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爱的语言,给予孩子“精准的爱”
陈彬
〔关键词〕亲子沟通;爱的语言;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1-0078-03
一、案例陈述
案例一:老师,我想问您,难道我妈妈让我怎么样我就得怎么样吗?我妈妈觉得生日就应该和一堆人聚在一起度过。生日那天我还在睡梦中,就听到了敲门声,然后跑进来七八个小伙伴告诉我是来我家给我过生日的。一方面,我有点吃惊,我自己都不知道今天是我的生日,而他们却知道;另一方面,我有点不舒服,生日这样的日子我只想和家人一起度过,而我妈妈却擅自做主约一些她的朋友和朋友的孩子来家里给我庆生。我知道妈妈是为了让我多交一些朋友,但是妈妈不知道,我并不喜欢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甚至有点厌烦。在与大家相处中,为了让妈妈有面子,我要扮演好孩子的样子,这种讨好的行为让我觉得很累,可转念想想妈妈约朋友来也是为我好,只能接受妈妈的安排。
案例二:妈妈说:“老师您好,我是小王的妈妈,想找您给小王开导一下,他昨天晚上居然和我说不想上学了,想要退学。”小王说:“老师我感觉您应该开导一下我妈妈,而不是开导我,我觉得她才有心理问题。”接着他又说,“我用了很长时间给妈妈准备母亲节的礼物,为的是想让妈妈高兴一下,可谁知妈妈一点儿也不高兴,反而数落我浪费时间,浪费钱,要是真孝顺的话,就把成绩考好一点,少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她就很高兴了。”妈妈回应说:“以你的成绩本来是可以考上普高的,就是因为你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业上,导致中考失利上了职高。你若还把心思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下次连大专都考不上,你这辈子都完了。现在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你一个中专生毕业以后能做什么?”小王反驳说:“中专生怎么了!中专生照样可以做大老板,不用你担心。”
第一个案例中的妈妈想让孩子过热热闹闹的生日,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朋友。第二个案例中的妈妈想让孩子集中精力专攻学习考上大专。不可否认的是,两位妈妈都希望孩子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她们的观念中有同伴比孤单一个人好,大专生比中专生好。这两个妈妈绝对是爱孩子的,孩子也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可两个孩子却觉得不快乐,甚至有点不舒服。爱不是该让人愉悦吗?他们为什么不快乐?究其原因是两位妈妈都在以她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表达爱,即父母的爱的语言与孩子需要的爱的语言不匹配。孩子感知到的父母之爱,不是以父母付出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孩子爱的需要被满足了多少来衡量的[1]。
二、五种爱的语言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爱箱,当孩子真正感受到爱的时候,这个爱箱才能被填满,孩子的情绪和人际才能健康发展。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个孩子就会出现问题行为,即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渴求填满爱箱的外在表现。”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科医师罗斯·坎贝尔博士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不同人的爱箱需要用不同的爱的语言来填满。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2]认为,爱的语言主要有五种,分别是“肯定的言词” “精心的时刻”“称心的礼物”“服务的行为”“身体的接触”。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父母要读懂孩子需要的爱的语言,并用他们想要的爱的表达方式,满足他们对爱的情感需求,保证他们的“爱箱”常满,促使他们的情绪和社交行为正常发展。
(一)肯定的言词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指出,被人欣赏是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需要。父母可以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子女表达鼓励、赞扬、欣赏及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爱的。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努力,寻找孩子身上值得肯定的东西,对其进行赏识教育。家庭系统是相互依赖的,一个家庭成员的积极行为会触发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当积极行为积聚则会使家庭开出幸福之花[3]。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肯定的言语”,只要你多赞美,给予孩子真诚的肯定,他就会感受到你深深的爱意。反之,若他的努力没有得到肯定与认可,甚至受到侮辱和嘲笑,那么他就会感受到伤害,继而产生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会有更多的退缩行为。
(二)精心的时刻
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场并能提供帮助,而且在这段重要的时间里,你能给予他毫无保留的、全心全意的关注,共享亲子时光。对孩子而言,此时此刻是爱的陪伴。高品质的父母陪伴对孩子来说意味着“我很重要,我是有价值的,父母是喜欢和我待在一起的,我是被爱的”。父母若精神不集中或分心,就會降低陪伴的质量,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心中不重要。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精心时刻”,父母可以试着让他写一写他喜欢和父母一起做的事情,定期做一种或几种,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有质的改善。
(三)称心的礼物
那些用礼物来衡量爱的人,心中想的是“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心意”。礼物作为表达爱意的象征物,它提醒收礼者“我是被爱着的”。在孩子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父母可以给孩子精心准备他想要的礼物,让孩子感受到“我是受重视的、是被关爱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礼物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一定是昂贵的,却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如果孩子的爱的语言是称心的礼物,那么当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来临时,父母要为他们准备好礼物,如果没有,孩子就会感到被忽略,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价值。
(四)服务的行为
服务的行为是指做孩子希望你为他做的事情。有些父母起早摸黑给孩子做营养早餐,孩子好像对营养早餐并不感兴趣。这样的父母虽然有服务的行为,却未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究其原因是该服务行为不是孩子需要的,而是父母需要的。很多时候,父母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孩子想要我们做的是什么呢?
建议父母们将孩子希望你为他做的事情列一张清单,选择性地做几件孩子在当下最需要你做的事,同时要避免做那些让孩子讨厌的事。
(五)身体的接触
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说:“每一个人一天需要四个拥抱让关系不死,八个拥抱维持关系,十二个拥抱让关系成长。”[4] 孩子感知到家人爱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家人间的肢体接触。当矛盾发生时,对孩子呼巴掌是不应该的,若这个孩子主要的爱的语言是身体的接触,那这个巴掌对孩子而言是具有毁灭性的。为人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代替冰冷的指责。与孩子的身体接触,可以是一个熊抱、一次牵手、一次拍肩、一次摸头、一次拍背或是玩一些有肢体接触的游戏等,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5]。
父母应了解爱的五种语言,读懂并给予孩子需要的“爱语”,让父母之爱填满孩子的爱箱,使他成为一个乐观积极阳光的人。父母在与孩子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也要让孩子知道爱的五种语言,让孩子用你需要的“愛语”来和你沟通。亲子双方的爱箱都被填满后,整个家庭会流动着幸福。
三、寻找孩子需要的爱的语言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需要的爱的语言,找到孩子需要的爱的语言才能给予孩子“精准的爱”,才能让孩子的爱箱装满爱,才能让孩子向阳生长。
(一)观察孩子如何向重要他人(父母、老师、祖父母或同伴等)表达爱
孩子向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说得最多的爱的语言就是孩子需要的爱的语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孩子会投射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从侧面感知孩子需要的爱的语言。若孩子经常在你的重要时刻如生日送你他精心准备的礼物,让你开心,可能孩子的爱的语言就是称心的礼物。案例二中的小王对妈妈表达爱意的爱的语言就是称心的礼物,只是妈妈想要的爱的语言不是礼物而是孩子努力学习的“服务行为”。
(二)听听孩子最常要求什么
若孩子常要求你跟他一起做饭,一起散步,一起运动,一起探讨某个问题或一起阅读书籍,他就是在要求“精心的时刻”。如果孩子不断地请求你评论他的工作,如“妈妈,我做的饭菜怎么样”“我新买的球鞋好看吗”“我的小说写得怎么样”“我这次考得怎么样”等等,那么,他的爱的语言或许是肯定的言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而且想要得到肯定的言词,偶尔会要求别人赞美他。若孩子常常请求你给予他肯定,那么他的爱的语言就是肯定的言词。案例二中,小王期待妈妈能喜欢他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不是指责他不努力学习,而妈妈却没有肯定孩子送礼物这件事,甚至还责怪孩子,于是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就暴发了。
(三)注意孩子最常抱怨什么
有些孩子不是直接请求要什么,而是抱怨没有得到什么。若他常常抱怨“你总是安排我的生活,让我按照你的规划行事”或“你总是以为我好为理由,让我做一些我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他需要的爱的语言就是服务的行为;若他常常抱怨“我表现好的时候,你只会说不要骄傲,我表现差的时候,你却一味指责我,好像我做什么都得不到你的肯定”,那么他需要的爱的语言就是肯定的言词;若他常常抱怨“你总是在忙工作,即使是我生日的时候,你也很少能在家陪着我过”,很显然,他需要的爱的语言是精心的时刻。需要注意的是,偶然的抱怨内容不能作为孩子的主要“爱语”,高频率的抱怨才有可能是孩子的爱的语言。
(四)使用选择来发现“爱的语言”
给孩子选择权,引导孩子在几种爱的语言中作选择,孩子最常选择的就是孩子想要的爱的语言。例如,当子女开学不适应时,父母可以试着这样询问,“漫长的寒假过后,学校生活会让你感觉不适应,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受。如果你想找一个人说说你的烦心事,我愿意放下手上的事情,听你说说你的烦恼(精心的时刻);还是你只需要我给你加油打气,给你一个熊抱(身体的接触)让你感受到你还有妈妈;或者说你只需要我送你一碗心灵鸡汤,告诉你‘妈妈相信,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慢慢适应学校生活的(肯定的语言);还是你想让妈妈做一顿你喜欢的佳肴,让你满血复活?(服务的行为)”
案例一中的妈妈可以先问一问孩子想怎么过生日而不是自作主张,那么她就会了解到孩子需要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的“精心的时刻”,而不是让朋友来庆生的“服务的行为”。
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理解孩子爱的语言,给予孩子“精准的爱”,即使工作忙碌,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让孩子在父母爱的陪伴下成长。
四、小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不会冒犯人;
“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才能融入关系;
“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才能让关系长存。
用孩子想要的爱的语言去填满孩子的爱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支持的,是被父母的爱包围着的,减少孩子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产生,正是“人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理念在亲子关系中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古敏.爱的语言在亲子沟通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12):169-170.
[2]盖瑞·查普曼.爱的五种语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M].黄素菲,李恩,王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4]吴小媛.城市双职工家庭亲子情感表达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7.
[5]王振洲.德育、心育、家育与初中语文课的紧密结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3):199-200.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绍兴,3123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