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及对策分析
杨昇昌+张华
摘要: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以往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接触的特点上、方式上、目的上。各种社会思潮以内容奇特、新颖、非主流等性质诱导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思潮有时以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出现,具有潜伏性。高校应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导,将“理论自信”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坚持“突出重点、消除误导”的原则,客观看待各种社会思潮,推动大学生价值判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
关键词: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2-0070-02
一、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历史脉络
当代社会思潮是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社会舆论和社会观点在一定的群体中广泛流传的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较为活跃的成员,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创造者、传播者或接收者,不能不考虑一定的历史阶段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等在大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波动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90年代初期社会思潮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上升,出国热流行起来,西方思潮如潮流一样向我们涌来,比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新权威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对部分大学生带来了思想的误导。
第三阶段:21世纪以后,各种社会思潮混合起来,形成一个个模式,在社会舆论界、校园中部分人群中流传着。近年来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冲击。
二、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
各种社会思潮以反对主流价值观、形式新颖、内容多变、知识奇特、不断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推崇。社会思潮虽在理论上能讲得通,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积极营造发展稳定、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社会思潮以直接形式和间接形式存在。它们都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为理论来源,以西方一些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为理论支撑,进行理论的肢解,别有用心的渗入中国各种高校。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反映,以一定社会存在为基础,其能够在大学生中形成一定的热点,需要有长期的历史思想根源,需要有客观现实需求,需要有旗帜性人物的大力鼓噪等等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还不具备时,社会思潮处于一种隐蔽状态,以各种形式如微信、互联网、新媒体等潜伏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是国外各种极端恐怖势力利用的对象。社会思潮以其独特性、盲目性、滞后性引诱大学生的正常思想动力。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看出,它在一定范围的大学生中间潜伏与其深刻的历史动因分不开,因为有人误解萨特和海德格尔的思想,将其扭曲、变形,以怀疑中国近代史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潜伏着。自由主义思想的过分泛滥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长治久安,容易造成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混乱,随着我们国家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入,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没有滋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思潮。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无论国际形式发生如何突变,无论西方以何种途径进行“西化”的思想图谋,无论国内的“僵化”思潮对改革的怀疑和阻挠,都抵挡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社会思潮在中国必定是徒劳的思想挣扎。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思潮有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但由于缺乏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历史分析,对中国的近代史、对世界史了解不深,知识储备、理论素养有待提升,他们对社会思潮的盲目认同和盲目抵制都是有害的,不利于对这一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有力的国际环境,不得不融入世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形式、渠道多样化,能否以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面对这一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加强“理论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有效对接、深度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备力量。
三、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对策
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关键在高校。其中最要紧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自信”的培育。“理论自信”的内容界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其精神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追求和崇高信念以及始终不渝的理论创新和思想遵循。改革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教育的教条化和简单化倾向,塑造高度的理论解释力,有效抵制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负面影响。
一是要实现价值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价值教育最要紧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体现,是当前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需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建立价值理论的科学阐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背景、发展历史、主要依据、精神实质、理论来源等方面入手,力求深入浅出、史论结合。联系当前社会道德、伦理的典型事例提倡勇于担当、诚实守信、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引导大学生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正确的评判标准;培养价值观念,提高价值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直面社会问题,加强价值教育的导向性。价值导向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对社会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是对当前一些不合理社会思潮的有力规范,具有科学的审视精神历史的筛选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论自信”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价值教育通过比较各国价值教育的客观现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最后,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以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大小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人得到的物质财富多少为标准来评判自己价值的大小。
二是要促进道德教育与社会规范的和谐。道德教育是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养成有道德义务和道德情操的合格公民。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道德教育既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又服务于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有效推进高校道德教育要从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和社会规范着手。从目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现状分析,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忽视对个人主义的合理需求导致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社会实践能力、人际关系和谐等不能没有道德理念的支撑,如果忽视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对道德教育会产生一系列厌倦、无聊等情绪。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看,面对当前社会中部分道德滑坡产生的负面影响,必须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层面必须给予解释。
三是要遵循信仰教育与国家建设的融合。信仰教育与理想教育关系着“理论自信”的实现问题。当前信仰教育主要体现在由共产主义信仰所引发的大学生信仰追求上。在教学方式上、教学目标上树立信仰的正确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因此,要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理论创新,同时构建共产主义信仰的解读体系。不要把共产主义信仰理解为共产主义的何时实现问题,把共产主义想象成人间天堂,这是受一些宗教观念影响产生的误解,有必要在课堂中阐明这一问题。为此,将共产主义信仰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投入到实现社会理想中,信仰教育在此担负着重要角色,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理论自信”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对社会思潮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坚持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意识。
四、结语
正确面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将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加以有效抵制,应在高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培育,同时,将“理论自信”外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生活实践,加强网络外来语的规范化,加强社会思潮的理论教育,加强“理论自信”走基层、走社区活动等。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担负起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力军,而不是对社会思潮无能为力。对此,应坚持“突出重点、消除误导”的原则,客观看待各种社会思潮,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课题,必须坚持下来,将“理论自信”教育放在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大学生价值判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吴俊义.理论自信坚定共同理想[N].解放军报, 2012-12-24.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