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入库(大班)

    秦蓉

    设计意图:

    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按照“颜色”“品种”(或形状)两种标准将“水果”进行二次分类,感受“集”与“子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以往的活动中我发现,大班第一个学期的幼儿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整体既可以是整体,也可以是部分”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即便详细讲解、示范,让幼儿模仿学习,幼儿也未必能真正理解每次分类后形成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对这个活动进行了调整,在开始环节以“给小朋友分分类”的游戏导入,再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呢?

    首先,幼儿的思维多在动作层面,他们需要通过操作、体验获得认知。“分小朋友”和“分水果”虽然同处于动作水平,但是“分小朋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比虚拟的情境更易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同时降低活动的难度。

    其次,在“分小朋友”的过程中,幼儿会思考、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幼儿得到同伴和教师的帮助,更容易理解本次活动的关键经验。

    再次,在提供“分小朋友”这一“范例”的基础上,教师只需观察幼儿能否在“水果入库”的活动中迁移经验,便能了解幼儿是否理解“整体”与“部分”及其之间的层级关系。

    目标:

    1.体验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

    2.理解层级分类图的结构,能按标记作层级分类。

    3.愿意动手动脑,并能报告逐层分类的结果。

    准备:

    1.自制PPT课件(层级分类图),一体机,投影仪。

    2.磁性白板,“水果入库”底纸(层级分类图),水果磁贴图片8张,颜色和实物标记各2套;“小小西点师”底纸(层级分类板),饼干图片8张,颜色和形状标记各2套。

    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经验

    1.以“给小朋友分分类”的游戏导入,引出层级分类图。

    师:今天我要请出8位小朋友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到屏幕上有自己照片的人请到中间集合。(教师点击PPT课件,依次出现8位幼儿〈4男4女〉的头像。

    师:8个人集结完毕。现在,你们需要接受我两次挑战。

    师:首先来看第一级挑战(教师点击PPT课件,出现“一次分类”的框架图),猜猜看,这是要干什么?(幼儿解读分类图:把小朋友分成两组。)

    师:你们好厉害,看着图就能知道我对你们的考验。

    师:那第二级挑战是什么呢?(教师点击PPT课件,出现完整的“二次分类”层级分类图。)

    幼:把他们再分一分。

    师:哦,你们好像都看懂了这幅图。那我们来试试吧。

    师:给这8位小朋友分类,先分成几个部分?(幼儿从图中可以看出分成了两个部分,若看不出,教师可以加上手势动作,双手分别指向“一次分类”的两个部分。)

    师:可以怎么分呢?按照什么标准分?(一般幼儿最先发现的是性别差异,若幼儿表述不清,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他们8个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性别一样吗?随后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点击PPT课件,出示2对男孩和女孩的标记。)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幼儿表述自己的分类标准,如高矮、胖瘦、衣服的颜色等。)

    师:我也想了一种分法,你们猜猜看。我给你们一个小小的提示(教师双手分别指向幼儿衣服带帽子和衣服不带帽子的衣領处),是什么?(教师点击PPT课件,出现两对衣服带帽和不带帽子的标记。)

    师:好,我们就按这两种方法分分看。一级挑战先按什么分?(若幼儿回答“男孩女孩”,教师则将男孩和女孩标记分别拖进“一次分类”标记框),3、2、1,开始!(幼儿分成男孩4人一组、女孩4人一组。)分对了吗?男孩组有……女孩组有……(幼儿依次说出4名男孩、4名女孩的姓名,教师同步将幼儿头像拖进对应分类框。)

    师:厉害!准备接受二级挑战!这次要按什么分了?(教师指向标记)哦!按“衣服带帽子”和“衣服不带帽子”分。我们女孩先稍等,男孩准备接受挑战!(教师快速将标记拖进分类标记框。)3、2、1,开始!

    师:分得合适吗?(集体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

    师:好,女孩按同样的标准分(教师将标记拖进分类标记框),准备!3、2、1,开始!

    师:现在他们分成了“男孩带帽子组”“男孩不带帽子组”“女孩带帽子组”“女孩不带帽子组”共四组。(教师借助肢体语言引导幼儿一起说,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二次分类是在前一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概念。)

    2.师幼共同梳理层级分类图。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教师指着图,引导幼儿说出“先把8个人集中到一起”,然后按照一个标准把8个人分成两组。第二次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再分别把人分成两组。)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采用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分小朋友”游戏,帮助幼儿亲身体验二次分类的过程。同时,借助层级分类图,引导幼儿梳理两次分类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分类环节,部分幼儿理解成把8名幼儿分成“带帽子”与“不带帽子”两部分。教师便引导幼儿集体讨论:为什么不能这么分?第二次是重新分吗?通过问题帮助幼儿明确是在前一次分类的基础上再次分类。)

    二、引出活动“水果入库”,幼儿猜测活动玩法

    1.引导幼儿猜测“水果入库”的玩法。

    师:我决定聘请你们到我的水果市场当仓库管理员。我的水果市场要进一批水果,现在我来进货了(教师边说边切换投影仪,将水果磁贴图片放置于分类图顶层。)

    师:这些水果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幼儿表述水果的颜色、形状等不一样,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出示4对标记磁贴。)

    师:猜猜看,仓库管理员需要做什么工作?(幼儿迁移经验,猜测活动玩法。)

    师:对,要把水果分类摆放。那按什么标准分呢?今天我们就按这两种标准来分,你可以选择先按一种标准分,再按另一种标准分。

    师:你们看,我这儿有大仓库、小仓库,要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呢?(教师帮助幼儿提炼语言:先从市场把水果分进大仓库,再从大仓库把水果分进小仓库。)

    师: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呢?怎么让人知道仓库里是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分之前要先在门牌上贴上对应的标记。)

    师:今天管理员的工作就是一步一步地把这些水果放入仓库,工作完成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分水果的,请他帮你检查分得对不对。

    2.介紹平行活动“小小西点师”。

    师:商店里进的饼干也需要小售货员帮忙分分类。你会一步一步地分吗?去试试看哦!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请幼儿猜测活动玩法,了解幼儿能否迁移“分小朋友”的经验。当幼儿表述不完全准确时,教师通过追问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的规则,进一步促使幼儿感受、思考每个部分之间的层级关系。)

    三、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并指导

    师:先看看水果有什么不同,把标记贴到门牌上,然后把同一类的水果先分进大仓库;再看看现在这些水果还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再贴上标记,把它们分进小仓库。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巡视每个小组,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并及时通过追问、反推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自己纠错。)

    四、交流讨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层级关系

    1.集体讨论,解决困难。

    师:今天的“水果入库”活动都玩了吗?有没有遇到困难?(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表述自己的困难,引导幼儿集体讨论,解决困难。)

    师:有没有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帮助幼儿明确分法有多样性、不是唯一的。)

    2.教师试误,引导幼儿梳理层级间的包含关系。

    师:为什么这个苹果不能放在这儿呢?(教师示弱,将“二次分类”后的“苹果”移到其他分类框,请幼儿帮忙解惑。)

    3.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为订单“备货”梳理路径。

    师:顾客来了,管理员要去备货了。他想要“黄色的梨”,你能快速找到他要的水果吗?(请一幼儿用手指出行走路径。)

    (析:在本环节中,教师先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呈现“困难”,并引导幼儿集体讨论、验证分类合适与否,通过解决个别幼儿的问题达到辐射的目的,从而帮助“同一类”幼儿厘清思路、解决问题。同时,借助“备货路径”的游戏情景,帮助幼儿梳理由上而下每一个部分之间的层级关系。)

    五、幼儿整理学具

    师:请把自己面前的材料收拾整齐,值日生分组协助把学具放进学具柜。

    (析:常态化的要求与练习,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收放习惯,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