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与突破
刘成钢
摘要:行业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往往与其高校所属的行业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在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面临新形势的情况下,如何重现计划经济时代行业类高校的就业优势,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者所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63-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发挥调节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作用,不断激发社会知识循环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在相对单一的情况下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一定程度上给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客观上造成了上大学等于就业的刻板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渠道与形式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创业潮流业已到来,高校尤其是行业类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开拓创新,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就需要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起点”入手,“导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就业创业理念,塑造大学生理性、科学就业创业的理念。
一、 行业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解析
(一)生源构成稳中有变
近年来,行业类高校的生源“输入”与“输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是传统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的招生依然具有广泛的吸引力,生源仍就处于竞争性选拔的态势;另一方面是行业类高校的自身社会影响,根据学校情况及社会需要开辟的其他专业也对考生产生着一定的吸引力,报考人数也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性关键在于社会需求的强烈,而社会需求的强烈关键在于高等教育能够给人带来的间接的社会流动的隐性价值。[1]生源结构“输入”呈现出多元的态势,传统优势的行业及其相关专业成为行业类高校的办学特色,其他专业也融入了与其他高校一同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行业类高校长期以来所拥有的行业系统内部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减。
(二)专业行业认知不足
行业类高校大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往往是冲着行业类高校的特色专业或者其在行业内的影响而来的,其就业意向一般也围绕着相关行业或专业。在入学后,虽然也经过了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认识培训等环节,但他们往往对其所在的专业(学科)及行业缺乏感性的认识,甚至盲目地认为只要顺利毕业,以后肯定会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同时,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能够在校期间深入行业内单位实习的学生也日益减少,这些情况都导致了目前不少行业类高校的在校生对其专业行业的认知不足。
(三)职业生涯规划重形式轻内容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评估自身,进一步明确目标,合理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角色转换,提高适应社会能力。[2]一直以来,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停留在搞搞比赛、校友讲座、专家说法等实践层面,看似形式多样,但普遍存在着与大学生的现实职业需要难以匹配,特别是难以与时俱进地针对行业类高校的生源特点和结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就造成了目前不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内容特色和针对性,看似风风火火,但实效性难以满足师生需要等问题。
二、 行业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困境解读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不强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着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缺乏人文价值及职业生涯教育师资理论素养不足等三个方面的困境。通过典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人文价值、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方式。[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拟定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是高校非常重视的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之一。就目前行业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现状来看,首要的问题就在于其针对性不强。所谓针对性不强,指的是目前行业类高校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所采用的往往是较为传统的“假想式” 的课堂教学或比赛形式,其基于部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大学生的现实特点,但对行业内部的职业选择、专业匹配和入行后的发展并没有有所针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针对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区分度不够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在于能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地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尤其是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分别给予指导。从目前行业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但从专业、年级细分的角度来看,多数学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属于“笼统简单”的全面铺开的教育,很少有从信度、效度等科学层面进行对象区分,同时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特点而开展的显示区分度的教育,所以目前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区分度尚存在不足。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战性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在工作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岗位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路线。但从现实的职业需要来看,大多数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首先需要的是对职业岗位的正确认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入职前就要具备一定的行业及专业认知,尤其是要对自身即将从事的行业背景有所了解。反观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诸如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或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等内容,与大学生自身及社会需要完全契合的实战训练明显不足。
三、 众创环境下行业类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
(一)融入众创环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化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高校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就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发展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应理性看待就业形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4]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走到了我们面前。对于行业类高校而言,首先要重视战略机遇给大学生带来的创新创业机遇,将大学生在校内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环节等全部打通,融合大学科技园、行业内外部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社会就业创业形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优化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凸显行业专业特点
行业类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尽可能地凸显行业专业特点,可以通过邀请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创业达人和杰出校友等优质资源,打造与行业类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三位一体的实践类课程体系,将行业优势完全融入其中,尽可能地针对生源结构与专业特点,科学架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断推进行业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体系化、科学化、行业化。高等学校应将就业指导提升为系统性、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职业生涯发展平台,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5]
(三)强化实战导向,接轨职业需求
满足大学生职业需求的职业生涯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地方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应该结合职业需求来制定规划。具体来说,主要是围绕着实践导向,接入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是要在校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内容进行实战化改革,加入职场中的实战内容;其次是加大就业实习中的实践比重,以实践为导向,评定实习环节的成绩;再次是建立职后反馈机制,切实了解大学生在就业后的职业发展困惑,尤其是他们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难点,有利于再次修正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体现人本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王景琳.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代际传承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徐幼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5,(2).
[3]邹金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1).
[4]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5]孙国胜.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