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川农村信用联社做好金融扶贫“绣花”功

    张循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体系中内容最丰富的重要思想。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阶段,如何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更好地发挥金融先行前导作用,狠下“绣花”功夫,确保“扶真贫、真扶贫”,从而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是我们每个农村金融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贫困山区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如何下好“绣花”功夫提出了见解及对策。

    用好“绣花针”做实“绣花功”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属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截至2015年底,新识别贫困村43个,贫困户5386户17025人,扶贫开发任务繁重而艰巨。近年来,随着全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推进,贫困地区的面貌和贫困群众的风貌逐渐得到改善。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一些天然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和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金融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影响着扶贫效率的提高。

    沐川联社全体干部员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思想理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用好“绣花针”精准发力狠下“绣花”功夫,夯实精准扶贫措施,用心、用情、用力,继续扎实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吹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

    ——始终做到“三个实”。措施制度实。沐川联社始终把金融扶贫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自上而下分别成立工作小组,组织专班人员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反复调研,认真分析,制订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明确目标,做到扶贫攻坚有法可行、有责可施。

    宣传发动实。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召开县、乡(镇)各级金融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及扶贫贷款工作推进会,派駐村乡“第一书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扶贫、济困、敬老、助学、支教”等活动。利用“送金融知识进千村万户”和召开“支农恳谈会”的良好时机把金融扶贫方针、政策和办法传达到每一位贫困农户。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农户对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根除“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坚定了各级干部扶贫攻坚信心,帮助贫困人员牢固树立脱贫致富自信心;二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脱贫措施,并积极总结经验与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致富技能,充分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澄清底子实。充分发挥驻村金融联络员人熟、地熟、底子清的优势,深入乡镇、“村两委”走村串户,开展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强力推进评级授信工作。至2017年2月末,已对7323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予以授信,评级授信面达到100%,授信总额2.66亿元。

    ——着重致力于“三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加大对管理规范、操作合规的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农民工、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以及服务业加快发展。

    信贷投向精准。狠抓市场前景广阔、带动力强、具有特色效益优势的产业发展,因地制宜,选好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注重产业特色效益与规模效益。一是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围绕支持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二是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健全财政民政扶贫、科教扶贫、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智力扶贫“五个联动”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加强银政合作和融资培育、对接,将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紧密结合,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三是探索开展各类扶贫资金整体进村,“一村一策、一户一案”,创建金融精准扶持示范村、创业扶贫示范基地等,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群体,利用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促进贫困户想创业、敢创业,想贷款、敢贷款,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贫方式精准。积极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致富能手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把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引导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贫困户增加收入,实现长效脱贫致富。一是适应农村扶贫开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工作机制等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二是在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将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非传统抵押物纳入担保范围的途径,搭建银政、银协、银保、银担、银企等合作平台;三是适应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要求,围绕全县农村生态资源做文章,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满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加强专项产品开发,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加大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积极采用现代化科技降低扶贫业务成本,加快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及其他便利性金融业务。至2017年2月末,已投放各类贷款137767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32242万元,占各项贷款的96%。涉农贷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6545万元,占全部贷款的19.27%;发放扶贫小贷、富农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等扶贫类贷款1233笔6561万元,占全部贷款的4.76%。

    ——持续优化普惠金融环境。一是持续扩大小额信贷金融扶贫服务覆盖范围,加大对贫困乡村的金融资源配置力度。依托村组织、特约商户、乡村超市等固定场所,加大电子机具布放;二是精准开展“拎包银行”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消费、转账、查询和小额取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实现贫困乡村金融服务“村村通”,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通过“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加大金融知识和产品宣传普及力度,触角延伸到村到户,让扶贫乡村居民共享均等化金融服务。至2017年2月末,已在全县各个乡镇安装银行自助设备27台,各级村组布放助农取款服务点(电话支付终端)272个,在各类商户安装POS机169台,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23436个。蜀信e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ATM机、POS机等电子银行渠道基本实现了全县乡镇、村的全覆盖,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在存取款、贷款、转账、查询等银行服务和手机充值、票务、酒店、缴费等多样化生活服务的需求,让偏远乡镇农民在享受普惠制现代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拓展自身业务发展的空间。

    完善政策构建新机制

    一是从政府层面上,要建立健全金融系统与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为金融机构选择扶贫项目和对象、管理信贷风险提供便利条件。要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扶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扶贫领域,促进涉农资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要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调动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精准扶贫的积极性。要探索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要健全差别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于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农村金融机构,应适当给予奖励。二是从金融监管层面上,建议完善责任共担机制,适当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四川省沐川农村信用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