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晓亚

    干部作风问题始终是我们党要管党、要治党的一块重要内容,更是当前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精神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干部作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群关系的疏密、发展环境的优劣以及各项工作的推进。近期,笔者在对干部作风的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干部作风的改进试作精浅探讨。

    一、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在各级党委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并采取很多有力措施的情况下,干部作风相对以往有明显改进,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但从有些干部的实际表现和纪委等部门通报的情况看,还有些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着与党性、党规要求和党的优良传统不相一致的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某些方面的不正之风依然存在,有些方面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学风不端正现象

    有一些单位和少数同志认识模糊、学风不够端正。一是“厌学”情绪明显,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认为党章党规是老生常谈,系列讲话亦学过多遍,对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没有兴趣,甚至牢骚满腹;二是“应付”式学习常见,学习方式单一。往往一人照本宣科,听众茫然静坐;开展学习讨论时,大多人云亦云扯闲篇。三是学习要求不高,学习时间缩水。对学习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讲话,只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求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学习纪律松弛,“门外招招手、门内点点头,请假五分钟,一去不回头。”

    (二)违反规定公款吃喝隐形化现象

    一是场所转移。一些干部为了逃避被举报和检查,将公款招待由大宾馆、大饭店转移到农家乐或城市郊区一些比较隐蔽的场所;二是化整为零。有些单位将大额消费化整为零,采用拆分开具发票的方式降低消费金额;三是不留真名。有些单位在结账时只留人名不留单位,抹去公款吃喝的痕迹,致使查无实据、难以定性。

    (三)违反规定车辆使用不规范现象

    一是公车私用。有些单位在重要节点检查时,将公车封存,但检查过后,又公车私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二是超额补贴油费。有些单位,特别是乡镇,工作量大,要经常下村,公车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有的以私车办公事为借口,超额为私车补助油料费。

    (四)违反规定操办婚丧嫁娶现象

    一是参加宴请的人员范围超出规定,不仅有直系亲属、亲朋好友,还包括同学、朋友、同事。二是筵席规模超出规定并采取手段掩人耳目。有的干部分批宴请、在宴请宾朋时化整为零,今天在A酒家安排朋友,明天在B酒家安排同事。三是制造假象规避风险。有的干部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时,不设礼桌和礼单,也不招待吃饭,给人一个看似不收礼不招待的假象,但暗地里通过其他渠道收受礼金。

    (五)农村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现象

    一是利用职权截留、私分、挪用、非法占有土地补偿款;二是违反“一事一议”制度,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事情,农民群众没机会参与,完全是少数人的主意,如不经村民讨论通过,私自以低价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鱼塘等集体资产;三是私分国家下拨的救灾救济款、扶贫优抚款等资金。

    (六)从严治党形势下的为官不为现象

    一是怕出事不干事。有些干部在遇到重大、疑难或棘手事件时,怕失误挫折,怕出问题,怕担责任,于是为了个人平安,矛盾面前忙躲闪,困难面前绕道走。二是没好处不干事。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深入反腐倡廉建设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相继出台与落实,一些干部感到当官太辛苦,付出又太多,却一点好处都没有,每个月的工资就那么点,开始懒政怠政不作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不干事”。三是图省事不实干。有的干部沉迷于机关办公,不愿意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习惯于动口不动手,搞文牍主义、繁杂公文。每天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看文件上,靠打电话了解情况,听取汇报,处理问题。还有些干部习惯于简单省事的“命令—服从”式的管理模式,动辄诉诸强制的管理,管理措施僵化生硬,不考虑社会效果,不考虑群众感受,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二、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的对策建议

    当前的干部作风问题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表现,但其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很严重。如果这些作风问题不能得到正视与纠正,不仅影响党群关系,影响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而且会滋生演化出一些其它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纵观当前干部作风问题的产生,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在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有人的思想观念因素,也有干部管理的制度因素。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干部作风的进一步改进,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一般地说,开展学习教育与提升思想观念是改进作风的首要措施。从理论上讲,作风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开展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观念是改进作风的前提基础与必要铺垫,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要长期坚持的。但从实践中看,开展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观念对作风改进的作用是有限的。虽然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当前的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对干部思想观念的提升不明显,而且人的思想观念因不断地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等因素的冲击,往往处于不稳定的动态变化之中。这样以来,如果仅靠提升思想观念来改进作风,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这方面邓小平也曾指出,“精神这个东西,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期内可以,长期不行”。

    从作风的形成来看,作风不仅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经过不断重现、反复强化而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于这种习惯,主体在心理、思维、行为上都很已适应,改变起来难度很大。列宁说习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实中一些不好的作风,大家都认为要克服、要转变,但真的要转变时,很多人在心理、思维、行为上都不适应,结果是不了了之,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也说明,改进作风,改变行为习惯,仅靠思想引导的力量往往是不行的。党的实践经验证明,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改进作风,必须在思想引导的基础上依靠制度的力量,如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党内作风就有明显好转。这是因为,制度以其权威性、强制性规范人的行为,经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制度规则就会转化为人的行为习惯,就会改变旧作风、养成新作风。

    (二)改进作风的制度设计要科学

    制度内容,要严密具体,不能只作原则性要求、一般化号召。人的行为习惯、作风表现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习惯和作风。制度的内容设计要坚持问题导向,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最终形成具体细致的制度规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没有笼统的原则性话语,每一条都规定得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实施起来效果就很显著。

    制度内容,要理性科学,宽严适当,要体现党的性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但不能走极端,避免片面化、绝对化。比如在反对铺张浪费方面,我们要求开会不挂横幅标语、不摆鲜花,但也有人说连茶水都不要管,这未免太极端。

    制度内容,要有实施机制。制度本身不会自动实施,要真正运行起来,要有一套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包括实施主体、实施程序、监督措施、检查考核办法等等。没有实施机制的制度是不完善、不健全的。在实践中,很多制度难以执行、没有效果,原因就在于只有“文本规则”,没有相应的实施机制。

    (三)强化党员干部作风督查发现机制

    优良作风的形成不仅依靠个体的自觉,也依靠组织的有效监督。客观地讲,当前关于干部作风的制度已建立了很多,但实践效果不很理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古人讲:世上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从这个角度讲,完善干部作风的督查发现机制是促进作风转变的重要环节。实践启示,改进干部作风,必须进一步完善作风督查发现机制。一是实行干部作风投诉受理制度。可依托纪检部门、机关党委等机构,逐级建立投诉中心,受理群众反映的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态度恶劣、办事推拖、损公肥私等问题,促使干部改进作风。二是完善随机察访制。借鉴一些地区的成功做法,即组织由民主党派、党外代表人士、新闻媒体记者等构成的监督员队伍,不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明察暗访,并对一些典型事件公开曝光,达到改进作风的目的。这种明察暗访要做到常态化,并注意保持连续性。三是推行定期评议制。在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本着发现问题、改进作风的目的,采用自评、网上评、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定期对干部作风进行考核评议。

    (四)强化问责警示,健全违规惩戒机制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态势下,一些干部作风问题依然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对党的作风要求和党纪规定缺乏敬畏意识,认为作风问题不同于腐败问题,是小问题,认为作风问题只要不被暗访到,就没有问题,被问责的可能性很小。一些干部之所以会有这种意识,主要源于作风问题对应的条规制度柔性有余、刚性不足,问责、惩戒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导致作风存在问题的干部被问责不及时、不到位、不公开,制度刚性约束力被消弱,进而又影响到了制度的有效贯彻。对这类问题必须要强化问责警示,建立健全违规惩戒机制。在违规惩戒的对象上,要突出重点,重点定位在顶风违纪、工作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等作风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干部要进行必要的惩戒处理;在违规惩戒的方式上,要形式多样、简便易行,可采用书面检查、经济处罚、诫勉谈话、取消评先评优资格、通报批评、调离岗位、暂停职务等方式,也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等形式定期公布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在违规惩戒的效果上,要注重将苗头性的违规行为处理在萌芽状态,要营造出违规必被问责、必受惩戒的氛围。

    (五)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规范。古人云“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不做,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制度规定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要遵循,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有“例外”。在制度实施中,只要有一个“例外”,接着就会有两个、三个例外以至更多的例外,时间长了,不遵循制度的现象就会普遍化,最终制度就失去作用,这在制度学理论中叫做“篱笆效应”。在作风问题上,要一视同仁,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权,有“特权”必有“例外”。

    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领导干部要予以及时纠正。任何制度的实施,都可能发生偏离、违反制度的行为,这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问题在于这些行为发生之后,要及时纠正,不能让这些行为泛滥,否则最终会导致制度失效。在实践中,存在着对党员干部管理监督跟不上的现象,注重使用,轻视管理,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往往是不出问题不教育,不造成影响不谈话。对作风上出现问题的干部,在教育时往往是一般问题点到为止、问题严重组织调整,缺乏从根本上解决的措施,致使有些干部屡教不改,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类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对于身边的不良作风问题,一旦发生,不管什么人,都要予以批评,及时纠正。要实行问责倒查追究,除问责当事人外,还要对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问责,用问责提高执行力、用问责促进干部负责。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就有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改作风得一时之效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必须以抓铁有痕的劲头、踏石留印的功夫,运用多种有效措施,才能把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