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谢宾 邓映峰
摘 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作者通过分析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及研究现状,基于标准化与个性化、实际性与时效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面向高职院校信息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构建了包括五个维度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建立“顶层设计、制度引领、意识先行、示范培训、技术赋能、团队成长”的有效机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4-0068-05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入影响着教育形态。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1],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时代。在面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变革,“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以及高职职业教育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信息化虽然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等。[1]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能力是新时代教育教学新生态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2]。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是衡量、评估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的标尺,也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创新应用培训的指南,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新生态深度改革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3]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许多国家和组织制定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教育技术/ICT应用能力标准,涉及的维度和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标准的维度和主要观测点并不完全一致。ISTE Standard for educarors(2017)标准关注教育者作为不同角色应该具有的能力;《21世纪教师手册》关注教师的ICT实践和掌控能力;《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根据学生学习的深入程度,将教师能力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维度;《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不仅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关注教师发展和自我提升。
2.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相关研究
通過CNKI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关于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研究并不多。张文[8]对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出台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王宇熙[9]、隆平[10]、黄文有[11]、葛文双[12]等分别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魏民[13]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分为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并细化为信息化教学理论、课程组织与评价、教学法运用、技术与装备运用、课堂教学与管理以及学习与专业发展等六个维度及相应的培训要求。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构建原则
1.坚持标准与个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点是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尤其是生产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生产性实践教学是指师生在真实的生产、工作企业环境中,或是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中采取的面向真实工作或者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环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是生产性实训基地。此外,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除了常用的在线课程平台、互动教学系统、智能化教学统计分析等,还包括数字化仿真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如新能源汽车VR虚拟仿真实验室。因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也要科学地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知识内容构建不同的能力级别或发展阶段,但层次和分级也不能太多。
2.兼顾实际性和时效性
各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现状也是各有差异。标准作为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标尺,要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院校,也要兼顾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这样的标准才能够指导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建设和教师能力水平提升。此外,各种教学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层出不穷,EDUCAUSE每年都会发布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指出影响今后五年促进高等教育中技术采纳的六项主要趋势、可能阻碍新技术采用的六个关键挑战和高等教育应用的六项重要技术进展[14],可见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时刻在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标准就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能够及时调整,接纳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
3.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标准的作用是评估,无论是ISTE Standard for educators(2017)还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都存在一些不可测量或难以评估的指标。此外,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知识、教学工具也没有明确,使得院校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时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南,难以着手。教师信息化教学标准应力求落地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并着眼于未来技术的发展。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模型
信息化教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笔者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ADDIE的全过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时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细化并构建了融合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混合式课程开发与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数据分析能力等五部分,从标准能力到创新应用两个层次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模型(见图1和表2)。
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要能够深入理解职业教育与信息化的创新融合,并利用专业资源库、学术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多种网络手段、搜索引擎获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数字教学资源,并遵循教学需求进行加工与处理。
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开展信息化教学实施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能否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能否达到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关系着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保障。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15]。信息化教学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大力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前提是教师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多种信息化教学工具、手段和装备,比如利用移动教学App实现资源的传递、实时的评价与反馈、学生作品的展示等。
混合式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关键。职业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也不再仅限于全日制在校生,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度改革,重构课程内容。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生产性实训教学、现代学徒制教学、专业学院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充分利用师生时间,实现跨空间、跨时间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评价和数据分析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接受直接的“详细描述+正误”反馈的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学习结果表现更好[16]。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的时效性大大提升,能够实现实时、详细描述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引导学生。信息化教学过程和在线教学平台中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如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测试与研讨等,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模型,教师可以从整体、群组、个体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体行为,而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核心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制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法抽出更多时间学习信息化手段”“教师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不足”并“缺乏指導”、学校软硬件水平和激励机制等。建立“顶层设计、制度引领、意识先行、示范培训、技术赋能、团队成长”的有效机制,大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能力。
1.顶层设计,打造智慧校园,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
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是制定并实施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顶层设计,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学校发展战略,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明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和定位。首先要强化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保障能够支撑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围绕智能监控、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能化教学管理、大数据平台、智能化决策系统等打造智慧化校园,搭建师生个人学习空间,提供全覆盖、高质量的无线网络接入等。其次,利用好智慧校园的软硬件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沙龙、走进课堂、示范课等,打造信息化教学“范本”,营造信息化教学氛围,鼓励教师不断探索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制度引领,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积极性
学校制度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了规范、强制和促进的作用。为鼓励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创新发展,需制定出台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与激励机制,明确考核要点与激励措施,通过奖、惩等方式激发教师积极性。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教学考核要点,通过考核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如基于成果导向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混合式课程、应用智能化统计分析手段开展学习分析、应用移动教学终端App开展互动教学等。其次,要在经费、减少工作量、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如对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其教学课时按照1.2倍课时计算;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支持课程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较高、提升明显、有相关成果的,在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倾斜等。
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全员信息化教学意识
教师是否采用信息化教学及其水平的高低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入职开始就着手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做到人人落实。更为关键的是强化学校领导层的信息化意识。学校校长、教务处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指引着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信息化意识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开展水平,也决定了是否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制度驱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面向“互联网+”成长下的学生主体,教师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人才培养观念、教与学的地位,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打造智能化、互动式、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转变课程与课堂形态,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构建多元培训体系,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坚持以能力提升为关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到位,缺乏系统性。调研显示,61%的教师平均每年参培一次,近30%的人一年未参培,而且培训组织形式单一。要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一个常态工作来抓,制定规范的、长期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规划和能力标准,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通过公开课、专题讲座、教学沙龙、系统化培训、“培研用”一体化等多种模式,打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实现教师技术赋能。通过经费支持、课时认定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既要有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内涵的深化与提升,又要有可观摩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还要有技术手段、平台工具的实操与实践,加之专家的评价与反馈。要落实培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完善培训过程监督与培训评价反馈。
5.实施三级教学能力大赛,以赛促学
参加比赛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调研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未曾参加过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仅有1/5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参过赛,教师参赛率较低。教师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及其评判标准,检验个人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并做出针对性的反馈。其次,通过比赛,可以与优秀的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学校要完善校—省—国家三级教学能力大赛结构,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
6.组建课程团队,强化团队建设与能力提升
任友群指出,提升信息化服务体系,需要的是成团队、成建制地来提升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17]。国家教师创新教学团队指出,要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15]。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发首要就是组建涵盖主讲教师、助教、课程专家、教育技术等组成的课程团队,通力协作完成课程开发与建设。发挥团队建设的作用,以课程团队构建信息化教学教研小组,通过互助互学、互督互促、研讨汇报等形式提升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标准化工作导则国家标准汇编(第6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3]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4]ISTE standard for educators [EB/OL]. ISTE.https://www.iste.org/standards/for-educators(2017).
[5]蒋艳红.英国21世纪教师ICT能力培养新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99-101.
[6]维多里奥·米多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本土化修订指南[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6.
[7]马宁,陈庚,刘俊生,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6):3-9.
[8]张文.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对比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80-83+88.
[9]王宇熙,张一春.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构建研究[J].数字教育,2018,4(3):25-30.
[10]隆平,刘学民,呙中美,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8):62-65.
[11]黄文有.江苏省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12]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59-67.
[13]魏民.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研究[D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27f9cb3f7f192279178 8e8cc.html.
[14]2019 Horizon Report[EB/OL].https://library.educause.edu/resources/2019/4/2019-horizon-report.
[15]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6/t20190614_385804.html.
[16]Fabienn M.Effects of feedback in a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J].Computers & Education,Volume58,Issue1,2012:263-272
[17]任友群.以技術创新教育教学培养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R].GET2019教育科技大会,2019.
(编辑:鲁利瑞)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信息化2.0下高职教育SPOC混合式课程开发实证研究”(编号:GDJG2019004);2018年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指委重点课题(编号:2018LXA0088); 2019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改重点项目“教育信息化2.0下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编号:JGZD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