寻找语文的美与灵性

    苏小梅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学科,它还充满和人性一样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最具美和灵性的一门学科。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我们确实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灵动性。因此我们要畅享“语文之美”,呼唤“灵性语文”,努力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同时能丰富情感,获得智慧,拥有灵性。让我们的学生的生命在美的灵性语文中涌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美 灵性美

    语文是艺术,是美,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给我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条件。让学生认识并感受这种美,崇尚这种精神,尊敬这种智慧,进而使学生成为拥有这种美和灵性的群体。

    语感并不是如歌中所唱的“跟着感觉走”,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在长期品味文章的韵味、意趣、情致过程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的迅速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教学首先就是寻求美和灵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吟诵。反复的吟诵可以使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一.配乐朗读,调动情感,感悟情怀

    过去的语文教学都是太注重条分缕析,过分注重部分,素不知,越是细致的分析,越容易使文章失去生命。因此,我们要感悟一篇文章,首先应从整体入手,通过诵读,把握它的意境,把握它的情感,才能获得真正的感受。通过配乐朗读,用音乐作为朗读背景,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中把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使作品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由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时间不能够对于课文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这就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联系,在多次重复之后能够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刻意思,也能够奠定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教学进程中,应当以教材的内容作为重要基础和出发点,根据教材设定的范围,适当拓展学生的学习,充实学生的学习知识积累,不断转化和整合自身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接受中学语文阅读教育中能够获得超越教材内容的大量知识,进而保证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我在教杜甫的《春望》一文时,发现这首诗歌比较短小,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实际上,越是短小的诗文,其内涵越是深邃。我便播放《中国人》一曲,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学生很自然把沧桑的安史之乱与爱国之情联系起来。接下来对具体诗句的把握就显得那么的简单,几乎不需什么理性的分析。又例如我在教《背影》时,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父亲的印象,在他们奠定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之后,播放《爸爸的草鞋》一曲进行配乐朗诵,然后要求同学们跟着音乐各自用心去轻声朗读,最后,同学们集体朗诵时,竟达到了连我自己也想不到的效果。我知道,他们已感触到朱自清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了。通过这两个案例,我更坚定了我的信念: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语感,而语感的获得,是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分析的,诵读也许是更重要的一环。只有涵咏品味,才能够把人带入那充满美与灵性的语文天地。

    二、激发想象和联想

    语文这门艺术不同于绘画,不同雕塑,也不同于影视,它必须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语文的双翼,缺少了它们,语文这只神鸟绝不会飞上那充满美和灵性的艺术天空。在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上,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理念、优秀的思想品德都具有密切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也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的重要机会。在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将文学、哲学、艺术、传统文化、习俗等众多形式的因素相结合,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中的优秀成分。在进行文章讲解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

    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和联想,也就不会有语感。在语感中,情感、哲理是用形象来体现的,并且这种语感的想象和联想是瞬间完成的,是一种顿悟。如,我在教列子的《愚公移山》一文时,第一步是让学生品读。为了检验品读的效果,我设计了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讲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的同学说这是傻子的行为;有的同学说,这是一愚公的坚强;有的同学说愚者不愚,智者不智,故事不一,但都能展示了美好的形象,并都能说出愚公移山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读,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意象,把握所传达的情感、哲理,体味言语的旨趣,进而实现整体的领悟,获得语感。正因为有了诵读,有了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才显得如此具体、生动、真切,才让人感觉到不是空洞的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是完全可以捉摸、把握的。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选录的作品都是经过众多教育学家层层考量和选择的,作品中具有深刻的内涵,能够展现出语文学习中的深刻含义,并且在语文教材中充分展现了文字艺术的思考性、神秘性、情感性等特点,并且教材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有效展现教学内容中的思考能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身对思考能力的理解和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角,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前之所述可以总结为“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这从表面上仿佛只是诵读——情境——语感三者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语言也已经悄悄浸入欣赏者的血脉。因此,我们还应认识到,诵读还有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能够让人“耳醉其音”的同时“心感其文”。美好的语言往往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气氛,从而加深作品的意境。如前面所提的《背影》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感受语音的美,也可以感受语义的美,这对理解课文,纯净、美化心灵以及积累词语和言语实践都有巨大的作用。

    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水平。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进程中应当有效把握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户,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良好转变和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

    语文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信息,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充满着爱与美,充满着情趣和睿智的灵动的世界。这种审美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来自于一日日的口唇和心灵的吟诵,来自于一天天的语感的形成。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导向,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语文的世界。在当下中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进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学习需求,采用更加能够切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不断深化。中学生正处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良好的思考能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深化发展,也能够促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蚕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