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内容摘要:跨文化交际学属于社会语言学,是一个起源于美国的较新学科。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文化差异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价值观会造成双方交流的误解。本文对这两种价值观作了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两种价值观的文化差异,以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中美文化差异 价值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美价值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跨文化交流最需要克服的因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和习俗,而是价值观之间的差别,那么中美两国之间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一样,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有各自的路径,值得被认真进行研究。那么在对中美两国之间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的过程当中,认真分析这些形成因素,能够对两国之间的交流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础的单位,是由夫妻两人达成的,这既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也是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他们作为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一种,如何能够处理好两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很多夫妻在意的焦点。而婚姻作为每一个人生命中极重大的事情,要了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就要知道中美文化当中最大的两个不同,第一便是在美国,最主流的思想是言论自由,注重个人的权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思想;而中国却不一样,我们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就是集体主义,主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依存。第二就是美国人在心里上更喜欢冒险,有很强的进取精神和掠夺精神;但是中国人以和为贵,更中立的心态,不喜欢纷争,爱好和平。因此从上述的区别中就可以看出来,两个国家是两种完全极端的心理。当然这两种比较只是一种数据上的体现,并不能说是严格的代表了中美两个国家的所有人,而比较文化的探究,是一般的趋势,特殊的例外是难免的。

    (二)历史因素

    作为古文明的发起国,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而美国的建国时间短,更多的是受到欧洲历史的影响。因此两国之间不管是历史背景还是发展历程包括地理位置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差别太过明显:

    1.伦理观的差异

    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久远,可以说“忠孝礼仪”几大点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标杆。“忠”表现在对工作的认真和努力,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孝”,对父母有孝道,对兄弟姐妹要团结;“礼”做到人与人之间交往有礼节、懂尊敬,方式和谐处事之道。“仪”,遵守礼教,在人际关系中进退适宜。可以说这每一条、每一点都是标准,都是中国人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为人处世的要求,并且也正是这几个字维持了中国人情社会的正常运转,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美国是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文化当中感恩、救赎一样都是他们的信仰标签。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义务关系,纯粹就是感情关系。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在自我救赎当中获得解脱,不需要过分的纠缠于伦理关系,而是需要保持对自己的责任,保障自己的权益。在美国亲子关系是平等的,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照顾不是为了将来子女为自己养老,只是一种纯粹的亲子关系。因此中国人再看美国社会的时候觉得这里太过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太少,似乎彼此的关系都很淡薄。或许正是因为美国社会的个人主义精神,让他们只是在生活中一味的追求自己的享乐,而忽视到了其他的人。因此美国的犯罪率也是全球居高不下的,因此每个人都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没有舍弃精神。而美国政府为了制约美国人,也是将法律的条文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的详尽。

    2.等级观的差异

    等级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各个国家之间,在中国因为各朝代都主张尊卑有别,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严重的受到了等级观念的牵制。尽管目前的社会发展迅速,很多的礼仪已经不那么重要,但是依然在交际潜规则中,中国人的谦卑思想依旧严重。下级看到上级需要主动打招呼、晚辈看到长辈的时候需要尊重,举止要文雅。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价值观作为一种人们对社会交流的存在反应,也是对于所处空间和环境的一种认识,包括了人们在个人空间、交往过程和言语表达上的一些差异均会决定中美之间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

    (一)言语表达方面

    来到中国的大学校园后,面对无数天天看到的中国学生,美国留学生们其实心里很想在这里多交上一些异国的伙伴。一方面可以提高汉语语言水平,将学过的知识更快地运用到实际交流环境到中,这样进步的就更快。另一方面,好奇心驱使他们想更多地了解到中国人的想法和更多有趣的文化差异,方便他们来认识這个陌生的国家。但想法归想法,实际效果却不佳。甚至在一些美国人看来,与住在隔壁的中国人之间的交流都充满了变数。而综合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表达的障碍问题。

    美国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是中建立在独立自我的思维状态下,是一种自我与他人有明确界限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自我意识驱使他们能够“无视”他人的作为,而是认为自我的事情就归自我管理和完成,他人的任何插足都是对自我的侵犯。而过多地干涉他人的事务实际上就是对这种自我空间的入侵,就是打破了自我与他人的这条界线,而这个界限之内的就是自我的隐私。在美国人心中所谓的自我空间实际上就包含我们作为中国人可以在朋友之间互相分享的事情,一些内心的想法或情感。这种文化差异是往往不容易处理好的,而想成为好朋友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而这种自我状态造就了美国人性格特征的另外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说话表达直接真实,大胆说出来。而是坚定自我,对自我充满信心,在任何活动中积极表现,努力赢得大家的赏识。

    (二)人际关系方面

    许多在中国的美国人大多都希望能够交往更多的中国朋友,也希望与中国人愉快相处。但实际上又是另一番景象,真正交到的好朋友是个位数。有学者说过,“知己”这个概念在美国极少存在,而美国友谊是非常“肤浅的”,因为人们喜欢把认识过的陌生人都叫做“朋友”,而又会很快忘记去马上认识遇见的下一个人。不同文化圏下的人们如何进行相处适应,这是以下需要展开的讨论。

    实际上中美两国在对于朋友的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是突出美国人强调自我意识的中心地位的文化意识形态。一般的美国学生在成人之后就不再受父母的约束,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所有事情了。这使得较早独立的美国青年在大多数时候喜欢自我管理一切私事,特别是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喜欢充当自我英雄主义,不到最后关头是绝对不会寻求任何人的帮助的。自己的事情自己会操心,过多地寻求别人的帮忙被美国人是为没有能力的人,无法在将来事业上成功的人,因为解决麻烦的小事就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是可以时刻想出解决办法克服困难的人,而一切细节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决定了成功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人非常重视自我的私人空间,讨厌他人破坏这个小空间,而是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定的界限。即使是朋友之间,尊重独立自由和自我隐私也是客观存在的,而追其根源就是所谓的“个人主义”,以下接着从中美两国在语言表达相关的差异上来反映这一事实。

    (三)公共礼仪方面

    许多在中国留学的美国留学生也觉得,尽管一些中国的买卖商家为了赚钱,会极其友好地对待外国留学生,向他们详细地介绍所有商品,解释他们的问题。但普遍缺乏良好的服务质量。喜欢想尽办法来赚得实际利益,从而忽视一些服务细节,甚至在有的时候忽视基本的礼貌用语。美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也多数都是外卖或者外出吃饭,那么在遇到服务不周到或者服务特别差劲的服务员时会让他们无法感受到公共服务的贴心,因此会对我国在公共服务上有诸多的意见,觉得中国尽管是礼仪之邦,但是公共服务方面我们落后世界太多,因此很多的留学生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中国的服务员普遍缺乏公德,没有应该具备的服务热情和耐心程度,倾向于忽视顾客的感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专属的文化,都有各自的优势。那么在来自不同国家和背景下的人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的差异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纵然有巨大的差异会引发各种障碍,但是也对于我们研究跨文化的价值观比较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很多这方面的学者都认为,既然中美方在文化差異上的不同已经是事实了,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社会越来越交融的过程中,让文化也进行一次交汇,彼此之间可以进行碰撞,进行了解。

    注 释

    [1]姚文清.中西建议礼貌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分析——以中英文影视对白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6,(3).

    [2]侯畅.从《喜宴》看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85-186.

    (作者介绍:刘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硕士,讲师,从事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汉语、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