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家”
杨韧
摘要:一个家庭的和谐共处,须互爱互敬,共同参与。班级“家”的含义,让班级中每一位成员同心、同向、同行,让家庭资源最大化,以“家家参与,各显其才”为主题思路,让每一位家长明白作为班级“家”的一分子,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班级事务。家长们根据自己特长有效参与,和老师的长期配合,家长和老师之间信任、互助,教育观念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班级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关键词:
随着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对于教育似乎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声时有发生。让家长与班主任携手同行,共促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那么,如何使家长更多参与班级中来,形成教育资源多元化?有开启家校合作的密钥吗?
寻找密钥
寻找密钥,了解是前提,沟通是桥梁。邀请家长走进我的“杨老师聊天室”,了解他们在育儿教子中诉求和愿望;走进家庭,分类家访,了解每一个家庭不同的背景和愿景;开展家长沙龙、家长论坛,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力求寻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沟通中,发现大多家长对班级管理系统不清楚,存在着认识偏差。于是我将班级管理工作归纳整理,利用家长会渗透我的教育理念与办班模式,首先力求从思想上达到统一。那么,家庭与班级合作的密钥在哪呢?
发现密钥
那是一个开学季,在新生家长会上我按例提出:请家长思考能为班级做点什么?家长们正在小声议论的时候,小张妈妈满脸疑惑地问我:“杨老师,我不识字,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他爸爸常年在外,也帮不上忙,我能做什么呢?”是啊,现在有许多全职妈妈在家专管孩子,几乎与社会脱轨,她们能为班级做点啥呢?对了,做家务他们是把好手。于是我脱口而出:“来教孩子打扫卫生吧!”没想到我的话竟让小张妈妈上了心。
开学没多久,小张妈妈主动询问何时开始,看着她那真诚的模样,我被感动了。于是请小张妈妈走进班级,教孩子打扫卫生……没想到的是一年级的孩子连扫帚都不会拿,洗抹布水都不拧干,弄得教室像水塘。可是小张妈妈一点也不着急,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一节课下来,小张妈妈终于教会了孩子们。此时,小张妈妈虽已满头大汗,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还感慨地对我说:“杨老师,谢谢您!没想到自己不识几个字还被孩子们喊成老师,真的好开心!”并表示以后将和其他妈妈们一起教孩子们……再看内秀的小张满脸自豪,话也比平时多了好几倍。眼前的一切,令我顿悟:家长和老师共同心愿都是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何不让家长走进班级,让我们的班级真正成为大家庭——班级“家”的念头由此产生了。班级“家”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家校合作的密钥。
何为班级“家”?那就是“家家参与,各尽所能”,让每个家庭都动起来,让每位家长都加入进来。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足以改变一个群体的,但一个群体可以共融成一个大家庭。让每一位家长明白作为“班级家”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服务。这一理念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赞同。
接下来,家长们将自己的才能或服务方向填写在志愿表上,并注明自己空闲的时间,以便后期安排。就连祖辈们也积极申请以传承经典为主,教孩子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最终,全班每一位家长都慎重地填写了自己的服务方向。我们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及家长们的时间安排,按年级分层设计出总体方案。
开启密钥
班级“家”的方案出炉,意味着家庭与班级合作的密钥正式开启。我们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习惯养成的要求,分工安排,逐段提升。
在低年级侧重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这时,劳动技能组的家长们就要忙碌起来了。从打扫卫生、整理书包到如何分清韭菜和大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技能,但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真的十分需要。全职妈妈们一次次走进课堂,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教。很快孩子们成了家务方面的小帮手,孩子们从劳动中得到了快乐。从认识各种蔬菜,到进厨房掌勺,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己一到两样的拿手好菜,班级一年一度的“美食节”也应运而生了。
为了让爸爸们参与到班级“家”的行列中,特意建立起“爸爸故事会”栏目,六年里每位爸爸最少讲一次故事。爸爸们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从绘本故事开始,结合习惯养成开讲,还制作出故事单,每次的故事主题都由孩子们选择,爸爸们准备,“爸爸故事会”成了孩子们特别期待的课程。
家长中有医护人员为孩子分年段进行保健知识宣传。从低年级护牙,中年级护眼,高年级自救,为了让孩子们能记住保健知识,家长们真是煞费苦心,自编“护牙歌”“洗手操”“护眼诗”“自救小绘本”,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了解保健知识,学会自护。
班上爱运动的家长真不少:有学生时代的跳远冠军,有精通田径比赛技巧的,也有一些家长会打篮球、踢足球……到了中年级倡导“全员运动”——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由家长教练招募小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喜爱的运动。家长教练利用课余带着自己的特色运动队进行训练。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还让班级在校际运动会上年年夺冠,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令人欣喜的是,自从孩子们有了自己喜爱的运动,手机也少碰了,电脑也不玩了,个个变得更阳光、更开朗,亲子关系也更亲密了。
结合家长中不乏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年轻的科学家。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与科学家家长零距离接触,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各种科技活动的热情。拓展活动组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外出活动。由近及远,内容由浅入深,要求由易到难。真正让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也拉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共筑成长
班级“家”的实施,真正地使班级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家长和孩子们不仅一起参与班级的活动,还为班级的工作献计献策。由于家长们的有效参与,和老师的长期配合,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达到高度地统一,对学生的教育也达到高度的一致。
班级“家”的开展之后,让我们更好地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克寒同学曾经是个小网迷,当信息工程学专家小元的爸爸走进课堂,将克寒带入了信息学活动的领域,现在本应是一位高三的学生的他却被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一名大二的学生,专门研究信息工程学。
小丁同学是年级有名的“超磨”,每天都在研究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做起作业来却一个小时写不到五个字。自从小剑飞爸爸(全国青年科学家)走进课堂跟孩子聊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故事,并给小丁做技术指导,还与小丁达成协议,以完成基本作业为前提。小丁仅用两个月就发明出了“减负书包”,并获得了小发明奖。
克寒和小丁的成功让更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班上人人有专长,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在各项活动竞赛中屡获大奖,使得家庭变得更和谐,亲子关系也更融洽。
班级“家”的建立,让家长真正成为班级的合作者,成為班级“家”的一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当家长们真正将孩子的成长教育当作事业来做了,当教育的合力真正形成,必能给孩子的成长插上更丰满的羽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