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遭遇“成长的烦恼”深耕内容还得加把劲
董丝雨
近年来,“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新风口,但也遭遇“成长的烦恼”:部分知识付費产品的知识含金量不高、用户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需要加强治理和引导。
一、传播知识,应多在优质内容方面下功夫
高质量的知识付费产品,能为用户有效节省信息选择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但也有不少产品令人大失所望,甚至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也被作为“知识”放到平台上贩卖。此外,还有平台邀请名人进驻,当课程主讲人。部分网友疑惑:这些名人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授课的水平了吗?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借助名人效应能吸引用户参与,但如果不能提供真正的知识,留住用户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传播知识,互联网经济则是关注度经济。知识付费平台如果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不在优质内容方面下功夫,就会让这一模式走入死胡同。”
二、一些课程重视营销,不注重产品质量评估与审核
今年3月,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出现了“新世相营销课”的海报。海报上说,每万人购买课程,价格会上涨5元。如果推荐给朋友购买,可以直接获得40%的现金奖励。
有专家指出,这种分级营销模式有诸多危害:用户深陷其中,浪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对于依法经营的企业而言,会造成短期内的不公平,破坏市场秩序;在法律层面,也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应及时进行查处。
三、原创者合法权益亟待保护,让优质产品获得更好回报
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盗版、抄袭行为悄然出现。在一些有关知识付费平台的贴吧里,充斥着“加群共享资源”等帖子。此外,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也可以搜索到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产品的“破解版”。
有业内专家指出,如果对知识付费市场的盗版、抄袭现象不严厉打击,会造成原创作者失去创作动力,导致优质内容的减少,影响产业良性发展。朱巍建议,应多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提高违法成本。
(摘自人民网2018年7月20日)
(本专栏与中广联《中国广播电视理论动态》编辑部合办,栏目编辑:聂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