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文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育的比较分析

    梁文丽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速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经验丰富,但却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不仅要全面还要有效,这对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文件中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五个术语的统计研究,分析对学生思维能力培育现状,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文件;思维培育;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165-02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思维

    思维处于人类智力框架的中心,是智力活动的最高指挥官。所有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艺术的创造,都是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中逐渐实现。人类社会中所有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同时人类思维的发展又不断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人类与社会达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心理学家对其定义为:大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称为思维。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培养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和间接性,但同时思维所具有的问题性和能动性,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二)语文思维能力

    语文综合素质由语言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素质构成。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基础,思维素质衍生于语言素质和人文素质,但思维素质是最核心的素质。思维是大脑对客观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有目的的反映,以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去进行的活动。思维素质指个体通过后天发展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要素、结构和质量水平,主要分为方法、能力、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属于个性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学认为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是活动任务能否顺利完成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在思维素质要素中,关键要素是思维能力,语文综合素质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语文思维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语文课程文件中与“思维”有关的五个术语的统计与分析

    本文所指的与“思维”有关的五个术语分为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五类。通过对高中语文课程文件中与“思维”有关的五个术语的出现次数统计,得到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共出现856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共计419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共计305次,语文课程标准中共计132次。从学段分布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出现次数最多为419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共出现305次,次数次之。可以看出,我国的语文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这五个术语在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出现频率看,“分析”一词出现最多,共出现353次,占总数的41.2%,“比较”一词共出现329次,占总数的38.4%,“概括”一词共出现117次,占总数的13.7%,“归纳”一词共出现54次,占总数的6.3%,“辨识”一词使用最少,共出现3次,占总数的0.35%。从中可以看出,在语文教育中比较注重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培育,而对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重视程度不够,而“辨识”一词的出现得益于2017年语文新课程文件的修订,说明语文教育意识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综上所述,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五个术语都属于思维范畴,尤其属于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范畴。其中,辩证、分析、比较三个术语侧重于一般的、具体的事物,是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而归纳、概括两个术语是对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三、高中语文课程文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高中语文课程文件中与“思维”有关的五个术語中,从时间维度来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出现次数最多,共计74次,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出现次数最少,共计1次。从横向比较来看,“分析”术语出现次数最多,共计103次,“辨识”出现次数最少,共计2次。总的来看,次数在不断增多,说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不断加强,但出现的频率还不够高,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合理的引导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学段分布来看,高中学段占总数的26.4%,其他学段占总数的73.6%。这个比重总体来说偏低。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现社会需要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的胸怀和未来的视野,人人拥有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多方面基本能力,甚至可以运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来进行搜集和处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更应该为造就新时代下的新型公民发挥重要作用,为造就新时代添砖加瓦。而高中阶段学生的大脑正处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加强对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育刻不容缓。

    四、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方法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语言与思维是相统一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促使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活动相统一。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素质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材料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学习。”学生只有真正地喜欢学习,学习的动力才会强,思维也就会越活跃。语文教师不管在课堂下还是课后,都要注意从学生思维兴趣出发,何时何地都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兴趣的持久性,并且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更好地体现兴趣的价值。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从背景介绍入手,阅读模式呆板,阅读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思维不活跃。因此,提升教学效果就需要调动学生思维,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从而自然而然达到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进行语文课文的自主认识学习时,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会产生困惑、焦虑的心理。这更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新授课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同一问题深度发掘多种解决方法,并提出新的更富挑战性的问题。因此,问题意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意识。

    (三)注重板书艺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板书的作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思维培养”为目标的板书设计重要性不言而喻。如课文《桂林山水》一文的板书设计。“桂林的水:清、静、绿;桂林的山:绿、秀、险。”这一板书用“简洁明了、思维清晰”八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思维也更加集中。

    (四)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方法到能力的飞跃

    现在的语文学习讲究语言、文化、审美、思维,四者相互交融,彼此沟通。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态度、方法等也要全面训练,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自我完成从知识到方法,再到情感的跨越。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用心感受生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生活的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学习如何感受生活,从而养成逐步观察、感悟、思考生活的思维能力。

    五、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思考,培育思维能力,是判断教师有效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俄.谢曲诺维奇,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吴馥梅.脑活动的内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

    [5]溫寒江,连瑞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6.

    [7]华长慧.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20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