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生活视野下感受美、创造美

     邵姝妲 张若筠 高玲

    余晖南京市滨江幼儿园原园长,南京市幼教美术教研组组长,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主持了《幼儿视觉美感的引导》《幼儿生活视野下审美资源库的建构与运用》课题实践研究,主编了幼儿园参考教材《优秀美术活动设计99例》。

    一、重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

    《幼教365》: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如今,您还记得自己对《指南》的第一印象吗?您能谈一谈自己的经历或观点吗?

    余晖:第一次研读《指南》的时候,我和很多教学一线的幼教同仁一样,既感到无比振奋,又有些疑惑。因为,在《指南》颁布之前,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等指导性文件中,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对幼儿教育各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教学指导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颁布的《指南》是否可以替代此前的文件?《指南》究竟想传达给我们什么讯息?它与以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相比,有何特别之处?

    其实,我们最初看到的《指南》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语言清晰而简练,呈现给我们的幼儿发展目标和教学建议虽看似简洁,甚至略显笼统,但以十分精练的词句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幼儿教育的“大方向”。随着李季湄教授和冯晓霞教授主编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的出现,以及学前教育领域诸多专家学者对《指南》相关观点和评论的发表;随着我们学习、贯彻《指南》精神的逐步深入,对《指南》精神的理解也不断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每每再翻阅和回顾《指南》的时候,越发觉得每一句话语都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指南》分别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中幼儿的发展目标与教育建议加以阐述说明。在艺术领域部分,《指南》围绕“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大主线为我们阐述了艺术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其中,“感受与欣赏”是此前纲领性指导文件中一带而过的内容,《指南》以郑重的口吻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内容囊括了幼儿对音乐和美术的“感受与欣赏”以及“表现与创造”,且“感受与欣赏”在先、“表现与创造”在后。这其中蕴含着重要的逻辑关系——孩子们所有的“表现与创造”都是基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换言之,儿童将来未必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技艺精湛的传世佳作。但是,他们可以像艺术家一样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的情趣和能力,可以拥有艺术家的思维品质,以积极的态度去感受与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许这才是幼儿艺术教育的美好初衷。

    幼儿虽然年幼,但仍然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必然要以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世界。那么,他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何感受,又有怎样的认知?他们如何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或许,用艺术的视角去探索和表达也是儿童建构经验的重要路径。

    二、让幼儿感受与欣赏自然、生活和12界文化的多元之美

    《幼教365》:您能具体谈谈《指南》在“感受与欣赏”方面给予了我们哪些指导与帮助吗?

    余晖:《指南》告诉我们:幼儿“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这不正是为教育者指明了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路径吗?我们应鼓励幼儿亲身感受与欣赏自然、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多元之美。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幼儿园开始尝试进行“儿童视觉美感的引导”课题的实践探索,那时我们的理解还很狭隘,引导幼儿欣赏感受的素材往往只是从大师的作品中筛选。但是,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有何特点?艺术表现符号有哪些?艺术大师想借助作品表达什么情感?对如此“高大上”的艺术问题,许多幼儿教师都很难理解,更何谈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呢?毕竟,很多伟大的作品携带着历史时代的印记,承载着创作者的人生历程与思想情感,却往往距离幼儿的生活太过遥远,难以唤起幼儿情感的共鸣。

    细观《指南》,它指引我们关注自然和生活,使幼儿艺术教育更加脚踏实地,尊重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贴近了儿童视角,这不正是审美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吗?现在人们更加崇尚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那些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之美,更值得我们仔细欣赏与品味。例如:一年四季树木姿态万千——春日飞花烂漫、夏日树冠叠影、秋日五彩缤纷、冬日枯树交织,四季树木都是美的化身。再如:自然气象干变万化——不同天气的朝阳晚霞、斜风细雨、闪电彩虹,无不惊艳。同样,幼儿生;舌中的衣食住行处处蕴含着美:美的衣帽服饰,美的菜肴点心,美的建筑和广场,美的橱窗和家居,美的道路和交通工具……生活审美化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存在,刻刻发生。从前,我们认为“审美”在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之上,而现在,《指南》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幼儿生活世界和自然世界中的审美元素,这些审美素材恰恰是幼儿熟悉的、喜欢的、理解的事物。

    依据《指南》精神,我所在的幼儿园曾经开展了“生活视野下审美资源库的建构与运用”课题研究,基于幼儿生活视野,发现和梳理那些他们感兴趣的、具有审美教育价值和审美创造空间的审美自然素材、生;舌素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中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元素。我们鼓励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探索发现并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去发现大街小巷的美……这些审美发现不仅助力幼儿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更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万物有灵且美

    《幼教365》:在您看来,幼儿对美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与成人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呢?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幼儿?

    余晖:人们对美的感受都会包括感性与理性的成分。成人的审美往往会基于自身的认知和经验,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后天所受教育以及一些约定俗成价值观念的影响。但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的能力应该是去功利化的,相比于成人,幼儿更强烈的特征是直觉形象思维,自然本真。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美的感受和创造表现,更多地呈现出直觉、感性的认识,在他们眼里,世间万物都是生动、有趣、强烈且富有生命的。他们对自己看到的事物,往往不会作过多的综合分析,而是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第一印象,凭感觉和情感进行解读与判断。也正是因为幼儿这种直觉性、形象性、符号化、稚拙且带有强烈情感性的表征方式,使得幼儿的艺术感受过程和表征创作充满活力和魅力,这也是他们面对生活和世界最珍贵的童心,需要我们用心守护。

    在对美的表现与创造方面,成人有很多顾虑:我要画什么,我该怎么画,我画得好不好,我的作品会不会被他人接受,等等。孩子却不同,他们艺术表现的经验,诸如对点、线、符号、形状的运用,是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慢慢积累,逐渐流畅,渐趋成熟的,幼儿的创作常常开始于无目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目的,进而成为有目的的创作。越是小年龄段的孩子越是拿起画笔就可以肆意涂鸦,亦无所谓好不好或像不像。看似一团乱的图案,经过幼儿的解读都会有特别的意义。一个圆圈,他们认为是太阳,那便是太阳;他们认为是凶猛的狮子要扑过来,那看起来似乎就像是狮子的影像。认知思维正处于象征性表征阶段的幼儿不是理应如此吗?他们还会为自己的想象和表达感到欣喜,获得成就感。

    很多成功的艺术家不遗余力地追求拙趣,当他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自由表达一切外在形象之后,他们发现其实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希望可以拥有幼儿的视角,可以像幼儿那样自然本真地表征。由此可见,童心、童眼、童趣是多么弥足珍贵。如果成人对孩子说:“你看看別人画得多好,你画的都是什么呀!”那么,孩子有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从此丧失对表现美与创造美的兴趣。反之,我们要鼓励幼儿以其年龄阶段应有的方式,自由、自主地用自己最喜欢和最舒服的方式表征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正如《指南》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本质——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的成长需求,鼓励并引导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征。

    四、艺术理解与表达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幼教365》:我们对美的欣赏与表现具有多元化与主观性.对如何评价与解读幼儿作品这一问题.您有何见解?

    余晖: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是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三大路径。在美术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基于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以及与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有关联的题材开展教学。教学活动前,教师会有一定的关于幼儿审美感受与审美创造关键经验的预设目标,如:希望孩子在欣赏范例(审美客体)时能够发现什么,获得哪些审美感受,可以探索和运用哪些美术语言表征自己的理解,等等。但是,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艺术理解与表达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即使面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孩子因自身生活经验和审美敏锐点的不同,他们对艺术美感的发现和关注点也会有所不同,并不存在唯一的规范化标准。我们应该尊重幼儿自己的独特理解,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和自主表达的空间。

    在幼儿的艺术作品中,有时候是在表现他们切实的生活见闻,有时候则是展现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即便是欣赏同—件艺术作品,每个幼儿的兴趣点也往往干差万别,幼儿的艺术表达与创造亦是如此。性别、性格、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集合导致幼儿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育中更加包容孩子,更加善于发现和解读孩子的发现,更加敏锐地捕捉孩子的需求,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和表现,孩子的个性表征、想象与创造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与保护。

    除此以外,《指南》还指导我们关注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对美的感受,这意味着教师还可以通过一日生活活动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幼儿基本的审美意识,经常从审美的角度与幼儿谈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幼儿主动谈论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时候,教师能积极呼应,尊重和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2019年12月,我有幸参与筹办了“‘世界是纸做的2019年江苏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这场展览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展览作品,还能看到幼儿感受、探索和创作的过程。我们能看到,在这场以纸为线索的深度艺术探索过程中,纸作为一种艺术课程资源和艺术创作材料,幼儿在探索纸、运用纸的过程中会发生丰富的对话,这些对话反映了幼儿对纸的认识发现以及对运用纸的审美创意尝试。从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每个幼儿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的符号和语言都有独特的解读,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与成人的目之所见和心之所想存在差异,甚至幼儿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会存在差异。当幼儿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玩了一会儿,原本无目的创作似乎有了一些较为明确的方向,幼儿便随着自己心中所愿继续创作,还会为自己的作品加上注释和想象,甚至还有情节和情绪。由此看来,美术表现和创造是幼儿表达自己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他们表达和释放情绪情感的有效路径,这种表达携带着幼儿自由自主的独特想法和个性特征,也因此更加多元和开放,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

    由此可见,成人不要过多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要善于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审美感受,尊重幼儿的审美创作意图,在充分相信幼儿、解放幼儿的基础上,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审美引导和支持。

    五、“五大领域”的融会贯通

    《幼教365》:相较于语言、科学和数学等更加“务实”的学科领域.艺术教育(美育)似乎显得尤为“务虚”,您如何看待艺术教育的这种特殊性?

    余晖:个人觉得“五大领域”中所谓“务实”的学科都是很重要的,艺术虽然看似“务虚”,但其意义不容小觑,某种程度上艺术的路径和方式更适合学前阶段的孩子,因为视觉和触觉是幼儿触摸和感知世界最直接的方式,艺术表达也是幼儿表达情绪情感和认知最为直觉及本能的方式。同时,艺术学习所拓展和培养的探索发现习惯及想象创造思维品质对人的毕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即使幼儿将来不从事艺术工作,这种思维品质也有助于他们在不同领域获得更大的成功;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和培养,有可能会阻碍其发展进程。试想,一个孩子成年之后,其语言表达、沟通交流、观察分析与逻辑思维等能力基本上可以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各项挑战,但如果他缺少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他可能在生活中缺乏情趣,在工作中缺少热情和活力,缺少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喜欢欣赏美景的人也有能力带给他人美的风景;能感受生活美好的人,也一定会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尚真、尚善、尚美,不正是积极传递美好的正能量吗?不正是艺术教育助力幼儿获益终身的独到之处吗?

    众所周知,艺术具有促进幼儿向善、益智,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价值,创造力强的人无论遭遇何种挑战,都有可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现实,探索未知领域。《指南》中“五大领域”的教育是融会贯通的,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彼此联系、支撑,互为促进,助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最终建构健全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