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水

    杨晟

    

    

    

    生活中,水是常见的,孩子们又特别喜欢玩水。—次美术课,孩子们在杯子里洗排笔时,杯子里出现了五颜六色的颜料水。“哇!快看,我把彩虹放进杯子里啦!”“如果它能分成—层一层的,就更像彩虹了!”基于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开始思考怎样让幼儿做出一道道漂亮的彩虹?生活中,幼儿认识盐和糖,而盐的黏稠性不够,实验现象不明显,所以通过大量的前期实验,我们选择了糖。幼儿园科学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到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溶液密度增大,沉入水底。“彩虹水”活动的焦点就是幼儿通过不断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能通过实验去证实自己的想法。

    活动设计(第一次)

    活动内容:彩虹水——大班探究性科

    学实验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不同浓度的糖水滴入清水中的变化,尝试做出彩虹水;

    2.通过观察,能按照实验步骤有序地进行实验;

    3.愿意参与制作彩虹水活动,体验科学实验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两杯水(一杯是普通彩色水,一杯是彩色的饱和溶液),白糖,搅拌棒,滴管,食用色素。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普通彩色水,一杯彩色的饱和溶液。

    教师:老师制作了两杯水,这两杯水一样吗?为什么觉得这两杯水是一样的?两杯水各是什么颜色?什么高度?

    教师引导幼儿表达水的颜色,然后揭秘两杯水的奥秘。

    教师:其实这两杯水是不一样的,怎样才能知道两杯水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闻一闻、看一看等方式进行辨别。

    教师:其实有一杯里面加入了糖。你们知道糖吗?它是什么味道的?老师这里也有糖,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糖。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

    教师:原来糖是白色的,摸上去感觉沙沙的、黏黏的,吃起来是甜甜的。

    2.幼儿观察两杯水,初步尝试分层实验。

    教师引导幼儿猜测糖水放入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大胆发言讨论。

    教师:如果把这杯红色的糖水滴入清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幼儿动手操作,将糖水倒入清水中。

    教师:你们的面前有一杯红色的糖水,试一试,将红色的糖水滴进清水里会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

    教师与幼儿分享操作结果,原来红色的糖水滴进清水中就和清水分层了。

    教师:将红色的糖水滴进清水里后,你看到了什么?

    3.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的糖水在清水中的分层效果。

    教师:我这里有两杯糖水,其中一杯红色的糖水.放了5勺糖.另一杯红色的糖水,放了1勺糖。这两杯糖水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仔细看一看哦!(5勺红色糖水底下有结晶.像蜂蜜一样)

    教师:分别将这两杯糖水放入清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现象呢?想不想试一试呀?

    幼儿动手操作,观察两杯浓度的糖水在清水中的微妙变化。

    4.观看视频。尝试制作多层“彩虹水”。

    教师出示蓝色的糖水。

    教师:这里还有一杯糖水,看看是什么颜色呢?我们能用它做什么呢?有个外国叔叔就做了一个好玩的实验.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吧。

    教师:你们想不想和叔叔一样也做一杯“彩虹水”呢?你们的面前有浓浓的红色糖水,有蓝色的糖水,还有一杯清水。我们一起学着叔叔做一做.好不好?

    教师与幼儿共同制作彩虹水。

    5.分享“彩虹水”。

    教师:你们做出彩虹水了吗?有的小朋友没有做出来.是什么原因呢?我們把这个小实验带回班级科学区.课后再去试一试吧。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教师直接让幼儿观察两杯水的不同(一杯普通彩色水,一杯彩色的饱和溶液),直观地表现出两杯水颜色、高度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一杯水中加入了糖。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调动生活经验,了解到糖水是甜的、黏稠的,像蜂蜜—样。而后,教师将红色糖水滴入清水中,引导幼儿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证实,继而分享操作结果。教师出示不同浓度的糖水,引导幼儿发现5勺红色糖水底下有结晶,将这两种不同的糖水放入清水中制作“彩虹水”。

    整节课下来,幼儿对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好奇:“水怎么会一层一层的呢?”由于这节课实验性较强,教师在操作的时候讲得非常细致,如:“将勺子斜插入杯中,轻轻靠紧杯壁,慢慢地将溶液倒入杯中。”……教师的每一次操作都谨小慎微,过多地控制幼儿的实验操作。幼儿自我探究较少,观察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水”的观察。整个活动都掌控在教师手里,课堂氛围显得非常压抑。

    活动设计(第二次)

    活动内容:彩虹水——大班探究性科学实验舌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特性,发现不同浓度的糖水滴入清水中的变化;

    2.尝试变化糖水的浓度调出饱和溶液,做出分层的彩虹水;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两杯水(一杯无色的,一杯彩色的),白糖,搅拌棒,勺子,食用色素,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我来。猜一猜是什么呢?

    幼儿猜出是水。教师引导幼儿初步观察水,了解水的特征。

    教师:水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的呢?(无色、无味、透明、无形状)

    2.幼儿观察两杯水,初步尝试分层实验。

    教师拿起两杯水,一杯透明水,一杯彩色的饱和溶液。

    教师:请你们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教师初步动手实验,幼儿猜测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彩色的水倒进无色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幼儿大胆讨论发言。教师将事先调好的密度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探索分层实验,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你们也想做出好看的双层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出这样的水。

    教师与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幼儿大胆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小朋友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为什么你们不能做出好看又神奇的水呢?睁大眼睛看一看.老师的彩色水和你们的彩色水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提出“加入糖”使水变成饱和溶液,增大水的密度。

    教师:那是因为老师在彩色的水里加入了秘密武器——一种可以溶化在水里的东西。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溶化在水里呢?

    3.幼儿再次操作,验证加入糖的水可以分层。

    幼儿猜测加入多少糖可以让清水变黏。

    教师: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糖,经过搅拌,糖在水里溶化了,黏黏的,像蜂蜜一样,所以彩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会浮在上面,这就形成了好看的双层水。怎样才能制作出浓浓的糖水呢?我们应该放多少勺糖呢?

    幼儿将猜测结果带入实验进行操作。

    教师:下面我们要自己来试试了。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糖和彩色水。

    师幼共同总结操作步骤,然后开始制作彩虹水。老师引导幼儿用勺子将白糖盛到彩色的水里,并仔细观察彩虹水做出来了吗?

    教师:小实验做完了,谁做成功了?你用了多少勺糖让彩色的水变成了彩虹水?原来需要用很多很多的白糖.让水变得浓浓的.这样才能做出彩虹水。

    4.结束活动,拓展知识。

    教师带领幼儿观看短视频——彩虹水。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幼儿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幼儿对水的认识显然有一定的基础,知道水是无色、无味、没有形状的,因此能很快地说出两杯水的不同:一杯是透明的,一杯是红色的。而后,幼儿尝试制作“彩虹水”,教师将水中有糖的概念告知幼儿,让幼儿动手制作糖水,看看能不能制作出分层的水。那么,放多少糖才能变成饱和溶液呢?这是讨论的重点。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请幼儿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看一看放了一勺糖的和多勺糖的水,在制作分层水的时候有什么变化。当制成饱和溶液的时候,实验的操作结果又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放的糖越多,实验的效果越好呢?通过对比,幼儿了解:只要溶液达到饱和,就能做出分层的水,在饱和溶液中再加糖,结果依然不会有变化。课程的最后,幼儿观看了制作多层“彩虹水”的实验视频。通过实验,幼儿懂得了糖的多少决定了糖水的密度,从而形成分层的水。

    活动改动后,我们发现幼儿对“水”的认识和观察增多,通过探索、记录实验结果,再进行分享。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点符合了《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但是,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来说,这次的实验量是过少的,既然是探索”彩虹水“,活动中只是做双色的分层实验,活动内容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那么,我们该怎么去调整呢?如何把第一次与第二次活动的优点相结合?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活动设计(第三次)

    活动内容:彩虹水——大班探究性科学实验舌动

    活动目标:

    1.发现不同浓度的糖水在水中的分层变化;

    2.通過探索加糖的多少,制作出双层水,初步探索彩虹水的制作方法;

    3.对彩虹水实验感兴趣,愿意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分享实验经历。

    活动准备:

    两杯水(一杯无色的,一杯彩色的),白糖,搅棒,勺子,食用色素(红、蓝)、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各种彩虹水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水,了解水的特征,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水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呢?(无色、无味、透明、无形状)

    教师出示各种彩虹水的图片。

    教师:老师带来了很多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想做一杯彩虹水吗?

    2.幼儿观察两杯水,初步尝试分层实验。

    教师拿两杯水,一杯普通彩色水,一杯彩色的饱和溶液,请幼儿观察。教师初步动手实验,幼儿猜测结果。

    教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两杯彩色的水倒进无色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教师将两杯水分别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出示糖,请幼儿猜一猜加糖的作用。教师与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提出“加入糖”增大水的密度,使水变成饱和溶液。

    教师:老师在彩色的水里加入了一种可以溶化在水里的东西——糖。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经过搅拌在水里溶解了,像蜂蜜一样。糖水重重的,所以彩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会浮在上面,这样就形成了好看的双层水。

    3.幼儿操作,验证加入糖的水可以分层。

    幼儿猜测加入多少糖可以让清水变成饱和溶液。

    教师:那怎样才能制作出浓浓的糖水呢?我们应该放多少勺糖呢?

    幼儿将猜测结果带入实验过程。

    教师:下面我们要自己来试試了!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糖和彩色的水。看看记录单上有什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放几勺糖就能制作出彩虹水?再去动手实验一下。

    师幼共同总结操作步骤,然后开始制作彩虹水。老师提醒幼儿用勺子将白糖盛到彩色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彩虹水做出来了吗?

    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结果。

    教师:哪位小朋友做成功了?你用了多少勺糖才让彩色的水变成了双层水?原来要用很多的白糖,让水变得浓浓的、厚厚的,这样才能做出双层水。

    教师:是不是糖放得越多,就越能做出双层的水呢?

    教师分别出示一勺糖、两勺糖、五勺糖的溶液让幼儿观察了解,只要溶液达到饱和,就能做出分层的水。

    4.观看视频,尝试制作多层“彩虹水”。

    教师:今天我们做了一种颜色的分层水.如果要做多种颜色的分层水.又该怎么放糖呢?放多少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小视频吧!

    教师播放视频——彩虹水。

    教师:你们想不想也做一杯“彩虹水”呢?老师还给你们提供了蓝色的食用色素,这样就有红色、蓝色两种颜色了.我们就可以做出三层的彩虹水了。现在.我们一起学着视频里的叔叔做一做.好不好?

    教师提供蓝色食用色素,幼儿尝试做彩虹水。

    5.分享“彩虹水”。

    教师:成功了吗?你做出彩虹水了吗?有的小朋友没有做出来.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把这个小实验带回班级科学区,课后再去试一试吧。活动感悟

    活动结束了,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脑中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洗排笔时,他们在水杯里发现了“彩虹”,也想自己做一道“彩虹”。教师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原理的正确性,教师进行了多次实验。幼儿对科学小实验是特别喜欢的,他们乐于在一次次的实验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实验中的小变化,会让他们无比地惊讶;实验中获得的突破,又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经过三次教学实施,从目标的制订上改变了侧重点。基于幼儿的经验来重新审视教学,从高控课堂到幼儿自主探究,再到教师与幼儿一起学习,形成了学习共同体。这是该活动最重要的价值——源于孩子,在孩子的兴趣上“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