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

    习江南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教育兴起,就业市场逐渐呈现饱和状态。要想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就需要高校辅导员的配合,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给予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而学校除了需要提供课堂和学习相关活动的基础设施外,还要在开设专业课程上花费精力,主要从学生专业的就业方面研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找就业出路,提高学生就业率,不仅能够提升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质量,还能够更加全面的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引言

    高等教育受到社会的关注,正在不断的发展着,其中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新时代的环境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对此民办高校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人,不断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践教育和活动,秉持着自由开放的思想觀念,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全能型人才,避免学生在就业时成为市场弱势群体,减轻学生就业压力,调整学生就业心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而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展开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

    二、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因此大学生的人数增加同时,就业人数随之增长。在2016年有机构调查整理出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数据,发布了一篇报告。报告显示2018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1.0%,和2014年的92.0%作比较下降了整整1.6个百分点。其中2018年“受雇比例”是73.6%,比较2014年受雇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2018年“自主创业”的比例是1.8%,与2014年的2.0%作比较稍有下降。2018年正在读研和准备考研的比例分别是16.8%和3.3%,与2014年作比较分别增长了3.2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而大专高职的毕业生就业率是92.0%,比较2014年91.5%的就业率,总共上升了0.5个百分点。2018年的“受雇工作”比例是82.0%,与2014年作比较下降了有1.5个百分点。2018年“自主创业”的比例是3.6%,与2014年的比例3.8%作比较稍有下降。2018年去读本科的比例是6.3%,与2014年作比较增长了2.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校本科的就业率正在持续缓慢的下降,进行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比例持续上升,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处于不明显增加的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各大高校进行扩招,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事实上,我国有很多的岗位空缺,对人才的需求较大。而随着高校的毕业生的增加,导致供给大于需求,就业岗位的需求已经满足不了这么多的毕业生,对于全能型的人才也很缺乏。

    一到毕业季,学生家长都开始愁,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如今各个高校的教育水平不同,毕业生的的专业性和学历水平也会不同,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学生专业来说,专业的火热程度会变化,前几年会计专业十分火热,近几年又冷却了下去,随之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再加上有的高校某一专业师资和设施条件比其他专业好的多,在全国还很有名,那么这个专业的人数就会比其他专业人数多的多。所以说,在招聘时会出现一些学生的专业火热,纷纷去面试,一些学生专业冷门,无人问津,导致供给大于需求,造成就业难的局面。其次,高校内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就业观念是有一定影响的。大多数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开展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引导学生在就业时先看经济条件、工作环境以及社会地位着三个方面,久而久之,这种意识在学生的思想当中根深蒂固。加上社会当中的一些舆论,说什么当白领有地位还有钱,导致很多学生在还未毕业前,早早立下就业标准。其实还有很多学生受父母影响,毕业之后回家准备考公务员,早已定好就业目标。这些种种使学生的创业观受到打击,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最后,在整个社会当中虽然我国就业机制在努力规范中,但是就业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很多一些工作单位在对外招聘毕业生时提出较高要求和条件,实际上却跟所安排的岗位需求毫无关联。这就导致一些毕业生因为外在的条件被工作单位所拒绝,就业难度大大增加。

    三、民办高校学生竞争力分析

    各大高校自1999年以来,不断进行扩招,毕业生的数量随之增加,加上民办高校本身就比公办高校稍有劣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普通高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 加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观念上带有有色眼镜,根据一些调查显示在问到“你对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前景有什么看法”时,50%的学生认为“就业初始阶段相当艰苦,对未来发展很难估计”。这些现象值得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从调查中不难发现,超过50%的工作单位认为:民办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一般较低,动手能力较高,社会适应力较强,岗位角色的转变及角色认知较快,对专业对口要求不高,这些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较为顺利的有利因素。

    四、民办高校学生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高校方面

    在新形势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相比公办高校有着各方面的劣势,比如说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和学生的认同感较低。很多学生因为成绩没有考好,又不想复读,只好选择去民办高校,也就是说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报名民办高校。这时候民办高校就应该打响名声,从网络多媒体发布自身优势,向外界展示校内样貌,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将学校的条件建设与就业引导相结合,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科学有效的进行管理,从而更好地吸引优质学生报名,给予学生信任,让学生热爱学校,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竞争力。

    民办高校应当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将学校与市场连接起来,考察市场需求,以此作为导向,对专业的设置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比如说多媒体的发展下,出现很多岗位人才缺失,有些学校针对这些岗位,设立新的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事实上专业不光是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还要从中考察出现下比较火热的岗位,对相应的专业进行扩招,提高该专业的在校外的知名度,促进该专业综合水平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二)毕业生方面

    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型人才。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多样化的成才理念,根据自身不同的特長和能力,为符合自己的岗位而努力,争当新时代的主人,为中国伟大理想而奋斗,实现中国梦。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刻,父母与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朝夕相处,学生基本的思想观念都已成形,对此,家长应当给予学生就业选择多样化的空间,让学生勇敢追求的自己理想目标,从而能够在社会当中实现个人价值。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一般高校会专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领学生把握好属于自己的就业方向,让学生具备基层服务的意识,不要出现找工作眼高手低的问题,只应聘与自身能力不符合但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岗位,这样的结果不出意外会是得不偿失。对此学生不能只是空想,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求职技巧。除了民办高校要为学生提高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障,学生自身也要认清现实,一般而言,民办高校的理论学习不如公办高校,但是,民办高校技能型知识学习要比公办高校好,有自身的优势在内。这是给予学生的机遇,学生应当着重提高自身技能操作能力,平时加强技能型知识的学习,使自身优势更上一层楼,最终达到专业拔尖的水平,满足我国对技能型优秀人才的需求。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应该予以重视,将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提高民办高校的自身优势,从而促进学生竞争力的提升。每一届的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的主人,应当具有前卫的思想,看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具备高尚的品德,对从事工作持有积极心态,争做一名优秀公民,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知道没有道德底线是非常可怕的,这种人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十有八九会酿成较大的悲剧。对此,毕业生应当不断成长,提高自身修养,为自己美好将来而奋斗。

    (三)外部环境方面

    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很多工作单位认同感较低,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存在较多歧视,如招聘信息中明确规定只录用 985、211 高校、中共党员、海外留学经历等信息,所招聘的岗位与实际发布的招聘信息条件不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到知名企业之中,明明完全能够胜任,却因为学历被拒之门外,这是我国就业机制还不够完善所出现的问题。我国可以开拓出更多的就业方式,除了对创新创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外,还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想要完善就业体系,可以鼓励企业进入民办高校,提供一个外界了解民办高等学校的机会,帮助宣传高校声誉,拓展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对此高校也可以将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推荐,提升毕业生就业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重视改善就业机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此外,除了对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民办高校也应当为学生提供生活、教育以及学习等各方面的条件,提倡“以人文本”的思想,时刻为学生考虑,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保障学生的就业,必须科学定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培育合理的竞争力,从学生、高校、社会等多角度探寻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路径,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