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的探讨
邢维仲 王堂振
摘要:河道目前现状是:河道整治水平普遍较低,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防洪能力欠缺等。本文通过发现目前河道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总结和整理当前河道整体形态、岸壁结构以及生态治理技术来制定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思路以及生态治理措施,通过初步提出河道综合整治治理标准确定原则以及提出河道分类规划设计、环境治理以及疏浚工作来划分整治工程类型,主要为以下几部分:防洪排涝为主,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综合治理,然后探讨如何进行生态修复以及提出河道整治相应对策以及措施。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治理措施
河道在广义上讲,包括流经或者分布在广袤土地上的河流、小型湖泊和沟塘等,可为城市和地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并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可为地区内的灌溉供水系统提供有力保障。在河道中,绝大多数属于中小河流,无论是从集水面积或者年径流方面划分,还是从河道宽度方面来讲,都可按照行政管理权限区分、按照《河道等级划分办法》划分、按照流经地域划分可将河道归属于县级以下河道以及四五级以下河道。基于此,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势在必行,可显著改善人们居住环境质量。
1.河道生态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
对比大江、大河、海洋而言,河道宽度以及长度明显更短,河流等级明显更低,但是由于河道数量较多,会较大影响人们生產生活,因此,在河道治理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来制定防洪排涝标准、环境水质标准等,同时制定河道生态治理标准以及灌溉排水标准等确定性原则。
1.1相协调骨干河道以及上下游原则
河流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具有连续性、流动性以及独特性,开始于源头集水区且流经各级河流流域,自河流源头到下游,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均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河流变化的部分主要包括河流宽度、河流流速、河流深度、河流流量等,水系中会存在不同长度以及不同宽度的沟道和河流,且在进行等级划分时根据以下内容:一是河道规模,二是河道功能,三是河流水系中相对位置,进行河道重要性综合评判可以促使河道分类治理以及分类保护。
根据本次规划定位可发现河道分为中小河流以及大型河流,对于丘陵山区类型河道而言,位置一般都在骨干河道上游,对于平原河网类型河道而言,位置一般都在流域中下游。基于此,可直接影响骨干河道以及流域内上下游河流的因素不仅包括河道防洪标准,还包括水环境整治标准等,其中防洪标准的制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更大。因此,需要对流域和区域总体布局进行综合统筹并按照局部服务总体原则进行相协调骨干河道以及上下游原则确定。
1.2相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保障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是河道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将水利产业作为基础地区产业并为社会经济持续性快速发展提供水资源有力保障,同时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对于广大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以及较大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河道整治时也存在较大差异性,标准若制定过低,结果是不能充分满足项目具体需求,若标准制定过高,可导致实施难度显著增加,导致当地财政负担过大。因此,在进行规划标准制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1.3协调前置性规划文件原则
前置性规划文件从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方面来讲主要包括:①区域总体规划;②水资源综合规划;③流域防洪规划等。在制定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标准前,指导文件是前置性规划文件,需要注意的是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标准不应超出上位规划要求。满足规划目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范等相关性行业规划为主的制定前提。规划标准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可显著改善本地区河道生态环境,有利于国土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利用,制定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河道整治规划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1.4协调相关标准规范原则
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涉及多个部门以及多个学科,例如防洪、灌溉、环境改善等,国家以及各个行业均相应的颁布了一些标准和规程规范,各个地区、部门均开展了相应的河道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工程设计,来适应规划和专业技术需要以及统一标准、统一依据,对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指导和规范规划。在制定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标准时需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来制定,以促使制定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更高,促使其与法律法规以及区域经济等进行更好的衔接。
2.河道整治类型
2.1河道整治中以防洪排涝治理为主
做好一个区域的防洪排涝工作安全,可保证生产活动正常开展以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此,在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对项目区现状情况进行分析来明确本区域水系防洪防涝功能是否良好,需要查看具有较好水质但是存在破损堤防护岸以及河道淤积的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下降具体情况,防洪排涝治理是治理重点,大前提是有效保证河流的行洪过流能力较强,有效保证堤防护岸的稳定安全以及确保堤防护岸具有足够抗冲刷能力,可以有效抵挡住洪水侵袭。
2.2河道整治中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很多地区都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闸工程以及泵站工程等,充分体现了地区对于河道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但是,随着工业企业不断发展,污染越来越严重。污染原因主要是:①不重视污染防治;②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③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等,后果是河流水质变差,进而导致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生态环境治理是开展合理综合整治过程中的规划重点,其治理重点主要包括:①河道中污染物数量进行合理控制;②促使河流水体流动性显著提高,河流水体连通性显著提高;③促进水体纳污容量以及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高;④进一步促使河流水质以及水流生态环境改善。平原地区具有比较发达的经济水平,工业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均较为频繁且具有密集人口以及相对较差水质,多位于流域中下游,从治理工程类型上,可将这样的城市河道整治类型定位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
2.3河道整治中将综合治理作为主要整治类型
部分地区河道现状情况差异性较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形较为复杂以及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部分地区以防洪排涝治理为主,部分地区适合综合治理,部分地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其中综合治理即联合防洪排涝治理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因此,在河道整治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整治以有效提高地区防洪能力以及为地区灌溉供水提供有力保障。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增大河流纵比降以及降低河床高程,扩大河道行洪断面可以确保防洪安全,是清淤疏浚的目的,量力而行以及尽力而为是清淤疏浚的要点。在制定河道清淤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地区财政最大承受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进行计划确定时,需要有机结合河道淤积不同类型,还需要充分考虑机械设备配置情况以及遵循科学务实原则。
在进行河道清淤疏通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清淤深度和河道规划河底高程的规定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并且分析河道断面类型。一般来讲,等级较低的河道可以采用河底高程略高于骨干河道以及重要河道的方式,再对丘陵区及山地地区合理规划。在进行河道清淤疏通过程中,需要结合防洪排涝的具体措施,分析预测河道规划标准中要求的过流能力,并根据河道过流能力和河道断面、洪水位来确定清淤疏通深度。在进行河道清淤疏通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河道清淤后,河道断面类型,并且严格按照岸坡稳定性的要求进行工作,其中少部分河道河槽比较宽,不能对河滩地肆意挖除,这将造成堤防安全系数降低、滑坡失稳状况的发生。
水系沟通目的主要包括:一是打通断头河;二是增加水体流动性;三是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四是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河水等调蓄功能;六是改善水环境。进行水系沟通中,需要注意明确沟通目的以及沟通要点,其中沟通要点即恢复河流故道以及扩大重要节点,水系沟通工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在水系沟通中需要对引排水渠道进行整治,同时整治配套建筑物;②在水系沟通中需要拆除阻水堰坝;③在水系沟通中需要改造阻水桥梁;④在水系沟通中需要将控制性建筑物进行拆除或者改建。
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还包括河道清障工程、岸坡整治工程、堤防加固工程、截污治污工程,其中河道清障的主要内容是清理河道,使得河道行洪断面范围内的阻水灌木和乔木等得到有效清理。另外,违章开垦和种植农作物、违章占用河流滩地上房屋等构筑物,以及丢弃的固体生活垃圾等也属于河道清障的主要内容,都需要进行有效清理。岸坡整治工程的目的是稳定河道以及防止冲刷,在进行岸坡植被规划时需要尽量利用本地植物并根据河道常水位以及洪水位变化进行合理布局,目的是避免出现外来植物入侵危害。在堤防加固工程中需要通过水利计算确定河道允许泄量要求以及设计相应洪水位。在截污治污工程中需要将污染物进行分类并进行相应的水质处理。
4.结语
河道作用是行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田排水等,可以显著提高地区的防洪抗灾能力。河道作为水环境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地区内防洪排涝安全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河道综合整治具有系统性,需通过减少污染源头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发展以及为建设良好水环境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