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抓手提升音乐教学实施效果

     徐茜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幼儿认识事物、探索现象的重要动机,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幼儿教师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时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刺激本身的新颖度,二是刺激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善于观察、发现和积累,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给予幼儿新鲜的刺激,及时作出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歌唱是幼儿表达自身情绪情感的最佳途径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喜爱度,还能提升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幼儿都喜欢唱歌,并能在歌唱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深刻体验歌曲所传递出的情绪情感。幼儿园以趣味游戏的方式开展音乐歌唱教学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诸多益处,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在组织歌唱教学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以往的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不够重视幼儿的活动过程;其次,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加入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但并未考虑到这些游戏是否真正适合当下的音乐教学活动;再次,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游戏经常重复,导致幼儿对游戏本身提不起兴趣。此外,还有的教师在音乐游戏互动过程中过于强调规则,导致学习的趣味性大打折扣,削弱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多数教师未能认识到趣味音乐游戏的教育价值,只是将游戏当作音乐活动的润滑剂,用来活跃气氛,并未将游戏与歌唱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些教学行为的背后是教师过于强调结果而不重视过程造成的,忽略了幼儿在音乐歌唱活动中的多元体验,降低了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教学自信心受挫。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开展了集体研讨,改变了以往一味地关注教学结果的教学模式,开始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探索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音乐歌唱教学新模式。

    一、趣味练声,培养幼儿歌唱意识和兴趣

    发声训练是歌唱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练声是一件非常枯燥且乏味的事情,因为幼儿的发声器官尚未成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干篇一律的常规性发声训练自然令幼儿心生厌烦,更难以达成最初的目的。为此,在练声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发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新奇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发声练习的兴趣。

    例如,“吹唇”练习,该方式新奇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练习“吹唇”,感受气息的流动,提高发声技能,加强对气息和声音的控制能力。趣味发声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在唱歌时保持气息流畅,培养其正确运用发声方法演唱歌曲的意识和能力。

    二、体态律动,提升幼儿音乐感知和理解力

    幼儿只有感受并了解歌曲的情感和风格特点,才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体态律动意在通过身体机能活动去表现音乐,因此需要幼儿不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变化,综合头脑判断、记忆、了解等去反馈至身体动作,最终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符号。体态律动分为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两个部分,其中原地动作包括拍手、摇摆、弯腰、哼唱等,空间动作包括走、跑等。这些体态律动的方法都非常适合新授歌曲,可以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加深对旋律的感知和理解。

    (一)引导幼儿用手势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

    手势动作灵活、丰富,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教师可以用其来引导幼儿表达内心感受,与音乐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在《两只小乌》歌唱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歌唱一边做动作:

    两只小鸟坐在小树上。(右手拇指与小手指竖起,表示树梢上的两只小鸟)

    它叫丁丁,它叫冬冬。(右手拇指先點4下,小手指再点4下)

    (二)强化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度和旋律

    身体动作也是体态律动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塑造力,在了解音乐内容和体验音乐节奏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加强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动作去表现和感悟音乐的强度与旋律。例如,我们可以用“快拍手”表示紧凑的音乐型,用“慢拍手”表示轻松的音乐型,用“跑步”表示快速,用“走步”表示慢速。在音乐体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关注音乐速度和强度的变化,将身体动作与音乐强度、旋律等元素相结合,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丰富和有趣。

    例如,在歌唱教学《走路》中,教师边弹琴边唱歌,幼儿跟随歌曲边走动边做动作。

    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速度加快)

    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速度减缓)

    小乌龟走路慢吞吞。(速度最慢)

    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速度适中)

    三、创造性重复,记忆歌词

    单调地重复相同的内容会逐渐降低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创造性重复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记忆歌词,提高其学习兴趣。

    第一,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的朗朗上口的歌词改编成小儿歌,引导幼儿采用拍手、打节奏的方式学说儿歌。例如,在歌唱教学《勤快人和懒情人》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锅碗瓢盆来引导他们按歌曲节奏学说歌词,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演唱过程中力量的变化。

    第二,教师可以将歌词改编成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帮助他们理解歌曲所传达出的内容和情感。例如,在学唱歌曲《小鸭子乖乖乖》时,教师结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歌词改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为幼儿呈现出一只自己捉鱼、洗衣、独立做事、讲卫生的可爱小鸭形象。教师采用编故事的方式创造性地重复歌词,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幼儿在记忆歌词方面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引导幼儿进行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词内容。例如,在学习歌谣《小蚂蚁》时,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词里的推、拉、抬等动作,教师在活动开始环节通过电子屏幕为幼儿呈现出一定重量的“木材”,让他们通过自身已有经验总结出推、拉、抬等动作,从而潜移默化地掌握歌词。同时,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只有像小蚂蚁一样团结协助,才能够搬得动木材,克服困难,因此团队合作非常重要。

    第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进行相应的动作表演,帮助他们学习和记忆歌曲。例如,在大班歌唱教学《捏面人》中,教师先弹唱歌曲,引导幼儿根据歌词设计相应的动作,然后弹奏音乐,让幼儿跟随音乐边演唱边做动作。

    四、激发表现欲,争当小演员

    中、大班幼儿的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欢并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在幼儿初步掌握歌曲演唱之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简单的道具和乐器,请他们登台表演。通过登台当小演员,孩子们对音乐歌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些平时很少主动表现的孩子也能踊跃地尝试表演。该环节不仅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望,还帮助他们通过自发的表演活动巩固了所学歌曲,并从同伴的肯定和评价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五、变教师评价主体为幼儿评价主体

    幼儿是努力探究世界的鲜活个体,他们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表现独具匠心。我们可能无法做到与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同身受,但应避免用主观、片面的评价去压制他们的幻想、探索和表现欲望。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力,我们很难用一般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因此,我们调整了活动评价,变教师评价主体为幼儿评价主体。

    (一)关注幼儿独特的体验,进行多元评价

    教师在进行活动评价时,要抓住幼儿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不仅要看到幼儿“会唱”“能记”的能力体现,更要关注到幼儿愉悦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情绪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干预和评价要做到既不干预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能引发幼儿对新旧经验的联想。面对幼儿的一些“突发奇想”,教师切忌用统一的标准去做简单判断,以防扼杀其对音乐的原始感知和兴趣。

    (二)关注幼儿互动,实施同伴評价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教师由于年龄差距以及固有的知识偏见,在评价中很难完全准确客观地感知到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幼儿之间年龄相仿,彼此生活经验差异不大,情感、态度彼此相近,因此同伴评价往往更加准确和客观。要想让幼儿真正得到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必须学会相信幼儿可以做、能做到,放手让幼儿独立成长。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评价他人。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把幼儿的演唱过程录制下来并进行回放,在此过程中,幼儿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都很感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说一说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谈一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通过对自己及同伴的评价来更好地提升自己。

    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式,现在,在整个歌唱教学中,教师时刻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关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创设真实的情境,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求知欲,提升其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性。通过—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唱歌了,我园音乐歌唱教学活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