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互动交流 促进文本感悟
陈星云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在不断探索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以此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有效的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互动课堂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让学生在听课中学会积极的思考。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变知识单一传输的现状,能让学生与他人展开交流,从而获得主体意识的提升。教师要构建平等的交流环境,促进学生互动的行为投入,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地展现自我。教师要采用多维的互动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一、主动交流,积极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互动能力的发展,让互动交流不满足于问题的表面。教师的提问要恰当,调动学生的自主潜能,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获。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现场的摄影师,你首先会拍摄什么场景?接下来作者的镜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作者要选取毛主席向空中招手这个特定镜头?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阅读文本,展开互动交流,从而体会到既有远景也有特写的写法,这样的写作能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烘托活动场面的氛围。教师可以针对字词、文章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表达各自的见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价值,洞悉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积极投入活动之中。
二、关注全体,促进建构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依生而教,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优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他们拥有更多表达、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學生却鲜有表达交流的机会,无法展示自己的理解,难以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从而让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一定的发展。如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学生在合作中会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说说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教师引导学生先提出“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问题,再围绕“生命存在的几个条件”展开探讨,通过对可能存在生命的火星进行考察、研究,获得“火星表面上还没有生命存在”的结论。学生还可以针对“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展开讨论,通过具体的例子,找出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等方法。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共同探讨,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讨论变得越来越深入。
互动交流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小学生不会完美地提问、表达,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引领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重点、疑点处展开思考、探究,让他们在获得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情感的投入、思维的提升。
三、情感投入,引发共鸣
互动的过程不是机械性的知识传授,教师要融情于文,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传递对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心系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与工作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信赖,愿意与老师一起探讨问题。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语言,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聚拢他们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的表达交流,让他们能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细细品读文本,在立足于文本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让心灵受到震撼,产生情感共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知识单向传递的倾向,营造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与他们共同探讨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增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他们的交流与展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