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语文课堂趣味的源泉

    刘志军

    课堂的“趣味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大有益处。语文课堂历来都是从美育、情感教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的欲望,让学生自觉而愉快地学习。所以,语文课堂应构建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亲密无间的情感交流,引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方法,让他们学好学活。为达到激趣目的,营造课堂趣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室可“布”趣,营造学习氛围

    语文课堂提倡“合作教学”“合作学习”。课堂富于变化的座位排列,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利于交流,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艺术化的座位排列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的效果。

    我们的传统座位排列一律是横成行,竖成列的“秧田式”,虽然这种方式便于教师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但是,在感情上却隔开了教师和学生。因为教师站在讲台上,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而每个学生除了看到教师之外,只能看到前一排学生的后脑勺,使得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合作的频率和深度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杜郎口中学尝试采用了课堂教学是“超市”的模式,教室中的课桌为“小组独立”式,每小组6人,相对而坐,“小先生”走到北面的黑板前很大胆地讲了起来,所有学生一下子动了,全部围在那块黑板前,最前面的基本是蹲着的,后面的同学大都是站着,甚至有的是趴在前一个同学的身上。这样学生可以面对面讨论,缩短了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有新鲜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也缩短了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有親切感,活泼的个性得到了解放,求知欲也大大增强。

    二、言可“调”趣,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中,导语、结语以及穿插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语言教学的武器,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质量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教师语言的生动趣味性,能扣动学生的心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熏陶中接受新的知识。

    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能够引导他们进入课堂的最佳状态。以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以诗经的《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为引语,立即唤起了学生对父亲形象的联想,对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探索兴趣变浓。巧妙精当的课堂教学结尾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易于学生接受,并且为下节课兴趣的再创造提供必要的保证。如在教读杨朔的散文《画山秀水》第一课时的结尾时,可以首先对本课内容作个小结,然后对同学们说:“关于课文《画山秀水》我们先把山画到这儿,下节课我们继续‘秀水。”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在这一笑中,同学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山水之中包含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图可“激”趣,寻找直观感受

    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欣赏图片,激起学生的视觉感,以便于产生共鸣感。

    教学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我们就可以将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视学生的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

    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展示“望天树”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学生很快就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景物特征。

    四、音可“促”趣,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可以激活右脑接受信息,可以将新鲜移入长期的记忆库中。学生通过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并进行呼吸的放松活动,使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的状态中,这样新的语言就能飘进大脑。

    从课间到课堂,学生都会从松弛转变为紧张,周而复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劳累,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给教师的教学质量带来不利。上课前优美的音乐会放松学生的思想,上课时用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习的兴趣,既活跃了气氛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瑞典最出色的高中教师克里斯特·古德荣德生赞同“从你的学生进入教室起,就让他们感到欢迎气氛”。加利福利亚旧金山市的查尔斯·施密德发现,用音乐营造气氛使学习效率比过去提高了至少五倍,可见音乐对于调节气氛的作用不可缺少。

    叶圣陶先生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这句话生动而全面地诠释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音像资料,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持续时间会延长,利于学生深度融入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李堡镇丁所中学(22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