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混合学习SECOND模型研究

刘蕙
摘 要: 结合移动混合学习理论和文献研究法探讨任何学习模型和平台不断迁移的原因,结果显示平台的社交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关键元素。在此基础上分三个层次构建移动混合学习SECOND模型,包括:以移动网络社交性、开放性和经济性为特色的基础层;由7C模型构成的教学实施层;以移动混合学习平台为媒介的发展层。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实证移动混合学习SECOND模型。
关键词: 移动混合学习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 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3?0034?04
Study on mobil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SECOND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LIU Hui
(School of Finance,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511363, China)
Abstract: The unceasing migration reasons of any learning models and platforms are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obile blended learning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ciability, openness and expansibility ar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platform. On this basis, the mobil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SECOND was constructed in three layers: base layer featuring with the mobile network sociability, openness and economy;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layer constructed with 7C mode; development layer regarding the mobile blended learning platform as a media. The mobile blended learning model SECOND was verified by means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Keywords: mobile blended learning mode; novel teaching mod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learning platform
1 移动混和学习研究现状
1.1 移动学习理论
移动学习(M?Learning)是借助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双向沟通的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模式[1]。4C模型提出设计移动学习必须具备四个功能:内容(Content);计算(Computing);获取(Capture);沟通(Communicate)[2],包括三个应用场景。后来增加第5个C(Combination,结合),即借助移动社交背景融合社会化沟通(Communicate)和信息获取(Capture)功能,提升学习者学习和分享的兴趣,并提出5C的三个应用场景。
1.2 移动混合学习理论
移动混合学习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是一种将在线学习的自主性和传统面对面教学互动性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型和学习方法。最新Padagogy 轮4.0围绕动力和能力研究基于iPad的教学方法并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Padagogy 轮由内向外有4圈:目标、描述动词、活动、iPad Apps,有机地混合了技术、思维和学习动机,帮助教师选择恰当的应用程序、教学活动和认知行为,实现学习目标。在Padagogy轮2.0版本最外层,Ruben R. Puentedura博士添加了SAMR 模型,用于评估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程度,包括“替换(Substitution)、强化(Augmentation)、修改(Modification)及重塑(Redefinition)”四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与不同认知层次的学习活动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3]。
2 影响学习平台迁移的原因分析
移动混合学习理论与实践不断地演进、更新,逐渐演变为学习趋势。但是不少移动混合学习平台使用的人群稀少,移动混合学习模式的普及也遇到阻力。究其原因认为:以往模型只是运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络的网络(Network)属性,忽略了移动网络的核心属性。
2.1 具备移动便携和网络社交功能,增强用户粘度
文献[4]提出“擁有社交性是任何应用获得成功的必备元素” ,“要提升社交网络的价值,就必须让社交网络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身携带的手机提供了随时沟通的便利性”[4]。由此可见,移动混合学习平台要保持和增强用户粘度,必须拥有以下特征:基于社会网络,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提供实时的沟通和联系便利;基于可以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
2.2 报酬和成本比例是决定平台预期选择的概率的经济元素
依据W. Schramm的媒体选择公式:
[预期选择的概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代价]
表明要提高移动混合学习预期选择的概率,可以通过提高可能报酬和降低成本的方式。一是立足于人气,提高可能报酬。虽然移动混合学习平台不追求经济效益,但多数平台面临缺乏经费的尴尬处境。移动互联网企业或平台的盈利模式有:广告模式;产品销售及相关的增值服务模式;渠道模式;多种盈利模式的混合模式[5]。移动学习平台的社会性决定平台性的实质是SNS社区,其核心元素是人,搭建保证用户间有效沟通的渠道,提高平台的曝光率、使用率、增加流量,从而吸引广告和相关产品及配套增值服务的投放,实现盈利维持平台运作。二是成本和教学效能的相机抉择。降低成本就要在降低成本和教学效能上做权衡,有三种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教学效能;降低成本,维持教学效能;降低成本,牺牲教学效能,无疑第一种方案是最佳选择。
2.3 移动混合学习的7C模式
移动混合学习模式涵括7个C:内容(Content):丰富恰当的教学内容、媒体和工具;获取(Capture):数据资料的收集和获取;计算(Computing):数据资料的加工和处理;构建(Constructing):资料的整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沟通(Communicate):所有用户不同层次的沟通;控制(Control):教学管理和学习进度、质量的监控和协调;评价(Comment):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以及学校监管部门的评价、反馈。
2.4 开放接口,丰富平台功能
移动混合学习平台不仅要提供标准的教学管理功能和Web界面学习资源浏览访问功能,还应该开放API接口,允许第三方丰富、完善平台功能,帮助客户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应用软件和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满足客户个性化长尾需求,提供增值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同时由于第三方投入人力、物力和技术,间接地降低了平台的成本,创造了利润。
2.5 在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混合互联网元素
美国教育部1996~2009年经过12年连续采样量化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单纯采用面对面教学效果最差,混合教学的效果最好,在线学习的效果居中[6]。而移动混合学习具有实时、便利、面对面教学和线上学习相互混合,协助学习和自主学习相混合的特征。
2.6 提供培训交流机会,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学习平台上的师生都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紧跟时代进步步伐。移动混合学习平台作为中介,应搭建社会、企业、学校线上线下沟通的桥梁,组织形式丰富的线上线下培训交流活动,满足用户自我发展的需求。
综合上述分析,构建简称为SECOND的移动混合学习模型,其中便利性、社交性、开放性和经济性虽然不在教学范畴,但是它们是所有平台迁移、存活的基础和支柱,统称为基础支持层,7C模型同混和网络(Netware)元素运用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称为实施层;最上层发展层提供搭建合作桥梁。社会网络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是学习平台存亡的核心要素,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将他们纳入到教学模型当中,这是本文模型的创新之处。基本构架如表1所示。
3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混合学习SECOND
模型的构建实证
3.1 基础层,三大支柱构建
3.1.1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社交的构建
(1) 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日常化,容易培养用户群体。企鹅智酷《微信平台2015年数据化研究报告》[7]显示,至2015年6月,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约为5.7亿,90%的用户使用微信,微信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最主流的日常通信工具,55.2%的微信用户每天要开启微信10次以上,近80%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培养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取学习资讯的习惯,拥有广泛的群众移动学习基础。
(2) 用户界面亲民化,师生互动渠道多。多数用户已经熟练掌握了微信及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界面及功能,从心理上消除了使用软件的恐惧心理,微信多渠道实时分享数据、资料,沟通便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移动混合学习的热情和使用意愿,提高用户粘度。
3.1.2 经济动力
平台商业化有助于提高平台的选择概率,微信公众平台既是一个自媒体平台又是一个商务平台,内嵌盈利模式。首先,微信公众平台是移动端广告平台,粉丝数超过5万的公众平台和原创认证号可以申请做腾讯广点流量主,客户点击平台下方广告产生的利润分成归移动混合学习平台的开发公司(简称第三方公司);其次,第三方公司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招揽客户,推销产品和增值服务;最后,第三方公司可以招募付费会员,有利润驱动,第三方公司有意愿将移动混合学习平台做大做强。
3.1.3 接口开放化,校内校外教育资源互联互通
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全面开放11个类接口集,提供网页开发工具包JS?SDK,允许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接口接入第三方服务器,基于微信的Web?APP开发被全面激活。微信全连接的发展趋势可以无限量地链接跳转到其他学习资源网站,极大地拓宽了移动混合学习平台的资源和存储空间,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让师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
3.2 教学实施层构建
3.2.1 课上课下,网络和面授教学相辅相成
人是集体的产物,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学习都是社会化的行为。有效的自主学习需要师生间、学生间、小组间互相信赖、面对面的交流及自我评估[8]。混合学习微信公众平台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它既摆脱传统课上教学统教统学,课后学生复习,完成作业的填鸭式学习方式,又避免了网络学习完全依赖学习者自主学习、无目标、无系统、無交流的弊端,是教学模式、理念、介质、资源的混和应用。
3.2.2 7C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学习内容(Content)的获取(Capture)、计算(Computing)、构建(Constructing)。依据SAMR模型,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分四个程度即替换、强化、修改及重塑,对获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计算、构建,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
(2) 教学控制(Control)。教师分享发布教学资源、测试题、练习题及答案、检测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同时,通过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在课堂内外通过组织教学督促学习进度。学生也可以通过分享好的学习资源、学习心得,比较成绩及答案,在横向比较中认知自己的水平和进度。
(3) 教学评价(Comment)体系的构建。质量是立校之本,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平台和监管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本模型从三个层次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① 学生层的质量反馈。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承载者,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和评价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在第三方微信公众教学平台上及时通信、私信、朋友圈等都是开放的反馈渠道,通过收集共性反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协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② 教师层的学情监督。教师在第三方微信公眾平台上,课前通过调查和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次,认知水平,结合课程特色及本校、院系特征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地分配学生自主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的时间比例。课堂上和课后通过师生对话,动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把握调整学习进度。课后在平台批改统计分析作业和考试结果,快速精准地捕捉学生的知识漏洞,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及教学方式。学生依照教师评语,定位问题,查遗补漏,构建知识体系。
③ 学校层教学评估和大数据分析。学校依据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后台提供的各种分析报告,深层次地进行大数据挖掘,站在全局角度分析处理,实时监督,评估教学质量,分析问题,寻找规律,总结对策。
(4) 多维度构建沟通渠道。
① 组建三维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上利用传统教学多媒体设施播放课件,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活动。同时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版的教学系统实时推送教学资料,发送问题和评论,并同步显示在屏幕上,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电脑版的教学系统随时组织投票、分组与讨论,及时点评学生评论,回答学生问题。在一间教室利用三种教学平台突破了时空的互换,新增的移动互联网沟通途径消除了学生害羞,或者口头表述不流畅的困境,增加了互动效果,既能有效地解决传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又能加强师生、学生间的及时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分享收获。
② 沟通渠道畅通。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沟通渠道。除了视频、语音、文字交流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朋友圈、群里、投票等多种方式实时交流。
③ 资料分享途径多,存储空间虚拟化、云备份,数据安全有保障,价格低廉。微信文件传输助手和QQ邮件邮箱提醒功能以自定义可删除插件的模式加载到微信通用功能中,不需连接数据线就能实现手机和电脑双向传递数据。平台资料存放在云端,极大地方便了师生阅读、观看、存取、分享、交流数据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3.2.3 发展层的构建
基于第三方的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媒介联系着学生、教师、企业、平台相关技术、资金、学习资源的提供者、维护者,通过开通讨论区、组织与移动混合学习相关的交流会、分享会、答疑会、培训、参观,加强不同学校、地区师生、企业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提高师生的移动混合学习的教学水平和模式,加强数字化教学的应用水平,促使平台、师生、企业共同进步。
4 结 语
基于SECOND的第三方微信公众平台学习模型是时代的产物,它改变了课堂的呈现方式,师生的互动渠道,教学评估模式,帮助师生在信息环境下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LEXZANDER D. Mobile education: a glance at the future [EB/OL]. [2003?01?15]. http://www.dye.no/articles/a_glance_at_ the_future/introduction.html.
[2] 克拉克·奎因.移动学习理论:4C 模型[EB/OL].[2014?02?11]. http://www.jiaojianli.com/6046.html.
[3] 焦建利.Padagogy轮4.0中文版正式发布[EB/OL].[2015?07?07]. http://www.chinesepw. com/?cat=3.
[4] 佚名.未来移动社交网络新模式探寻[EB/OL].[2011?05?19]. http://www.chinairn.com/doc/70270/710155.html.
[5] 佚名.网络公司的三大盈利模式:广告、销售、渠道 [EB/OL]. [2008?11?12].http://www.xici.net/d80413557.htm.
[6]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nline learning studies [EB/OL]. [2009?11?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1784201010jvq.html.
[7] 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EB/OL].[2015?01?27].http://tech.qq.com/a/20150127/018482.Htm.
[8] 董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学生工作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9]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10] KAUR M. Blended learning?its challenges and future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93: 61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