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鲁文斌+吕海宏
摘要:对奶牛酮病的病因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奶牛;酮病;病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0-0035-02
奶牛酮病又称为酮血症,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因体内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是泌乳奶牛最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多发于泌乳性能良好的高产奶牛,由于高产奶牛消耗大量能量,体内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会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过多的酮体产生并在体内大量积累,造成奶牛机体功能失调。本文对奶牛酮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 发病特征
1.1 轻型
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奶产量下降、食欲轻度减少、牛体逐渐消瘦,相当消瘦时,产奶量明显下降,病程可持续1~2个月。轻型经过只需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蛋白质饲料喂量,配合治疗,预后良好,如果病情延误,继发肠炎,机体脱水,严重酸中毒,则预后不良。
1.2 消化型
体温正常或略低,呼吸浅表,心音亢进,呼出气体、尿液、乳有刺鼻的酮臭味,精神沉郁,迅速明显消瘦,步态蹒跚无力,泌乳急剧下降,初期吃些干草或青草,最后拒食,反刍停止,前胃蠕动减弱或消失,初便秘,粪便干燥、坚硬并量少,后多数排出恶臭的稀粪,肝脏叩诊浊音区扩大,可超过第13肋骨,并且敏感疼痛。
1.3 神经型
除有不同程度的消化型主要症状外,还有兴奋不安、吼叫、空嚼和频繁转动舌头、无目的的转圈和异常步态,头顶墙或食槽、柱子,部分牛的视力丧失,感觉过敏,躯体肌肉和眼球震颤等一系列神经症状,有的兴奋和沉郁可交替发作。
1.4 麻痹型
许多症候与生产瘫痪相似外,还出现以上酮病的一些主要症状,如食欲减退或拒食,前胃弛缓等消化型症候以及对刺激过敏、肌肉震颤、痉挛、泌乳量急骤下降等,如与生产瘫痪同时发生,用钙剂疗效不好。
2 发病原因
2.1 糖和脂肪摄入不平衡
奶牛产犊后30~60 d,食欲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如果对葡萄糖或能量摄人不足,可导致体内糖和脂肪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此时又是产乳高峰期,必然会加剧这种不平衡,从而引发酮病。
2.2 日粮中营养不平衡
如果饲料供应品种单一,品质低劣,会造成日粮营养不平衡,如果日粮中精饲料词喂过多,粗词料又不足,会导致机体生糖物质缺乏,能量供应不足,奶牛又因泌乳量过大而运动量又少,因而引起体内血糖浓度降低和脂肪沉积,引发奶牛酮病。如果青贮饲料青贮不好会产生大量丁酸,饲喂奶牛后会引起血液BHB浓度升高,容易引起奶牛酮病,
2.3 奶牛产前过于肥胖
干乳期供应能量过高或干乳期时间过长,导致奶牛产前过于肥胖,会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也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产生大量的酮体而发病。
2.4 其他疾病因素
能够引起奶牛食欲减退的疾病,都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消化系统疾病如瘤胃积食、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移位等,产科疾病如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疾病也可引起血糖浓度降低,代谢紊乱,酮体增多。
3 诊断
该病多发生在产后大量泌乳期,消瘦、奶產量显著减少、缺乏食欲、前胃弛缓及神经症状,肝叩诊浊音区扩大,配合尿、乳、呼出气体有酮臭味,即可作出诊断。应和生产瘫痪、创伤性网胃炎—腹膜炎—心包炎、消化不良、子宫炎、皱胃变位等病区别。
4 治疗
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10%葡萄糖溶液2 500 mL 0.9%氯化钠溶液2 500 mL,10%维生素C 50 mL,连用2~3 d,同时用甘油225 g加水投服,1次/日,连续5 d。神经型可用可的松 1.5 g,或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0 g肌肉注射,连用3~5 d。消化型治疗可用人工盐250~300 g加水灌服。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奶牛产前的饲养管理
奶牛产前要及时清扫栏舍,保持圈舍干燥卫生,要注意干奶期的饲养管理,控制精料的喂量,高产牛日粮中精粗比例最大限度不能超过6∶4。
5.2 加强奶牛产后饲养管理
奶牛产后要提供优质的精词料和粗饲料,及时调整日粮组合,减少富含脂肪类的饲料及发酵过度的青贮饲料,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精粗饲料比例以3∶7为宜。
5.3 减少应激因素发生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舍饲奶牛每日必须有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减少产后子宫弛缓、胎衣不下的发生,增进食欲。
5.4 减少疾病的发生
减少瘤胃积食、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移位、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可有效减少奶牛酮病的发生。
5.5 添加词料添加剂
在日粮中添加B族维生素可以有效降低血浆非酯化脂及酸和酮体浓度;添加丙二醇,可有效提高血清胰岛素的浓度,抑制脂肪分解,降低酮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