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历史活动型课程 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
张芳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极为必要。文章通过构建高中历史活动型课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做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活动型课程;历史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0)13-0065-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史事,掌握历史客观规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构建活动型课程,將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开展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将史事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去学习、探究,无疑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最好方法之一。笔者以《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为例,通过构建高中历史活动型课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做了探究。
一、在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跨越时空阻碍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个体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其强调学生个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区别的一种学习方式。
历史是过去的人与事,与现在的我们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因此,只有跨越时空界限,将自己置身于那个年代、那个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当时的人与事、情与意,才能更好地了解史事,掌握历史规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那个情境、那个年代中去自主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体验,自然而然地跨越时空的阻碍,培养历史时空意识。比如在教授《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这一课,讲解孔子的生平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依据下面的剪纸画,结合书本20页第一子目的内容,分别用五个短语概括孔子各时期的活动,并用一句话归纳孔子的一生。
剪纸画直观明了还具有情境性,学生可以直接将自己代入孔子,再结合书本知识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概括出孔子“幼年求学——学习礼乐、讲学授徒——教授礼乐、从政治鲁——实践礼乐、周游列国——宣传礼乐、现身文教——传承礼乐”五个时期的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短语中的关键词“礼乐”,学生就很容易归纳出“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其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期望实现礼治社会”。由此可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跨越时空阻碍,在情境中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二、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感受时空穿越
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但遇到比较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合适。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让学生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与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的,让学生通过运用分析、探究、质疑、创新等科学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两者都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都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学习行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比如在教授《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这一课,讲解孔子的核心思想时,笔者先以一个材料题引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仁”“中庸”。再让学生依据下面材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礼”“仁”“中庸”思想的相关内容。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1.“礼”的思想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依据材料,概括实践“礼”的方法和目的。
2.“仁”的思想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依据材料,概括“仁”的含义并分析其具体表现和实施目的。
3.“中庸”思想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依据材料,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什么?孔子对“中庸”的界说是什么?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材料体现了“中庸”的实践方法是什么?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不但很快解决了笔者给出的问题,还提出了新的问题。关于“礼”,学生提出了 “现代社会还需要等级尊卑观念吗?这种思想在现代有什么用?”的疑问,还讨论了起来。关于“仁”,学生分析了“爱自己”“爱他人”“为政以德”等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个别小组还提出了当今社会逐渐趋于“爱自己”,越来越缺乏“爱他人”等问题。关于“中庸”,有的小组进行了角色扮演,把自己代入了孔子及其弟子,还学着《论语》中的情景进行对话。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了单纯地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又生成了新的问题,逐渐演变为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造能力,并且在思想上穿越了时空,在身临其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培养了时空意识。
三、在价值引领中思辨学习,进行古今对话
思辨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思辨学习就是学生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鉴别与评估、判断与选择,从而获得某种认识、结论、规律,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批判性的知识习得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学习历史的作用之一是以史鉴今、启迪后人。通过让学生在价值引领中思辨学习,了解所学知识在古今的价值,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可以很好地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比如在教授《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这一课,讲解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评价孔子时,笔者设计以下题目: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材料一 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十二五”规划建议,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谈谈对孔子塑像赞成和反对的理由。
笔者没有让学生分组讨论或者个别回答此问题,而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组织了小型辩论赛,正方赞成为孔子塑像,反方反对为孔子塑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笔者发现一开始正反两方针锋相对,辩论非常激烈,慢慢地却陷入了诡辩之中。正方认为学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睦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对当代个人、家庭、社会和世界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而主张为其塑像。反方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对于当代已经不适用了,而且孔子不能代表中华文明,因而反对为其塑像。兩者都各抓一点不放,双方就此陷入诡辩。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要注意时空性,历史人物和思想都是有时空性的,也有其产生的特定环境和背景。儒家思想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发展完善于封建社会,除了在时间上与现在有很大的距离,在社会环境、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大相径庭,不可能完全切合。随后笔者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和儒学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可以遵循哪些原则?经过刚才的小型辩论赛,学生很快得出了“要一分为二,客观辩证地评价人物”“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对待思想要批判地继承”等结论。至此笔者又顺水推舟抛出了“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次,学生小组都不自觉地从积极和消极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学生不仅谈到了儒家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积极影响,还谈到了当今社会误用儒家思想而产生的如倚老卖老、以长辈自居的道德绑架等不利影响。虽然辩论赛没有分出胜负,但对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在比较鉴别中提高了认识、在价值冲突中深化了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古今对话,学会了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传承,学生的历史时空意识得到了切实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活动型课程,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准确理解史事,使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杰.深度教学:新课改下的“课堂革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7):44-46.
[2]? 田伟才.设计系列化活动 构建活动型课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14-15.
[3]? 张晓东.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 文邦英.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J].林区教学,2018(9):81-8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