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微课 建构“大语文”背景下的学习生态圈

    荣加贝

    摘要:“大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使学生接受全面、整体、系统的语文培养和训练。语文教师通过“班本微课”的实践探索,进一步开辟更加广阔和丰富的语文学习渠道,强化语文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构建一个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语文学习生态圈,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班本微课 ?大语文 ?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生态圈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还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应该说,“大语文”教学观与目前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异曲同工。

    如何进一步开辟更加广阔和丰富的语文学习渠道,强化语文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影响,构建一个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语文生态圈,是语文教学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现状:直面语文教学的困局

    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困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困境一:课时限制。语文学习的内容广博而丰富,但囿于学校课时的限制,大量有益的语文学习内容极难在校内落实。

    困境二:校外真空。教师布置的假期语文作业无法及时批改和反馈,许多学生假期语文学习质量普遍下降,同时浪费了语文学习所需的宝贵“大块面”时间。

    困境三:辅导无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学情差异客观存在,然而对于两个教学班近90名学生,语文老师要做到一对一精准辅导几乎无法实现。

    这些困境,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导致语文教学少、慢、费、差的现状仍客观存在。

    二、突围:以班本微课建构语文学习良性生态圈

    微课,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其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于多个教学“小环境”。“微课”对于打破语文学习困境、提升语文学习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笔者尝试使用“班本微课”推进语文教学,充分彰显了教师个性教学,扩大了语文学习的交流场域,从而实现了师生语文学习的互动共生,建构富有班本特色和无限活力的语文学习生态圈。以下笔者就以“班本微课”的具体使用场景和方法为例,探讨“班本微课”的内涵特征及教学应用价值。

    (一)高效预习

    初中阶段,语文课堂容量加大,知识点增多,对学生阅读知识储备要求很高,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观看预习微课作为正式上课前的思维“热身”,往往能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并为学生铺设好学习的台阶和支架,为课堂上的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例如,讲授散文《桃花源记》之前,笔者在班级群里推送了“着迷小课堂”中的《探秘古诗词》的《陶渊明传》上、中、下三辑,学生通过阅读图文并茂、简洁传神的网文,对东晋历史以及陶渊明的生平、性格、创作风格这些原本非常枯燥的背景知识了然于胸,多角度深入解讀课文的同时也非常顺畅。网络写手编辑的网文运用大量通俗易懂的图文,呈现方式丰富多彩,仅短短三五分钟的阅读便能让读者领会要义,教学效果并不亚于教学视频。

    (二)精准辅导

    班本微课的巨大优势还体现在对学生及时而精准地课后辅导上,这部分微课主要由教师自行开发、录制、编辑和推送,讲评辅导的针对性极强。

    以作文的讲评和修改为例,笔者尝试了录制全班作文主题微课和语音式面批微课这两种点面结合的课型,取得良好实效。教师批阅习作后,聚焦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并精选例文,用手机微课软件录制不超过十五分钟的主题微课并在班级群里推送,布置例文修改要求,抽学号提交例文修改作业并在班级群里加以反馈。这种形式的微课一般扣住作文的一个突出问题讲清讲明并修改到位,避免了一般作文讲评因面面俱到反而收效甚微的问题。

    对于学生在习作中呈现出的个性化问题,语音面批式微课就更加有效了。教师只需将问题作文选出,直接打开学生家长QQ或微信会话框进行语音讲评即可,学生可以反复听语音,家长也可以进行督促,修改好之后可以及时提交作业并进行反馈,避免了一般面批时学生易遗忘修改要点、不能及时自主地修改或者修改周期延长等问题。

    (三)语文活动

    班本微课,给语文实践性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平台,开展融知识学习、方法运用、思维训练、文化积淀于一体的开放式语文虚拟活动,令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生趣盎然。

    以“朗读者”这个语文活动为例,共推“舌尖有味是清欢”“最美亲情”“生命与生命的对语”3期微课,24位同学参与了微课录制,朗读内容就是同学们近期原创的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片段,学生将写作真正还原到一种真实的交际语境中,通过自己创作的美文诵读,找到了更多的写作自信,从而在全班参与的交流品鉴环节中,每个同学的鉴赏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这些“不见面”的虚拟语文活动,更能让学生产生互动欲望,时间的安排也更加自由灵活。

    (四)假日伴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两个不受关注的阅读版面:一是教材内为数不少的自读课文,二是教材中推荐的必读名著。班本微课,使这些被遗忘和忽略的阅读版面被重新关注和优化。

    笔者一般将自读课文和课外名著的“伴读课程”渗透在长假和寒暑假中,开展微课伴读,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实效。例如,针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暑期阅读,笔者开发了一整套伴读微课,配合学生的阅读速度,以每周2节的频率推送并要求学生在QQ群里提交阅读心得。伴读课程内容包括:小说叙述艺术,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语言艺术赏析。系列微课将整本书的阅读分解为一个个指向小说阅读方法的微型专题,并进行分步推进,以系列导读和交互式的阅读交流助推学生的深度阅读。整个暑假在QQ群中推送的微课和发表的作业,就成为一套完整的班本名著阅读教材,在文档编辑软件中可以直接编辑打印出来,便于学生后续的积累巩固。

    三、延展: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奠基

    班本微课的实践探索在不断推进,单独的班本微课的内容不断扩充和丰富,最终就能整合为一套系列课程。这给微课校本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素材,也进一步提升了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一个师生共进互赢的语文学习生态圈就在此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

    班本微课具备“课程”“教师主导”“学生主题”3个重要属性,班本微课“位微不卑”“课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立足班本学情开发的微课,关注到每个语文学习个体的需要,定位明确,简洁精练,积少成多,自由灵活,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而班本微课资源的来源则以师生自主开发为主,网络资源引入为辅,这样更能发挥师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的能动性,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努力的积极活动,从而建立起更加民主的、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

    班本微课的语文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架构好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更要积极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让课内外两个学习渠道之间不断地发挥双向作用。这利于语文教师形成“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更利于“大语文”教学观真正落实落地,从而助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储树荣,黄兴会.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探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张慧颖.以“大语文观”来指导语文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12):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