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PPT设计策略研究

    唐孙茹 冷静 谭积斌 罗俊

    

    

    

    摘 要:PPT虽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其教学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文章先采用课堂观察法在实时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学PPT的设计效果和应用方式,再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教师对PPT的认识及其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要达成有效教学PPT设计,基础是教师的“以学生为中心”观念转变,核心是教学内容的可视化设计,催化剂是以人类视觉规律对幻灯片画面进行设计,其保障是开展多平台、分级化专题培训。

    关键词:教学PPT;多媒体学习;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編号:1673-8454(2021)02-0078-05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关乎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已渗透到高校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多媒体技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一线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PPT作为课堂教学环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但教师对PPT的应用及制作水平普遍有限,导致其沦为数字化教材形态,没有发挥应有的辅助教学的潜力。为此,本文将以课堂教学中的PPT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有效教学PPT是如何设计与应用的。

    一、研究设计

    技术支持的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准是促进学生学习[1]。因此判定教学PPT的有效性应以学生的反馈为主要指标,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PPT幻灯片发生(视觉)交互后所表现出的行为反应。一般而言,这些反应有持续浏览、视线转移、主动提问、手机拍摄等。基于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观察学生在PPT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中的抬头保持率和主动提问情况,及当时的教学PPT的设计特征,由此来判定何为有效教学PPT。

    1.研究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PPT是教学主导者的辅助工具,用于演示教学内容的技术手段。对教学PPT的研究,不能将其从课堂教学的场域中抽离出来单独进行分析,而应该将其置放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在实时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反馈和教学PPT的设计。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

    2.研究实施

    首先在学校范围内面向学校专任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从对教学PPT的认识、使用情况和制作情况来展开(见表1)。

    其次,利用观察法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对PPT的行为反应。通过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观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的PPT是如何设计的?那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学生持续浏览或主动提问的PPT幻灯片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的?选用了哪些媒体来展示?有无学习指导设计?画面是如何设计的?笔者依据教学媒体设计的三要素[2],设计观察指标如表2所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腾讯问卷”发放问卷,最终回收119份调查问卷。经过信度检验,得出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α值为0.971(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较高。

    结果显示有98.2%的教师习惯在日常授课中利用PPT辅助教学。因授课内容限制,1.8%的教师选择用实体动作、实物展示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对PPT认识方面,笔者通过词云图工具,将关键词按出现频次进行可视化处理(见图1),结果发现,教学(68)、工具(49)、可视化(27)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然后是教学内容(24)、呈现(23)、效率(22)、辅助(22)、多媒体(18)、信息化(17)、知识(10)、技术(9)、学习(8)、手段(6)等。反映出教师对PPT的认知构成包括应用场景、本质、作用、特征、构成。其中更多的教师认为PPT是应用教学而非学习场景,工具、手段、技术是PPT的本质;辅助、效率、可视化是PPT的作用;多媒体是PPT的特征;教学内容、知识时PPT的核心构成;信息化是PPT所处的时代特征,意味着教师认为PPT是信息化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提高知识传授效率,需要借助PPT的多媒体、可视化功能辅助教学。

    PPT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助教学工具,调查显示,42.7%的教师完全自主设计与制作教学PPT,48.2%选择二次改造已有的教学PPT,9.1%则习惯于借助教材配套PPT资源(2.7%)或网络PPT资源(6.4%)来授课。

    教师认为时间精力和资源检索是制作教学PPT的主要障碍,然后才是内容的可视化与设计美感、PPT高级功能。统计发现(见图2),在PPT制作困难点中,年龄段的差异最明显,中老年教师相对受到技术功能的阻碍更多,时间和精力则是青年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师都认为PPT对课堂教学具有积极意义,要发挥PPT的教学作用,教学设计时需要先从教学内容着手,利用PPT的技术功能,突出呈现教学重难点,用图片、视频等高阶媒体代替枯燥的文本,可视化展示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做好外观设计和细节处理,比如加大字号便于后排学生看清、设置对象动画等。

    2.观察结果与分析

    据观察,获得学生较多反馈的幻灯片都具有共同特点:使用高阶媒体表达内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可视化、设计画面学习指导、界面整洁美观。具体设计特征如下:

    (1)媒体选用

    从技术层面看,PPT的核心功能就是多媒体演示,支持多种媒体类型,向大众传达信息。运用PPT设计制作的课堂教学课件,其教学功能的内核实质上是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经观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文字是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式,其次是图片,然后是信息图表、数据图表,再次是音视频媒体和Flash动画。对于新版本PPT支持的3D模型,暂时没有教师使用;学生对非文字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特别是具有动态特征的媒体获得的反馈最多。

    (2)内容组织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PPT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要区别于传统教材,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可视化设计。为深度剖析有效教学PPT的设计特征,依据梅瑞尔对教学内容的分类,笔者将本节观察视角分为概念性知识、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行为性知识的可视化设计四个方面。

    概念性知识属于学科基础性知识,具有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的特点。观察发现,大多数演示概念性知识的幻灯片的内容与呈现方式与传统教材相仿,获得学生的反馈较少。而那些获得较多反馈的幻灯片则抓住了概念性知识的“组织性”特点,采用概念图、思维导图、形状、图表等图示化形式展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当PPT中出现对概念性知识举例分析时,学生抬头浏览的保持率最高。如图3所示,此幻灯片在演示“咳嗽的临床表现”时,用不同的声音媒体来对比咳嗽的性质与音色,有别于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抽象的概念性知识不同,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本身就具有可视化的特征,大多数教师的教学PPT在演示此类教学内容时,都抓住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采用关键字与形状指示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对承载此内容类型的幻灯片的浏览保持率较高。为增强表达力,有一些教师还为具体的内容添加了相关图片,方便学生理解。

    在演示行为性知识时,教师往往采用关键行为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呈现的方式。如在演示“指腹弹法”行为内容时,教师将弹法的核心要领和步骤以文本形式展现,配合与文本内容对应的手势示范图片表达。因行为性知识本身具有动态特征,更容易获取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采用PPT来展示行为性教学内容,而是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以身示范,在做中教。

    (3)学习指导设计

    选用适当的媒体、可视化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PPT能够促进学习者认知加工的前提,但教学内容往往篇幅较大,并非用几页幻灯片就能够展示其内在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在展示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适时提供学习指导。总体上看,学生更愿意浏览具有学习指导设计的幻灯片,但PPT的学习指导设计偏少,仅有少部分教师为强调关键词采用添加形状、改变颜色等方式设计视觉引导元素,很少教师会采用超链接、缩放定位、放大、强调动画等技术功能来设计学习指导。图4所示幻灯片中采用了线条和颜色来突出关键词,并用直线划在人体结构简图上,直观表达“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在人体结构简图上,还采用了箭头指示不同的部位名称,在演示讲解到具体部位时,通过放大功能放大图片,展示更多细节,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综上,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教学PPT应使用高阶媒体表达内容,将教学重难点内容可视化,设计画面学习指导,确保界面整洁美观。

    (4)教学PPT画面设计

    教学PPT畫面遵循视觉规律进行设计,有助于降低学生浏览画面的认知负荷,提高知识传递的速度。在此方面,笔者并不观察学生的行为反馈与幻灯片画面设计的关系,而是单一地观察与归纳教学PPT画面设计的普遍特征,发现大多数教师制作的PPT画面的颜色搭配、组织和排版都较为混乱,整体的艺术性较差。明显反映出教师在制作教学PPT时并未遵循一定的视觉规律,而是随意地将必要的媒体元素放置在幻灯片画面中,严重不利于学生阅读与理解。

    三、设计制作有效PPT课件的讨论与建议

    1.基础:达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

    从教师对PPT认识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与教学相关的关键词频次明显大于与学习相关的关键词频次。站在教师的角度看,PPT是辅助教学的多媒体工具,这样的认识决定了教师在设计与制作教学PPT时容易忽略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需求。高等教育正经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变革,对课堂教学中的各项工具与技术应跳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其教与学意义:PPT既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也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具体而言,包含两层逻辑蕴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是PPT课件的使用主体,PPT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贯穿于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课程教学团队在课前在线协作制作教学PPT;课上授课教师利用雨课堂、UMU等教学工具多终端演示教学PPT,并利用及时反馈工具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课后,学生能够在移动端随时随地重新观看PPT,并能够对其进行疑问、答疑、笔记等标注,以记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情况。

    其次,教师应从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收集、整理、处理、创造和表达教学内容。认知科学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信息媒体有不同需要,一般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主要采用能提供具体信息的媒体如语音、图像等, 而在最后的分析阶段多采用描述抽象概念的文本媒体。而人类对与语言文字的记忆与图片的记忆模式不同,语言文字具有一套表示因果关系、类比关系以及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联系的复杂的明确标志。语言文字的记忆依赖于这些关系。所以,对于概念型教学内容,应剖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SamrtArt等信息图表进行可视化设计。而图片的主要特征则是其视觉上的形象性,图像被认为比文字更容易传播。

    2.核心:教学内容可视化设计

    (1)概念性知识PPT设计

    概念性知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3]。因此PPT的设计应从促进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入手。因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的特征,概念性知识是以文字媒体为主要载体,在PPT中的呈现形式往往与纸质教材雷同。在一定程度上看,“教材搬家”式的教学PPT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复浪费,既耗时耗力又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针对概念性知识,教学PPT的设计应该经历“消化”与“转换”等过程[4],“消化”指的是PPT所呈现的概念性知识的教师的内在理解,而不是照搬教材原话。“转换”则是指利用PPT的多媒体功能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媒体表现形式。

    另外要利用PPT促进学生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结合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处理概念性知识的具体方法有:①提取概念关键词,利用PPT的可视化工具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此降低学生阅读PPT时的认知负荷。②利用“类比”的原则,用图片、视频等高阶媒体代替文本媒体,结合教师现场讲解双通道传递教学内容。③提供相关的正反案例,解释“是什么”“不是什么”。

    (2)实践知识PPT设计

    程序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行为性知识都属于实践知识,是直接运用到中医药专业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往往相对独立,关注的是无生命状态的符号材料,一般在以“规则”为导向的情境中习得,如药学专业知识。过程性知识边界相对模糊,更关注人的知识,往往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情境中习得,如医学专业知识。

    通过技术构建学习情境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构建真实体验情境是将教学场景迁移至实践活动中,在做中学。②媒体再现的构建方式则需要提前录制视频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视频或动画媒体,使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真实的实践活动。③模拟仿真构建情境则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随时随地感知、实践。在构建学习情境中,PPT并不是教学的必备要素,但可作为次要辅助工具,用于提示、总结与归纳。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功能的完善,PPT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教师构建学习情境。比如将视频嵌入至PPT播放、利用第三方插件在幻灯片中模拟实践活动,比如自制的Flash动画、PPT加载项。构建情境是学习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再结合PPT,利用数据图表、信息图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展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加速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于行为性知识,教学PPT的设计应结合其他多媒体工具,展现其过程性、完整性。

    3.催化剂:遵循认知规律对幻灯片画面进行可视化设计

    调查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PPT过程中容易忽略设计学习指导,究其原因:第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指导教师设计教学资源,认为PPT是教师的教学资源而非学习资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二,缺乏简单易用的设计原则指导教学PPT的画面设计。教学PPT的设计应包括两层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可视化设计和教学PPT画面设计。学习指导设计指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围绕学生的视觉心理特征,对资源画面的元素进行设计,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知识。针对此问题,可以借助在界面设计领域较为成熟的设计原则来辅助设计,比如世界著名设计师Robin Williams将优秀的界面设计的秘诀归纳为对比、重复、对齐和亲密性四条基本原则[5]。

    应用在教学PPT画面设计中的亲密性原则是指将具有关联的媒体(文本框、形状、图片、图表、视频、动画)组织在一起。各个媒体的物理位置远近代表着关系的亲密程度,位置靠得越近关系越强,属于同一类教学内容;对齐原则是指PPT幻灯片中的所有元素都不能随意放置,应该利用每一个媒体的边框线作为对齐的基准线,使幻灯片中的教学内容有序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重复原则是指针对具有同样逻辑关系或同属于一类教学内容的媒体,利用同一格式进行美化。使学生能够依据媒体的格式来判别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类型属性。比如用紅色加粗字体表示关键词、利用强调动画来表示重点。一种格式代表一种意思,不要随意变换格式,避免产生误会。对比原则是指对幻灯片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强化放大,将相对不重要的教学信息(讲稿)缩小或放置在不显眼的位置中。

    4.保障:开展多平台、分级化专题培训

    PPT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依据对课堂教学抬头率的观察,其设计与制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关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PPT的设计与制作既包括教学内容的可视化设计、幻灯片画面设计等方面,还包括PPT软件功能的应用(插入媒体、动画设计、格式美化、演示设置),这些均属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范畴。一般而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年龄成反向关系,调查显示,青年教师认为设计与制作教学PPT的难度不在于技术问题,而是时间和效率问题,而中老年教师则认为功能与设计方法是设计与制作PPT的主要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PPT专题培训中,应对培训内容进行分级划分,结合在线协作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络素材库来满足教师多样的培训需求。PPT培训内容在横向上分为PPT功能应用、内容可视化设计、幻灯片画面设计三方面,纵向上分为原理、基础、进阶、技巧等四方面(见图5)。初级培训班需要学习全部培训内容,高级培训班则以“初级内容的简单介绍”为培训起点,学习原理和基础的概括性内容后进一步学习“进阶”和“技巧”内容。

    在培训模式上,笔者推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并且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线学习相关的培训视频和材料、交流互助、反馈教学、作业批改;利用在线协作平台为教师提供在线共同设计、制作、修改教学PPT的创作空间,并支持记录批注、创作痕迹,以期观察教师设计与制作教学PPT的元认知;利用校本课程媒体资源库为教师创作教学PPT提供多样且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线下以工作坊为主,结合线上培训产生的共性问题和易错点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教学PPT的理解和认识。

    在可持续性方面,笔者建议组建教学PPT服务团队,针对教学PPT的培训、PPT模板设计、技术问题的答疑解惑等方面开展工作。与教学部门合作,设计校本的教学PPT制作标准,为教师设计与制作教学PPT指明方向。针对校本课程特点,设计专属PPT模板,为教师设计与制作教学PPT提供参考和制作基础。

    四、结语

    毫无疑问,PPT是当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教学PPT的设计与制作关乎有效教学的发生。本文采用调查研究和课堂观察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PPT,并针对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但本研究的范围尚窄,调查深度尚浅,策略尚未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检验。笔者将在下一轮研究中继续扩展调研面,深化研究项目,将成果应用联系实际,切实保障有效教学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E.梅耶著,牛勇、邱香译 .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82-89+97.

    [3]谭积斌.美国大学STEM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8.

    [4]陈三明.新概念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制作快捷技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5.

    [5][美]Robin Williams著,苏金国、李盼等译.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