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视域下农村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刍议
常素芳
【摘要】随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转移人口急剧增加。以社区为依托的教育是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文化融合与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要注重其外部保障和内部教育需求,注重宏观环境建设和内部教育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6005503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即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1]是相对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概念。
一、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意义
1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如果按这个速度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可能会达到55%—60%。[2]这意味着随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在未来的的几年内将大幅度地增加,新型的城镇化的速度要大大加快。而从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来看,真正的城镇化既不是农民进入城市的居所的简单转变,也不是农民变成市民的身份的简单转变,而是其生活方式、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全面转变的过程。因此,只有加快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素质,把农村转移人口塑造成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素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及行为规则的现代市民,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应然价值依归。
2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是维护城市经济社会安定有序的必然手段
农村转移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社会地位的低下、社会权利的缺失、价值观的模糊、生活方式的错位极易使农村转移人口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而从思想观念上看,旧的乡村文化的根深蒂固与新的城市文化的疏离磨合进一步使农村转移人口产生了更大的心理矛盾。文化冲突必然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3]如果这些矛盾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化解,就容易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隐患。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来说,他们希望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希望改变现状,并自发地产生改变自身的要求,而这种改变除了自身的愿望诉求之外,更多的需要外在的动力如有效的社区教育来保障。
3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是促进新型城镇和谐文明的重要途径
对于农村转移人口来说,社区教育具有提升技能素质、促进文化融合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方面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改变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一方面社区教育能通过各种文化培训,促使其了解和遵循城市文明的共同规范和一般要求,消除农村转移人口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转变思想观念,避免文化认同的危机。因此,社区教育是促进城镇和谐发展、塑造现代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培养与建设:僵化滞后
社区教育的工作者,负责社区的教育管理与培训任务。社区教育的工作者的素质与队伍建设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社区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社区教育管理者、社区教育志愿者和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各社区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教育的师资力量有限而薄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社区教育管理者虽然管理社区的经验丰富,但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社区教育志愿者和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所进行的的教育往往是零星、散乱和不成体系的,专职的教师比较匮乏,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社区教育,授课技巧娴熟的专职社区教育教师更少。
2主体学习需要和内驱力:薄弱易变
主体需要和外界力量是农村转移人口接受社区教育的两个重要动力,也是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开展的内因和外因。需要是农村转移人口实现行为目标的内在动力,主体需要越强烈,其学习动力就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而内因则是实现行为目标重要而根本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作用的因素。农村转移人口只有在具备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后,其学习才具有稳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但从目前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关心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物,加之文化底子薄,对接受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不高,有的甚至有消极抵触的情绪。[4]有的农业转移人口虽有学习的兴趣,但学习的信心不足。农业转移人口理念上的陈旧落后与认识上的滞后都使得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3管理体系和机制:落后低效
虽然城镇化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程,但是在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病:一是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由于机构的不健全或缺失,就无法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课程建设、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教师的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等相关工作。二是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保障机制滞后。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仅需要有效的组织保障,还需要配套经费的保障和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目前,农村转移人口社区学校的创办、审批、编制与经费筹管没有完备的法律和明确的规定,国民教育体系中也没有设立农村转移人口社区学校序列。同时,多年以来,各地开展的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大部分是政府扶持的,其他的市场主体参与性很差。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由政府扶持的社区教育的发展规模与程度也差距很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难得到保障。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管理不到位或缺失,有的地方甚至还处于真空状态,对教育的领导、规划、统筹与监督保障等缺少宏观调控。
三、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
1更新理念,内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
受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的制约与传统生活习惯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忽视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对社区教育存在思维误区,认为社区教育对其前途与未来并无实质性的影响。或者认为社区教育就是技能培训,在选择与参与社区教育时,重技能培训而轻人文教育。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社区教育在培养完整意义上的新市民的作用,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5]以讲座、歌舞、小品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切实让农业转移人口明白所学知识与其未来发展与未来生活的利益关系,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与现代化理念对农业转移人口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影响,推动其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解放思想、提高能力。以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活动为契机,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学习之星和文明之星等评选活动,使农业转移人口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对于塑造真正新市民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让社区教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准确定位,建构动态立体的教育模式
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社区建立点、线、块、面相结合的社区民情网,通过涵盖全面的网络将农村转移人口每家每户的细微变化了如指掌,准确掌握群众的学习兴趣与意愿。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依照受教育者的实际学习需求确定教育内容和开展教育服务。过去我国对农村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比较倾向实用性、技术性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对于他们真正转变为完整意义上的新市民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社区对农村转移人口开展社区教育时,要有层次性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多种教育课程。除了职业技能培训、文化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法律基础教育、创业教育之外,还应开设提高农村转移人口艺术修养、文学修养等课程,如声乐、绘画、舞蹈、文学作品鉴赏等。为保证教育的实效性,社区教育者要根据社区不同农村转移人口的思想情况、利益需求,主动与农村转移人口沟通协调,仔细分析他们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思想动态设置课程内容。此外,社区教育形式也要考虑到农村转移人口的实际需求。农村转移人口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时间以业余学习为主,学习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讲座、专题、广场宣传活动、网络教育等都是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
3多元协同,拓展开放多向的合作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并逐步加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构建适应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合作机制。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与其他社区教育一样,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企业、农村转移人口来共同推动。与列入国民教育序列的教育不同,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应避免采用纵向垂直的行政隶属的教育结构与体制,应建立开放式、互动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与体制,构建以政府支持、教育部门主管社区负责的常设性合作专门机构,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一整合与调配社区内外的人、财、物等优势资源,负责教育计划的制定、开展。如社区可以协调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兼职教师聘用基金,根据不同专业设置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共享优质的兼职教师师资资源,逐步形成基础知识教学课程主要由社区兼职教师承担和讲授,专业知识讲座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和讲授的格局。可借用机关单位、企业园区的活动室、会议室等场地开展教育服务和活动。[6]也可以聘请有志于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活动的社区居民或各领域教育专家成为社区教育中心的兼职工作人员和教师,共同配合社区教育工作。既充分调动农村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又可以利用各领域教育专家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在教育组织、课程开发和经费筹措等各方面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7]
4科学考评,完善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如果农村转移人口的社区教育工作缺乏必要的体制保障,就容易导致社区教育活动的短期性、变动性。所以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就非常关键。一是政府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社区在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中的责权利,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的奖惩机制,对开展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较好的社区在教育基地建设、经费拨付、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成绩突出的教育单位负责人和直接参与者,进行媒体宣传和大力表彰,增强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由专业协会组织牵头成立社区教育监督委员会,通过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约束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实事求是地评价社区的教育实践,从外部有效地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付敏,温静.关于鼓励农民工率先转变为市民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2):58—60.
[2]刘岱宁.传统农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研究:以河南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4.
[3]沈小勇.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基本特征和政策展望[J].桂海论丛,2015,(2):93—97.
[4]陈惠敏.对实现“村改社区”居民参与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4,(2):149—151.
[5]魏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及推进措施探析[J].成人教育,2015,(3):12—15.
[6]曹承龙,胡善珍.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7]叶忠海,张永.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4).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pulation, the rural transferring population increases rapidly. The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transferring population.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ring popul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xternal security and internal education needs, as well as to the macro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l edu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urbanization rate of household registered population; rural transferring popul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编辑/徐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