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途径
曹鹏
[摘要]在课程改革浪潮中,“核心素养”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高中历史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史料实证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历史学习的态度,更关乎历史学习的方法和精神。文章阐述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探索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70-02
在学科核心素养被不断提及的今日,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一项重要的素养,愈加受到各学段历史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对于历史教师而言,要想使学生获得史料实证素养,必须立足于历史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优化人手,科学选取不同类型的史料,将其呈现于课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实证”精神,为学生更深刻、更全面、更准确、更高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奠定基础。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相关内涵
(一)史料
“史料”就是“原始资料”,是指最初、最原始、最真实、最具有说服力的“历史材料”与“历史资料”。人们研究和学习历史,并非是无迹可寻的,学者们往往靠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史料,并对其展开研究,以触摸历史的脉搏,探寻历史的真相,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关于“史料”,梁启超认为它是历史之痕迹,是重要的证据,所谓“言之所据”中的“据”便真真切切由史料呈现。史料是学习历史、解释历史、发现历史的重要资料,它浩如烟海、类别颇多,有文字的、实物的、影像的等等。
(二)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由“史料”和“实证”两个方面构成。对于学生来说,史料实证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史料教学,还要凭借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区别真伪、辩证分析、一切以事实说话的实证精神。在历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史料实证包括以下内容:搜集史料与整理类型、甄别史料与明确价值、依据观点有针对性地寻找史料、根据史料解读某种历史观点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要以史料为依据,开展智慧型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课堂教学原则
史料实证素养的基本精神是“真实可靠、实事求是”,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教师在课堂上所选取的史料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经得起反复推敲、质疑与论证的。这便是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教师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便拿一些野史作为史料来调节课堂氛围,这容易让学生难以辨别史料的真伪。
除了真实性原则,历史教学还要遵循典型性与多样性原则。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遵循典型性与多样性原则,以真实史料解释历史现象。如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民主与科学”,教师可用PPT分别呈现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吾人最后之觉悟》以及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等三则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学习。这三则材料中均提到了“脱离愚昧,崇尚科学”“抵制专制、倾向民主”的思想,如《敬告青年》中的“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便是例证。《民彝与政治》中提到的“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也是“民主与科学”口号的典型体现。为了提升史料的多样性,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影像、实物等多种史料,让学生更为信服,继而真正理解史料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多样性,为其以后认识历史事件、探究历史现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帮助学生明晰史料类型,进行史料考证与辩伪
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学生对各种不同史料的类型有充分了解,同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推敲与考证,自主去辨别史料真伪,认清不同史料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作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呈现文字史料、遗迹史料、实物史料、影像史料、口述史料等不同的史料,并教会学生获取真实史料、辨别史料真伪的方法。
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南京大屠杀”一直是备受国人关注,且令人愤恨的事件,教师可以该内容为例,让学生明晰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一方面,可呈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字史料,如中国社会科学网所展示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程瑞芳日记》《贝德士声明书》《日军侵占南京目睹记》等资料,都真实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另一方面,可呈现一些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的影视资料。如战时电影《拉贝日记》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在揭示日军暴行,还原南京大屠杀历史原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拉贝日记》,其史料价值更高,对于学生了解史料类型的意义更大。有了以上各种类型的史料,谁还会对“南京大屠杀”其事有半分质疑?教师要让学生获得多种类型的史料,可通过以下途径:第一,通过历史网络搜集史料,如通过央视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寻找历史纪录片之类的影像资料。第二,去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搜集文字与图像资料,如历史档案、历史文献等。第三,参观遗迹、遗址,获得第一手的实物资料。关于史料真伪的鉴别,教师可激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史料,在不断的阅读鉴别中,学生对史料的感知能力會逐渐提升,对史料的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也得到发展。特别是,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同史料进行对比分析、互相佐证,久而久之,学生对史料真伪和价值的辨析自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解读史料,进行史料论证,多方面培养实证精神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当前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但学生实证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去渗透、去引导。解读史料,进行史料论证,是培养学生“求真意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将解读与论证融人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围绕史料学习历史的习惯呢?教师可运用史料解读探究法、课堂情境体验法、历史小论文撰写法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让学生高效学习历史。
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教师可为学生呈现四则材料,并提出“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并在统治中加以实施?汉武帝是如何实施的?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史料解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史料以表格形式呈现,见表1。
教师呈现多个材料后,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了合作探究,通过分析史料,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了一个真切的认识。除了史料解读探究法,教师还可以运用历史小论文撰写法,让学生撰写以“你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看法”为题的小论文。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为了佐证观点,一定会搜集并选择真实的历史史料,这一过程是学生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理解历史现象,探究历史本质的一个过程,值得提倡和尝试。
总之,在历史学习中,史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看清历史原貌,追溯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达到“求真”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认识历史事件、讲述历史事件,乃至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均需要以史料为依据,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感知、探索与辨析。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氛围,助力学生形成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还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明晰史料类型,积极进行史料考证与辨伪,让每一位学生均具备史料实证素养。
[参考文献]
[1]乔凯.核心素养培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2]王枫.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陈凤武.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研究[Dl.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4]朱琴羽.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