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张 利 丁亚兰
摘要:应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对皖西北10县市农村中学随机抽取1825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农村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每周活动频率、每次活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SCL-90量表诸多因子有显著影响,具备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学生中度及以上阳性因子检出率明显低于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两组学生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农村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村高中生;心理状况;SCL-90量表;身体素质;机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46-05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es of sport lifestyle on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using “Self Evaluation Measuring Scal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Symptoms (SCL-90)” and self compiled “Questionnaire on the Sport Lifesty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mong 1825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ampled randomly from rural middle schools in 10 counties and cities of the northwest of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est in sports, the frequency in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s every week, the length of each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physical exercises have striking influences on many agents on the SCL-90 Measuring Scale, that the percentage of moderate and above moderate positive agents found in those students with a good sport lifestyle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 percentage of moderate and above moderate agents found in the students without a good sport lifestyle. There is also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body shape, function, constitution and athletic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a good sport lifestyle well promotes and improve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rural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Rural Middle Schools;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ity; SCL-90 Measuring Scale; Physical Constitution; Function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为了满足其学习过程中的多层次需要而形成的体育文化生活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总和。其特点是能够调节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恢复人的本质和体现人的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以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中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加之中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缺乏充分的认识,健康和体质无暇顾及,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高中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身心健康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多。北京师范大学吴建中博士的研究表明:我国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高达14.8%。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村高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分析影响农村高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寻求培养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途径[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随机化原则,从皖西北10县市分别抽取一所农村高中作为研究对象,再按整群抽样原则,从每所学校高一至高三年级中随机各抽出1个班级作为调查样本,共调查30个班级,调查人数1825人,有效答卷1658人,有效应答率为90.84%,其中男生802人,女生856人;高一年级587人,高二年级565人,高三年级506人;年龄15-21岁,平均17.2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情况
采用自编《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情况调查表》,对被试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目的、项目、形式、每次活动持续时间、每周活动频率、以及运动强度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通过信度检验,相关系数r=0.85以上,问卷中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是指除体育课及学校规定的课间操以外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1.2.2 心理卫生问题
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有九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评定方法采用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均分≧2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表示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凡有1个(及以上)因子分≧2分即认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并以此来计算心理卫生总检出率。
1.2.3 身体形态与素质测试
用SCL-90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后,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分别测试有、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中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2.4 问卷调查
在取得各个学校领导的支持后,对抽取10所学校的班级的班主任分别集中统一培训,相互调换后到其它班级担任调查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问卷,统一回收。
1.2.5 数理统计
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样本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标准为p<0.05,极显著性标准为p<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皖西北农村高中生体育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1.1 体育活动兴趣与SCL-90因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皖西北农村高中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统计,有76.6%的高中生对体育活动是感兴趣的,有15.4%的人对体育活动持一般态度,不感兴趣和非常不感兴趣的只占8%左右。将SCL-90各因子与体育活动兴趣的不同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对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症状平均数明显低于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学生的因子症状平均数,经方差分析,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强迫、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见表1)这是因为兴趣决定了一个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心境,对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得到运动愉悦感,即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和快乐情绪。愉快感可以使运动产生更显着的积极效应,从而使参加者得以获得积极地心理健康状态。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1.2 体育活动频率与SCL-90因子的影响分析
结果显示。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与量表各因子显著相关,各个选项与各因子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每周活动次数不到一次的学生各因子得分最高,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各因子得分逐步降低,每周活动5-6次的学生各因子得分最低,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说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见表2)。统计结果还表明,每周活动5-6次的学生有136人,占8.2%,而每周活动3-4次的有416人,占25.1%,1-2次的865人,占52.2%,不到1次有257人,占15.5%,说明皖西北农村高中学生每周体育活动的频率还很低,可能与高中文化课学习压力过大,大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皖西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农村中学体育场地设施严重缺乏,体育师资无论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这也是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因素之一。
2.1.3 体育活动时间、强度与SCL-90因子的影响分析
经方差分析得出,活动持续时间不同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偏执等症状的影响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强迫、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3还显示,活动强度大小对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时间在45-60分钟、运动强度中等的学生各因子得分最低,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这是因为适宜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可调节人的情感,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其次是30-45分钟,活动时间在15分钟以下,并且活动强度较小的学生,各因子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情绪抑郁、焦虑、压迫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的集中在某一特定的事情上,而运动能转移大脑的兴奋点,清除烦恼的“兴奋点”,建立新的“兴奋点”。美国学者诺思等人1990年在回顾了80篇研究报告后指出:至少持续20-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心理学效应的发挥,随着运动总时间的增加,体育锻炼所产生的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增强,但运动量达不到则会使效果不明显,运动量过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2]。
2.1.4 体育活动的目的、项目、地点和形式与SCL-90因子相关分析
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皖西北农村高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目的、选择项目、活动地点和参与体育活动形式与SCL-90因子症状都无显著相关。
本文还对不同性别的男女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状况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性别的男女高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频率、活动时间和强度方面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男生的在这些方面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女生。而在体育活动兴趣、活动目的、选择项目及参与形式方面,经方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5 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情况
经统计得出:76.6%的高中学生对体育活动是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在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1270人中,有828人每周活动频率在3次以上,占65.3 %;每次活动平均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且达到中等强度及以上的学生有269人,占32.5 %,通过查阅国内外体育生活方式大量论文和有关资料,了解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认为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强度分别达到在每周3次以上、运动的时间超过30分钟,中等强度并对体育活动后的自我评价良好。具备以上特征的高中生即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本研究符合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调查对象有269人,其中男生占72.6%。经统计,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对象中有23人至少有一项因子分≥2分,有 9人阳性因子≥3分,检出率分别为8.7%和 3.2 %,无良好体育习惯的人群中有344人至少一项因子≥2分,有136人阳性因子≥3分,检出率分别为 24.8 %和9.8%。九个因子前者的阳性症状人数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经x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4。可见,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改善和促进作用。
2.2 皖西北农村高中生身体形态、机能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状况结果分析
2.2.1 身体形态、机能状况测试结果
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男生200人,女生80人与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195名男生和74名女生分别进行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测试,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除女子体重和胸围外,其它各项指标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表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良好体育习惯学生的各项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明显优于无良好体育习惯组,可见,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骨骺产生良性的刺激,促进骨骼的发育和生长,使人体长高,经常运动可使身体变得强壮、结实、匀称,肌肉发达,体脂减少,瘦体重增加,胸围扩大,而不经常活动的学生,身体瘦弱或肥胖,尤其是女生表现的尤为突出,本研究女生体重和胸围两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不经常运动的女高中生多肥胖所致。
另外,经常运动使得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肺活量增加,胸腔扩大,胸壁肌肉增厚,新成代谢旺盛,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2.2.2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测试结果
由表6统计结果可知,在对学生测试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握力等五个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项目上,有良好体育习惯组的学生各项指标明显好于无良好体育习惯组,经检验,除女生握力项目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项目两组男女生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农村高中学生的速度、耐力、弹跳和力量素质均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积极地运动习惯,对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积极作用。
3 结 论
3.1 皖西北农村中学有76.6%高中生对体育活动是感兴趣的,但每周体育活动次数达到3次及以上,每次活动时间超过30分钟,运动强度达到中等以上(心率超过130次/min),并运动后的自我评价良好,具备良好体育生活特征的高中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32.5%,说明皖西北农村高中生体育生活现状较差。
3.2 体育活动兴趣对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症状影响非常明显,差异非常显著,而强迫、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每周活动的频率对SCL-90全量表影响有显著差异;体育活动时间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影响有显著差异,而运动强度只对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3.3 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和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皖西北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阳性因子≥2分和≥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分别为8.7%、3.2%和24.3%、9.8%。说明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和改善作用。
3.4 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身体形态、机能明显好于无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学生,除女生体重和胸围外,其余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指标,不同体育生活方式的两组学生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对学生测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五个项目上,运动习惯良好的学生各项指标明显好于不好运动者,经检验,差异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2] 任若鹏. 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5):61-62.
[3] 刘恒,张建新. 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 季浏. 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3):16-20.
[5] 殷小川,李焰.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1):19-20.
[6] 祁国鹰. 实用体育统计[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