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下 初中体育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尹彬 孙蒙蒙

    

    

    

    摘 要:作者针对传统体育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在体育作业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体育作业模式创新与问题解决的思路,尝试利用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体育作业通过线上布置、线上统计、线上评价等方式实施,打通了教学闭环,并利用平台促进了家校协作。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也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作业;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应用;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8-0071-04

    当前,学校、家长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外的各项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2018年10月30日,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的教育部首场新闻发布会在武汉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会上表示,体育与健康课也要有家庭作业,还要真正开展全员参与的体育比赛。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的效果,将纳入到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之中,包括升学和评优评奖[1]。

    那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家校协同形成合力将体育课后作业落到实处,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如何将学生在家中的“空白期”变成体育锻炼的“可为期”,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实际的体育教育过程中,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一堂体育课的时间(40分钟)有限,除去动作要领讲解和准备活动、放松活动的时间,实际练习时间也就20分钟左右,远不能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而口头或者拿出纸质的练习计划让学生练习,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也成为一大难题。笔者在实施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作业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多为理论层面阐述如何进行作业设计,而结合一线实践涉及作业落实的研究和案例并不多见,且可操作性不强。

    身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师,笔者自2018学年寒假开始尝试利用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体育作业通过线上布置、线上统计、线上评价等方式实施,打通了教学闭环。经过近三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已基本形成,完成了对在线体育作业由不适应到很喜欢,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在初三体育中考模拟测试中,笔者所带的5个班级优秀率在全年级22个班级中稳居前5名(从初一开始平行分班),并且利用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协作,形成了合力。

    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在体育作业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实践进行具体介绍,以期为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体育作业模式创新与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借鉴。

    一、当前初中体育作业存在的问题与信息化的机遇

    2017—2018学年,笔者与组内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出了“在信息化背景下体育课外家庭锻炼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初中生对于使用互联网接受信息化体育教学都持有新鲜感,并乐于接受。但课余锻炼的“次数与时间”“运动习惯与兴趣”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在“体育作业”方面,学生选择“老师很少布置体育作业”“没有体育作业”的占比很高。可见教师也普遍对体育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校内体育课时间有限,必要的家庭锻炼的缺失将对日常的体育教学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从上述调查问卷反馈的问题来看,当前体育学科布置作业难,主要受学校、家长、教师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是学校每天课时量紧张,除了每周三次体育课、课间操和每周一次的体育大课间外,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较少,也缺乏对体育作业的硬性要求和督查;二是多数家长认为体育是副科,在紧张的功课压力下,锻炼身体纯粹是浪费时间,错误的观念也误导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选择;三是个别体育教师仅仅为了点缀备课要求而设置“蜻蜓点水”式的作业,并没有真正实施,更没有及时检查、跟踪、评价与反馈作业的完成情况。[2]即便有的教师要求了体育作业,但缺乏专门的平台对作业进行统计与评价,仅靠教师个人完成人均4—5个班的批阅量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的发布,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对于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底,济南市教育资源平台上线。在平台上教师可以观看并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实现线上备课、上课、课堂在线检测、课下作业批改、教学成绩的大数据分析等诸多功能。平台教学助手中的课后作业模块功能,具有批阅点评、定期统计等功能,为体育学科由课上到课下延伸,促进家校共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基于平台的体育作业设计策略

    1.做好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

    针对教育资源平台上线后学生和家长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为进一步完善基于平台的体育课后作业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利用家长会向济南外国语学校2017级(共22个班)的學生家长发放问卷103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2份,有效回收率99%。主要从是否了解线上信息化教学、对网络平台上传体育作业的接受程度、平时的锻炼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表1—3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信息化线上教学的了解程度中“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占93%,说明绝大部分家长还是能够和孩子一起接受信息化教学的。对于选择一般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可采用点对点、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学习。

    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95%的家长能够接受在济南市教育资源平台进行体育课后作业的上传,且在家长会中任课教师也向家长讲明了相关注意事项:一是家长只协助拍摄练习片段,学生在校学习上传方法后由学生进行上传;二是上传方法极为简便(不超过10分钟即可完成),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的时间要严格把控。

    从表3可以看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除去一周三次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以外,每周能坚持锻炼身体的学生仅占31.2%,有12%的学生除去必上的体育课外完全不运动,这些不运动的学生经询问发现大多体育成绩较为落后。

    从上述结果分析可知,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绝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对线上信息化教学都有所了解,也能够接受在平台进行体育作业的落实。但因为受到学习压力和个别学生的惰性因素影响,仍有部分学生每周的锻炼时长不足,长此以往必定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因此通过济南市教育资源平台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落实势在必行。

    2.做好实施要求,统筹规划作业内容

    笔者对本年级学生的身体情况、家庭锻炼条件以及体育期末成绩进行了分析调研,制定了学生和家长问卷,内容包括对网络平台上传作业的接受程度、平时的锻炼习惯、希望选择哪种练习方式等等。并结合调查问卷为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寒假运动套餐(见表4),同时将练习要求、教师寄语、上传途径等方式进行精心排版制作,由学校统一印制,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供学生在假期选择练习,并要求学生将锻炼内容上传至平台。同时,在体育内堂课中强调作业提交的种种细节:平台体育课后作业实施要求、视频拍摄的时长以及多个项目练习视频的合并、上传格式等,培养班级体育与网络骨干制作宣传微视频在班级内推广。

    3.课后作业配套学习资源,课堂教学有效延伸

    由于体育学科室外的开放性和运动技能动作的复杂性,教师除了在课上进行精准示范外,也要求针对日常教学课上练习内容在课下进行有效的复习和锻炼。在作业模块下的教学附件资源中可以加入优秀运动员和优秀学生技术动作讲解的图片、视频(包括完整动作、分解动作、错误动作与纠正等),以便学生在家中复习教师在体育课中所讲知识。同时,为家长提供完整的示范教学微视频,帮助家长有效获取体育锻炼相关知识与技术标准,以辅助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4.提供多元化的作业拓展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除了布置文字的作业练习任务外,还可以在作业附件中增加图片、视频、文档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或者截取某些体育明星的介绍和高水平的比赛资源,将体育理论知识、运动康复与保健等方面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多元化地呈现,激发学生兴趣,不断加深学生对于体育内涵范畴的理解,不断加强学生对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的打造,拓展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眼界。

    5.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平台作业布置具备分组功能,教师可结合学生的期末成绩、个性、兴趣、需求、学习共同体等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设置具有差异性的体育课后作业,以假期作业(见表1)为例,设置体育自选超市,引导学生找到符合个人特点的体育锻炼方法,更好地树立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心。

    6.根据教学要求,制定系统性的作业体系

    通过平台对作业进行科学规划,按学期、年度教学内容制定系统性的作业体系。以初二年级为例,第一周身体恢复,那么作业就以课上学习的几个练习动作在课下家中进行练习的身体素质为主。第二周开始学习篮球,按照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逐渐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原地投篮、三步上篮等的锻炼。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规划不同风格的作业。初一年级以培养健康行为和意识为主,作业以趣味性的健身活动提高学生家庭锻炼的兴趣为重点;初二年级要夯实学生身体素质,为初三体育中考打基础,作业以专项运动技能(球类、武术、健美操等)带动身体素质的发展;初三年级对接体育中考内容,作业分层分级布置,重点关注学困生,为其提供精准的个性化辅导。

    三、基于平台的体育作业实施策略

    1.作业提交数据自动汇总,有效监督学生作业提交情况

    由于体育作业大多为视频形式,通过QQ、微信上传视频使得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提交情况进行自动汇总统计。通过平台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有效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见图1)。

    平台可以清晰地展示每个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见图2)。教师可以查看一个时期内,某个学生每一次的练习情况:一个女生从不会篮球运球到可以进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个男生从不会垫排球到能在原地连续垫球30个等等,形成清晰的时间轴,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能通过平台清晰直观地看到。作业完成情况统计可作为学生日常表现的考评依据。

    2.作业实时个性化点评,学生锻炼情况及时反馈,家校沟通更顺畅

    学生作业提交完成后,通过平台移动端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学生在家中的锻炼情况,并对每一位提交作业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点评 (见图3)。评价着眼于学生的当前和未来,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家长根据教师的点评,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不断完善改进自己,争取获得更多的“A”等级小圆戳,激发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教师每周对于积极参与锻炼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于少数落后学生加以督促和鼓励,了解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并通过寄语的方式向学生和家长反馈。教师寄语可以单独点对点以悄悄话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这种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线上对其的关怀。

    3.學生互评,营造比学赶超的锻炼氛围

    布置作业进行作业设置时,可以通过平台选择开放学生互相查看作业的选项。学生可以相互观看其他学生的练习情况,并可以进行互评,教师可以进行随机抽检。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进行互评,由体育委员进行最终统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互相学习参考其他学生的锻炼动作与练习方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巧用激励小方法,促进学生锻炼积极性

    组织丰富多样的激励活动:每学期期末通过平台周期统计功能根据学生日常表现给予额外的加分;年级组在平时课堂上评选“周末锻炼达人”“周末锻炼标兵”,教导处评选“寒暑假优秀作业”,政教处评选“体育锻炼之家”“优秀体育指导家长”等。通过多种鼓励与表彰,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身努力带来的自豪感和父母的陪伴带来的幸福感,从而促进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平台为体育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推动其向高效性和实用性方向发展。[3]学校、教师、家长必须要凝聚共识,充分依托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成为常态化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学校应加大对教师平台使用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

    在实施教育资源平台这类信息化手段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发起者和落实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学校要通过与平台端积极沟通联系,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平台应用的培训,制定和完善相应教育信息化使用的奖励和考核政策,为教师积极利用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提供政策支持。

    2.教师对于课后作业要严格落实

    学生在家中锻炼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不受任何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一堂课仅仅40分钟,除去准备活动和讲解时间,学生练习时间不足以让其掌握课上所学技能,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确描述好课下需要加强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能力,对于学生提交的体育作业要在相对固定和集中的时间内认真批阅,不可敷衍了事。

    3.使家长对体育锻炼有深度认同感,促进亲子沟通

    学生家长的锻炼习惯和态度很大程度也影响着学生。体育课后作业的出現,也调动了家长的锻炼热情,在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中,能看到很多学生家长也参与到了体育锻炼中,教师要将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好处介绍给学生家长,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初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成长的关键期,亲子沟通非常重要。实践证明,平台体育作业布置后,很多学生周末回家不再是插上房门宅在家里一呆一天与父母缺乏交流,而是通过与父母在拍摄视频作业的时候一起探讨技术动作,一起挑战身体极限,大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这种无声的教育胜过任何华丽的语言。未来,笔者也希望基于教育资源平台的体育课后作业模块,能够在作业统计、评价等功能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并能在更多的学校和学生中推广,不断拓展学校体育的外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临沂在线.重磅!教育部最新通知:体育课也要留课后作业,体育成绩或成升学加分项![EB/OL]. https://www.sohu.com/a/273371405_99972452.

    [2]张垠.学科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8(24):60-61.

    [3]高学平.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体育课堂的有效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8(10):143+145.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