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高校化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

    李晓慧 崔朋雷 张冬暖

    【摘要】大学化学是农业高校的基础课,从课程类型与对象、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结合本校现状,进行讨论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农业大学化学课程建设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大学化学;基础课;课程建设

    化学是农业高校的一门中心学科,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综合性和适用性的特点,开课单位涵盖农林牧渔等数十个专业。化学课程对农业院校各专业课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课程类型与对象、课程内容与目标、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对农业大学化学课程进行探讨,并针对本校现状进行反思,以期给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课程类型与对象

    与针对化学专业开设的各门化学专业课程相区分,农业院校的大学化学主要是针对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涉及的专业有农林类、生命类等诸多专业与学科。农业院校招收的学生类别也呈现多样化,以我校为例,有普高本科一批生(即本科一批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入学的考生,以下同)、本科二批普高生、本科二批对口生(即本科二批对口招生考试入学的考生)、本科三批普高生等多种类别的学生。授课对象的类别与专业不同,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考查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

    农业院校大学化学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分“无机化学”部分、“分析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多门化学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我校“环境化学”专业需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与“实验化学”等课程,再如“给排水”专业需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无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水分析化学”与“实验化学”等课程。

    区分于针对化学专业学生的以提高专业素养为目标,化学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总体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要求掌握化学方法与技能,激发科学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方法论基础,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至于教学内容,以精简为方针,开设基础、常用的一些基本理论,其它内容可作课外阅读材料。

    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如针对我校本一普高生和本二普高生,以“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分析化学”部分为例,开设的内容的一级目录包括:“分析化学概论”、“滴定分析法”、“吸光光度法”、“电势分析法”等内容;而针对本三普高生和本二对口生,在课程内容的一级目录中,去掉“电势分析法”部分,保留最经典的“分析化学概论”、“滴定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其它内容作为课外阅读材料,针对二级目录,也将一些较难的部分,如“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滴定曲线PH、PM、PX值的计算”等,调整到课外阅读,不作考查要求。

    三、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

    课程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实施教学。课堂讲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情景或结合实验实例展开;也可以采用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引发讨论展开教学过程;还可借助布置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手段引导教学进程。课外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并推广使用课程学习网站,开放专题视频讲座、电子课件、电子习题等,以补充课堂的不足,完善课程建设。另外,翻转课、慕课等颠覆传统课堂的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内容需要酌情采用,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运用。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多种测评方式所得的综合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多种测评方式包括理论考试、实验操作、化学结合专业学科的给命题或自命题研究论文等。理论考试还可以分为检测性题目的闭卷测试和开放性题目的开卷测试等。

    此类课程考核应属诊断性测评,而非选拔性测评,诊断性题目以基础内容为主,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适当降低难题所占比例,总评成绩未通过率控制在20%以内为宜。

    农业高校基础化学课程对农业院校各专业课程有深远意义,化学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晓萍.关于农业院校基础课化学教学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14(1):63-64.

    作者简介

    李晓慧(1982.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化学教育、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