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锡剧艺术的舞台表演

    叶亮

    【摘 要】锡剧艺术是富有民间特色的一种戏剧艺术形式,它扎根于江浙文化的土壤中,反映了鲜明的民间艺术特征和表演效果。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锡剧艺术;舞台表演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032-01

    锡剧也叫做滩簧,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最初是以说唱艺术的形式被固定下来。中国锡剧艺术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时代。舞蹈的雏形是祭祀,由于古代人民对大自然怀有敬畏,常常要通过祭祀鬼神的办法来祈求太平,在祭祀活动里就会进行舞蹈仪式。这种舞蹈仪式动作简单,内容直接,可以算是锡剧艺术的初始形态。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锡剧起源于三国时代的东吴民歌,通过口口相传演化产生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态。锡剧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山歌小调、弹词、宣卷、花鼓滩簧等。

    近代以来,锡剧又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形态的养分,比如江南采茶灯舞蹈元素,可见其充满了艺术魅力。2008年6月7日,锡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留下来的锡剧艺术曲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锡剧艺术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锡剧舞台表演中的艺术特征

    在锡剧表演艺术的教学之中,身韵训练包含着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那就是“形、神、劲、律”。人们通常把“形”概括为直接看到的肢体的动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身体姿态之间的转换。滩簧戏本身代表一种神韵,一种韵律。一般而言,冲、靠、含、腆、移、提旁是非常明显的动作标志,主要是指以腰部为中心的动律原则,这种原则是十分明显的。身韵训练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锡剧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提高锡剧表演者肢体的灵活性,使其在表演时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情感是基础性的,是非常关键的滩簧表达。

    在身形律动表演方面,“滩簧戏”的身影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身形的形与律动。锡剧对身形的要求很高,需要注重呼吸的质量,呼吸的特征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掌握很强的技巧性集中体现身形的优美和大幅度摆动,在身形的基本动力中占首要的位置,并且贯穿于身形之中。例如,在做“滩簧戏”的跳跃动作时,要保持身体斜移,专业术语叫做“冲、靠”,“冲”就是需要身体先提一下,然后再“靠”下去;再比如“旁提”就是指身体先沉后提当中,不由自主地完成身体从下至上的曲线动作,从视觉的角度可以看到一个半圆弧的形状。

    总之,戏曲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由于不同的节奏表现方式其效果也不同。如果戏曲艺术不采取戏曲性的节奏序列,其舞台面貌就会改变,情节结构的精练、表现手段的丰富、表现方式和形态自由就不复存在,艺术形象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就会被单调、呆板和杂乱无序所替代。所以说,戏曲艺术线性的节奏处理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着巨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因而,增强身体的表现能力,使动作的内涵更加深厚,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细腻,就必须把握好锡剧艺术特殊的身段,发挥出锡剧艺术的韵味。

    二、锡剧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

    锡剧源自江南文化,它的舞臺表演效果完全符合江南传统文化的审美习惯和价值。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艺术之一,锡剧唱腔优美动人,婉转多情,念白方言化,生动流畅,这是地理环境及人文特色所决定的舞台形式,其舞台效果正是为了满足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

    但是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除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也受到观众群体的审美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群体也发生着变化,维系锡剧舞台表演的几个重要因素发生着剧烈的动荡,主要有苏杭方言念白、古典唱腔、舞台程式化表演等几个方面,观众群体的审美变化直接对这三个方面造成了冲击,因此让舞台表演效果也黯然失色。第一,由于推广普通话,苏杭方言等吴语形式受到了冲击,大多数年轻人对吴语不太感兴趣,因此对锡剧的兴趣就大不如从前。锡剧的音调很美,彬彬腔也非常动听,作为江南一带的地方戏种,锡剧用的方言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地方特色所在,可是现在却成了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吴语发音复杂难懂,相对其他地区方言,字词晦涩,具有很浓的地方性,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锡剧,如何更好地处理方言,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对于古典唱腔的特殊技巧,年轻群体也很难从中获取满足感和兴奋点,舞台程式化表演更是让年轻群体觉得乏味,感到枯燥和单调。如果能够借鉴昆剧,排出一场现代版锡剧《双珠凤》,或者时尚版锡剧《珍珠塔》等等,用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来抓住年轻观众,也许是锡剧未来的出路。

    三、结语

    锡剧扎根于方言文化、古典文化等形式中,在这些要素发生变化时,锡剧的发展难免受到了束缚,舞台表演效果也大打折扣。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建议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创新,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史恒.从“人的音乐性”理论看江苏锡剧传承[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2]刘晴.锡剧艺术的传播困境与出路[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29(5):113-119.

    [3]刘昕旎.锡剧舞台语音音韵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4]夏月,朱恒夫.锡剧民间戏班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艺术百家,2005,(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