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探析

    杨建营 林小美 屈政梅

    摘要:首先回顾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确立难美化、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上难美化的方向等几个阶段。其次提出:只有抓住了其最本质的技术特点——技击特点以及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形神兼备这些个性化特征,并适当处理好这些个性化特征与它所具有的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共性特征的关系,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最后提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是传统的武术套路“锦上添花”之作,其发展主要须把握好两方面:即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 及时调整竞赛规则,处理好“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性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历程;个性;共性;规则;趋向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2-0075-04

    有学者曾指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演进史,是武术演进中的重点课题,但目前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武术近、现代史的研究,还应与武术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结合起来。”[1] 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最为典型的标志性成果,它曾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主导,也曾是武术进军奥运的首当其冲,2008北京奥运会以后将何去何从,自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值此关键时刻,总结其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其未来走向,意义重大。本文将从技术角度对其发展进行历史地、发展地剖析。[LM]

    1 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演变的历史回顾

    1.1 竞技武术套路的形成

    武术是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背景下成型、发展,乃至全面成熟的,它自里到外、从技术到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文化载体。而自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拉开序幕,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及其体育全面侵入中国,在其影响下,武术开始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更多地注入了西方文化的元素。竞技武术套路正是武术20世纪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在西方体育影响下,民国时期就出现了武术套路竞技的萌芽,如旧中国各届全运会上的武术表演及竞赛。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形成的。新中国建立之初,武术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但是,尝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客观问题。在当时的左倾思想影响下,以这些问题为依据,5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仅将套路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推广的发展模式,并将树立“矫健敏捷,勇敢优美”的形象[2]作为其技术发展的主方向。1959年公布实施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是该思路的集中体现,它借鉴了体操的评分方法,主要引导武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发展,如对跳跃动作的“腾空”作了明确说明,要求“各种跳跃动作,除向前远穿的以外,都要求在两脚离地身体悬空时开始进行,两脚落地前完成”[3]。

    1.2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实施是竞技武术套路形成的主要标志。在其后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就技术走势而言,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末,是追求难美艺术化的阶段;第二阶段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后期,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武术重新加强难美艺术化的阶段。

    如果说竞技武术套路形成之始,借鉴体操评分规则,确立“难美化”的技术发展方向,是武术现代化的第一步,那么,60年代初,对武术进行的“标准化”发展,则是武术现代化发展的第二步。根据竞技体育开展竞赛的实际需要,武术门派林立,套路繁多的状况不适于竞技比赛,为了便于对比,利于评判,1960年,编制了五个项目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从而改变了过去不同拳种套路内容庞杂、风格各异而无法评判的现象,提高了竞技难度,增加了比赛的可比性,因此,1960年《规则》增加了规定套路的比赛条文。

    另外,1960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运动会,除原设的长拳、太极拳、长器械和短器械外,增设了南拳项目。这样,以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棍、枪为核心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基本确立。

    虽然文革前期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是,随着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政治局面,体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中国武术队也频频出访,并得到国外朋友的高度赞誉。借此东风,1972年武术比赛就得到恢复,并且,为了强化武术套路的艺术性,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引人注目的设置了0.7分的“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分值,这使得后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越来越快,奔跑越来越多,器械越来越轻薄细小,技击特点越来越少,从而极大地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将竞技武术套路第一阶段的发展推向了顶点。

    该规则的实施虽然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是,由于过分突出跳跃翻腾,而使运动员忽视了动作规格、功架、劲力、技击特点等方面,从而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武术的技击特点的淡化,艺术演练特色的强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这种过分激进的态势对武术发展极为不利。因此,1977年的全国武术比赛即停止使用1973年《规则》,随后,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向传统和技击回归的阶段。

    1979年《武术竞赛规则》不仅取消了1973年《规则》中关于难度动作评分的规定,并且罗列了14个“限制动作”。从1973年“难度动作”给予“鼓励分”和“加分”,到1979年对跳跃、翻腾动作给予“限制”,这个改动是相当大的。[3] 后来的1984年和1991年的两部《规则》的指导思想与之基本一致。这几部规则的实施促使竞技武术套路向传统和技击回归,这顺应了改革开放后武术界众多学者的呼声, 武术技术发展进入文化特色、技击特点和艺术性并重的阶段。

    1990年武术成功进入亚运会,接下来随着1993年那次北京申奥,武术也确立了进军奥运的宏伟目标,这不得不使竞技武术套路向世界体坛的表现难美性项目看齐。以1994年的第二次武术训练工作会议上张耀庭提出“高、难、新、美”的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志,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进入了第三个历史阶段——重新踏上了加快艺术化进程的发展之路。在以强调动作难度为鲜明特色的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和新世纪试行《武术竞赛规则》的指引下,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难美艺术性一步一步加强,特别是新世纪试行规则的推行,催生了大量难度动作的产生,不仅长拳技术体系,而且南拳、太极拳技术体系的难度动作也日新月异。整个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已经做好了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一切准备。

     然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与奥运失之交臂,竞技武术套路今后的技术发展自然成了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是转化思路,向注重传统文化特色,突出技击特点的方向发展,走“打练结合”的道路,还是继续淡化文化特色和技击特点,加强其难美艺术性,向奥运难美表现性项目靠拢,成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高、难、美、新、真”的折中观点。[4-5]

     对此,笔者认为: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艺术难美化进程的加剧,“打练结合”已经成为历史[6],而淡化技击特点和文化特色也绝非其发展的长久之计,“高、难、美、新、真”的提法也无以贴切反映其技术发展的方向。[7] 那么,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到底将沿着怎样得方向发展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整体全局出发,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2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整体平衡

     对竞技武术套路而言,技击特点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含蓄美、象征美、和谐美是最主要的文化特色,表现难美艺术性是最主要的竞技特征,这三方面构成了竞技武术套路的整体技术,竞赛规则如何从宏观上调控这三方面协调发展,是其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这里我们主要从整体技术以及竞赛规则对技术发展的调控两方面做深入探讨。

    2.1 竞技武术套路整体技术发展探析

     竞技武术套路是武术现代化发展中传统的武术套路“锦上添花”之作,是将一些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高度艺术化,再配以高难动作的点缀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艺术表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里的“锦”即运动员演练的许多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及其表现出来的灵活多变的步法、高度协调的身法、整体合一的劲力、形神兼备的气度,这里的“花”即对每一个技击动作严格的规范化以及“高、飘、旋、稳”的难度动作的点缀。研究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也就是研究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使运动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华武术独树一帜的技法、刚健有为的气度,并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美。

    2.1.1 对“锦”的编织加工

     对“锦”的编织加工,首先是材料的选取,《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锦”是“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8]。如果我们未加选择,而以尼龙线之类的东西代替丝线,那么,编织得再好,也不能称之为“锦”。所以,对竞技武术套路而言,首先是对动作的选取,要求选取的绝大部分动作具有技击特点,而非嫁接移植大批其它动作来哗众取宠,因为“攻防技击特点构成了武术的本质”[9]。如果这一点做不好,编成的套路再精彩华丽也只算是华而不实的套路。因此,首先精挑细选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是编织加工竞技武术套路这块“锦”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个环节。

     温力教授曾多次强调的“动作具有攻防含意是武术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这种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则是武术最主要的内容”[10],“‘知行合一决定了武术技术体系的技击特点”[11],“武术的首要的特点在于它的技击特点”[9],“套路练习必须突出技击特点”[12],等等,都是从竞技武术套路这块“锦”的质地与构成方面谈竞技武术套路。

     其次是对“锦”的编织,这要求深悉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专业人士将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编排成的竞技套路使运动员一抬脚,一落足,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技击场景中那机智灵活、闪展腾挪的步法,类似“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身法,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整体劲力,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充分表现每个动作技击含义的勇敢无畏、无坚不摧的气势。这要求对套路的编排首先要设计好起势,使其既简洁明了,又不失风格和造型美,然后通盘考虑各段落在套路中所担负的任务,注意到哪些动作起烘托、铺垫作用,哪些动作和组合是整套的核心,从而安排好相应的内容,使整个套路在演练中高潮迭起,达到情绪、运动强度上的高峰,淋漓尽致的展现套路的演练风格。

    2.1.2 对“花”的设计雕琢

     如果能将上述两方面做好,那就等于编织好了一块极富东方文化特色的“锦”,然而,作为艺术表现性的竞技套路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武术套路,关键在于这块“锦”又经过了高度细致的加工,并且增添了绚烂多彩的花朵。这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的艺术化和高难化。

     首先是对“锦”上底暗花纹色彩的调配和加工,也就是说,使武术套路中原有的具有技击特点的动作根据美学原理高度规范化,能充分表现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的艺术美。比如,下颌内收,含胸拔背,将背部肌肉拉紧,是技击对抗中站势的基本要求,然而,这样的姿势在展现气势挺拔的长拳类竞技套路中显然不太雅观,因此,将其改成了头正颈直、挺胸立腰。这样,一起势就给人以刚毅挺拔、威武激昂的气势。又如,实战中,两腿微曲,一手护下颌,一手摆拳的平摆拳动作,显然没有竞技套路中一手做后勾手,一手前亮掌,大腿接近水平的虚步亮掌动作更优美。再如,实战中绝对没有攻击后的动作定势,但是,竞技套路中缺少了定势亮相就无以表现竞技套路快慢相间、动迅静定的节奏。总之,将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经过高度的艺术规范,是将其难美化的第一步。

     其次是选取“花”来点缀,这要求选取的难度惊险动作必须具有攻防特点,或者虽不具有攻防特点,但符合武术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些动作一类是对武术中原有的技击动作的拔高。如太极拳竞技套路中的腾空飞脚+ 提膝独立、腾空摆莲540°+ 雀地龙,又如长拳套路中的旋风脚720°+ 跌竖叉,直身前扫900°,再如南拳竞技套路中的鲤鱼打挺直立+提膝独立、腾空双踹腿、腾空盘腿360°侧扑,等等。另一类是对其它艺术形式内容的借鉴改编。如对戏剧、舞蹈中摆头、定势、亮相的借鉴,对一些刀花、剑舞、棍花的吸收,又如,对杂技中翻腾、旋转的动作的借鉴而形成的旋子转体720?,侧空翻转体360?,原地后空翻、单跳后空翻,等等。

     再次是对锦的整体设计,即对演练场景的包装。竞技武术套路不同于其它武术套路可以“拳打卧牛之地”,根据竞技比赛的需要,为更好地展现运动员智慧勇敢的表演意境,应当给予提供广阔的表现舞台,再配以音乐、灯光、背景、效果,调集一切艺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渲染烘托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化气氛。

     邱丕相教授提出的:为增强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性,可以将它与现代艺术、美学相结合,使观众到表演者智慧勇敢的表演意境中去体会那种最壮美最动人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界[13],正是从“花”的点缀方面谈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

    2.2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规则调控

     竞赛规则是为进行运动竞赛而制定的统一规范和准则,是竞赛赖以进行的依据。它不仅可使运动员在同一的条件下进行公平合理的比赛,而且还要反映出该运动项目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同时又要引导该运动项目的技术向某一方向发展。[3] 从技术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后两方面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1959年、1960年、1973年制定的几部《规则》促使了套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方向发展。1979年、1984年、1991年修订的3部《规则》将武术套路技术引导到保持技击特点的方向。1996年《规则》、新世纪试行《规则》增设难度动作及创新难度的加分,无疑引导竞技套路向“高、难、美、新、快、强”的奥运项目中的表现难美类的方向发展。

     武术竞赛规则是其技术发展的杠杆,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规则在某一时期对某些技术发展给以鼓励,当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又将促进另一些技术的发展。这样整个技术发展才均衡。我们不可能设想一部一劳永逸的规则,因为一本规则在一定时期对技术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过了这段时期对技术发展又可能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应该不断地修改规则。对规则的修改既要根据当时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把握整个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使规则引导技术在不平衡中均衡发展。[3]

    3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

    3.1 竞技武术套路申奥阶段的发展重点是对“花”的设计雕琢

    1996年《规则》和新世纪试行《规则》对难度动作分值的加重旨在引导竞技武术套路向奥运会难美表现性项群靠近,这完全符合竞技武术套路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促使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是我们向国际推广武术所要完成的一次飞跃,是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14], 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探询竞技武术以外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武术,去寻求武术的真谛,这必将促使整个武术的普及和发展。所以,前一阶段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更强调对“花”的设计雕琢,促使动作高度规范化和难美化,创新更多的新颖难度动作,以便做好奥运之前的技术准备。

    根据这个需要,武术界应该“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不要再避讳武术成为“花拳绣腿”似的“舞术”,武术成为“中国的艺术体操”之类的风言风语,而应该大胆地借鉴、吸收、综合、创造,从竞技武术套路是一门艺术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到戏曲、舞蹈等艺术宝库中摄取精华,为其发展“锦上添花”。

    3.2 未来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将游离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由以上几部分论述可知,“锦”和“花”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强调“花”势必会影响“锦”,重视高难动作创新势必冲击武术固有的技击特点、特有的精气神。当高难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接近发展极限,肯定还要强调对“锦”的编织加工。因为“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其过程和结果都是武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5],“将竞技武术打入奥运会对武术发展仅是一次‘借船出海”,“我们应该将武术作为一个体系推向世界”[16]。近来,竞技武术套路为了迎合奥运会,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一再“削足适履”,从而失去了许多自身的优秀特点,以至于民间武术界许多人士对此无法接受,如果再不遏制这种态势,竞技套路赛场有可能完全失去观众。因此,当这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以后,向传统回归将成为必然。所以,即便成为奥运会项目也仅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竞技武术传播,使更多的人来探寻竞技武术以外的整个武术,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推向世界。

    由此而言,当以发展难度动作为主的艺术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竞技规则的再次修定必将成为大势所趋。那时的竞技规则将引导技术由偏重于武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转向内在的精神、气、力、功,将攻防意识提到一定的高度,改变现在很多运动员赛场上“练得很起劲,就是不知在表达什么”的局面。当内在的东西,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个性化特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规则还将再次修改,最后使其技术平衡于“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之间。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一个时期里总是某一方面发展较快,另一方面发展较慢,在另一时期则相反。事物正是在这种不平衡状态中平衡地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同样如此。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历程之所以经历了确立艺术化、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向难美艺术化三个阶段,就是因为其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而受到了竞技规则的宏观调控。长此以往,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还将会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还要与时俱进,及时修正,以引导技术沿正确的轨道发展。今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重点即处理好“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使竞技武术套路真正成为表现“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文化载体。

     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我们不能仅盯住过去,也不能只看到眼前,而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寻脉络,总结规律,从而指导其未来发展的实践。我们期待着新世纪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得更美好!

    4 小 结

    4.1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经历了确立难美艺术化方向、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重视难美艺术性三个发展阶段,从“事物总是在不平衡状态中平衡地发展”的角度出发,其未来技术发展仍将此起彼伏,但从总体上趋于均衡。

    4.2 在竞技武术套路中,技击特点是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形神兼备是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是其最主要的竞技特征,三者如何协调起来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4.3 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重点即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武术竞赛规则应该宏观调控“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性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这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旷文楠.中华武术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3):1-6.

    [2] 毛伯浩.武术的表演和竞技[J].新体育,1956(24):17.

    [3] 温力.从《武术竞赛规则》修定看武术技术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7,(4):31-36.

    [4] 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79-195.

    [5] 栗胜夫 姚丽华 刘会宾.我国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难美新真[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34-37.

    [6] 杨建营.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探讨武术的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形式的关系[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2):55-57.

    [7] 栾丽霞、彭鹏、杨建营.对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较有影响的几种观点的评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25-1427.

    [8] 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

    [9] 温力.试论武术运动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7,(3),13-16.

    [10]A[ZK(#]温力.试论武术的特点、内容和形式[J].体育科学,1984,(2).

    [11]A温力.“知行合一”与武术的技击特点[J].少林与太极,1992,(5、6).

    [12]A温力.试论武术的特点及套路练习与对抗练习的结合,1987年全国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

    [13]A邱丕相.对武术套路商业化发展的探讨研究[C].第6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Z],2000,(12).

    [14]A李杰.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5]A李杰.武术与奥运会[J].体育文史, 2000 (5).

    [16]A李杰.2000年12月于第6届体育科学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