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现象解读

    张渝新+边海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出现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冠名以“微”的新兴产物,使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而大学生作为这一时代的主流,其生活、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观念深受其影响。通过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现状的介绍和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得到其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44-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展现出的强大的推动力,已深入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模式转变和技术革新,特别是近两天来移动通信技术进入3G、4G时代,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所谓的微时代,即指的是以微博、微信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事物,随之应运而生的微小说、微电影、微旅行,到炙手可热的微公益、微营销等等微事物,在微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传播的方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也更加碎片化,并且具有更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当下,微时代的各项微事物已全面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行为习惯、学习和生活方式等。

    一、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现状

    “微时代”现如今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学习、交流、展现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大学生中更是被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受众群的喜爱。不可否认,事物的发展有其两面性。“但大学生们毕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十分成熟的青年时期,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往往会形成依赖,不自主地受到负面影响,忽视自身发展的真实需要。”[1]因此“微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道德意识及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

    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不论是信息获取还是社交行为的便捷,都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 “微时代”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其中不乏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反人类的消极观念,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带来正确三观的冲击,容易腐蚀心灵,动摇信仰,大学生缺乏批判质疑能力、深度解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失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交往的模式为“人—机—人”,这样的交往模式虽然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却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长期沉迷于虚拟的交往使得大学生忽略现实的人的交往活动,漠视人情。此外,“微时代”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的、即时的繁杂信息使得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事情已“见怪不怪”了,因而对现实社会人和事的情感也淡漠了。

    (三)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整体良好,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能做到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及管理规范,善于利用丰富资源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生活质量。但也有一些缺乏理性判断力及道德素质较低的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环境中,网络成瘾,或受不良信息的诱惑,受色情、暴力等思想荼毒,亦或者利用便利条件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散播谣言、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行为。准确把握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现状,对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促进高校道德规范建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意识不高

    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意识不强,处于零星式、碎片化的状态。认为媒介只是提供信息和休闲的方式,忽视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起着重要作用,缺乏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思考。此外,各种新兴技术虽逐步应用到工作中,但并没有利用“微时代”的平台进行大学生进行道德意识教育,也没有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缺乏对新媒介选择和思辨的能力。

    (二)相关监管制度不健全

    “微时代”中,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平台,大量的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道德思想内容和导向,不良信息及谣言瞬时传播。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是大学生接受有益的“微平台”信息的有力保障。目前,虽然制定了一定监管制度,但其可操作性着实不高,由于监督系统不够全面,制度利用率较低,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是缺乏一些制度上的保障措施以及相应对的管理机制。

    (三)“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多元化

    “微时代”人人都可以利用微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虽然信息传播的大众性加大了每个人发表言论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内容的平等性、多样性和参与性。但参与到其中的人形形色色,在素质道德层面上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心怀恶意教唆之人,发表恶意言论,破坏社交秩序,荼毒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同时 “微时代”中信息传播具有“无屏障性”,使得信息传播的内容纷繁杂乱,碎片化趋势增强,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情感。

    (四)大学生自身沉溺于微网络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方便快捷,任何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足不出户便可交流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给学生造成一种“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错觉,同时“人—机—人”的交流方式,在学生心理种下了言论过度自由的种子,一方面可以说一些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另一方面学生在一些消极低俗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上寻找“愉悦感”,也可以跟素未蒙面的人畅言无忌,寻找新鲜感与刺激感,这就使大学生对微时代的相关平台的过度依赖。“在微博和微信中,大学生随时可以登陆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此,易变成“微博控”、“微信控”,从而无暇顾及对现实世界的交流。”[2]“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大众性使得信息种类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好奇的心理,对于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整日关注微信上朋友圈的更新和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沉迷于虚拟的社交中,长此以往容易腐蚀心灵,对现实漠不关心,造成沟通障碍,甚至有些大学生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乱用网络社交语言,往往乐此不疲的做着这种传播行为,将网络环境的危害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无限延伸。

    三、微时代背景下改善大学生道德现状的策略

    (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产品”

    一直以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教育的主流,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面对繁杂和多元的信息时,单凭大学生自身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够准确的辨别是非,且微时代传播方式又具有极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成为不良信息和思想的传播者,大学生在缺乏必要的引导下,造成了思想的混乱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动摇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失范。“通过对新兴媒介使用素养的教育,即要培养大学生理智、有判断能力的接收和发布信息,还要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来监督和改善不和谐的媒介环境,进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在接触和运用不断更新的新媒介的过程中,提高正确运用媒介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3]寒冰不可断流水:“微时代”颠覆了许多我们过去既定的常态认知,且还在继续,其在为生活造就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网络的形式。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切不可草草了事,应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实时针对实事进行讲座教育,对媒介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三观。

    (二)加强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微环境”

    培元先要固本,人常说“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微时代”,所以要避免大学生受到“微时代”不利因素的影响,就要先整顿“微环境”。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微时代”已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传播健康有益的信息很便利,传播正能量很便利,反过来传播一些不良信息、传言也很便利。这时候政府就要加强对其监管,既要放大推动健康、理性的正能量的声音,同时要限制、清理对公众有害的恶劣信息。在完善相关政策的同时,更要落实到时效性。及时发现、处理不良信息,并对内容发布者追究其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微环境”。“?行为学家罗杰·巴克曾说过:“环境对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4] 因此,为大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微环境”,降低大学生行为道德失范现象的几率,提高网络道德有效性,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道德自律意识

    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线:微时代“成就”了许多空穴来风的谣言,对于这种谣言的传播,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成为了传播的主力军,并改变了事件性质,时下正热的“优衣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量学生党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没有意识其对社会的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罪,且在传播过程中乐此不疲,更换事实本质概念,变“淫秽”为“调侃”,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普法教育,先帮助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在逐步提高。

    “道德是衡量人品质高低的标准:在“微时代”,很多人与人的交流沟通都是在虚拟环境中完成的,但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虚幻的,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往往更需要建立理解和宽容的人际氛围,更需要对人格、人性的关爱,建立相互信任、文明的交流环境,制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5] 更好的进行自我调节,提高独立思考和鉴别的能力,能够在纷乱复杂的传播内容面前明辨是非,改善和丰富精神世界,增强自律意识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冰馥.“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 究[J].现代交际,2013,(1).

    [2]陈宏泉,徐曼.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2).

    [3]胡玮,马静. “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 影响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5).

    [4]开晓莉,盛鹏飞.学分制下高校隐性教育育人功能 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3,(8).

    [5]李利娜.手机短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