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对立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方法拯救生态问题,严重的污染会达到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极限,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随时出现,并会造成束手无策的困境,这将会成为我国创建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难以突破的瓶颈,会影响全球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1-0224-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29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 Yuanke
(Xinhai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re has been a proble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opposition in our country. If we do not tak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sav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serious pollution will reach the unacceptable limi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will occur anytime and anywhere, and will result in helpless predicament, which will become our country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The most difficult bottleneck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affect the global environment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image.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城市人口爆炸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口增长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数据看出,过去15年时间里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员结构的变动实现的。直至2005年末,城市化进程的比重是42.99%。按照這个标准,2025年这一发展速率将达到70%,主要包括城市建设中规模较大的经济形式、富饶的物质基础和较小的就业压力,都会大大吸引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流入,致使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明显增多。
1.2 交通拥挤
道路可以说是城市的血管,负责城市物质的循环。车辆的不断增加,尾气排放以及汽车的普适性,不断形成了井喷式的交通网,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年来,城市的汽车数量越来越多,造成了交通拥堵的现象,道路建设的迟缓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城市交通网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大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会加剧城市的道路拥堵情况。这些现象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文明发展。
1.3 工业化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 工厂任意排放“三废”,导致现有的江河受到极大的污染,雾霾现象严重。城市垃圾也导致了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从而导致了土地的污染。解决城市生态问题迫在眉睫,长久以往将导致环境污染的恶循环。
工业开发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包括重金属粉尘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铅化合物、苯并(a)芘、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其他致癌有害物质等。城市居民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环境污染无疑成了死亡的最大杀手。
国内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垃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工业粉尘等,尤其是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没有经过处理随处可见。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工业垃圾数量约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4,有部分工业垃圾重新利用率极低,一些生活垃圾也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露天存放占用城市用地,对生态问题也造成十分可怕的影响,城市垃圾大多堆放在露天,或者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处理,如自然填埋,对资源、空气和土壤造成极大的危害。到现在为止,每年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达到数亿吨。
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势必会影响城市土壤土质的污染问题。
2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构建未来的发展蓝图上,大家几乎都在“以物为本”的时期。我们赶超的是以“物”的方式来换取“物”的目的,这就要提高物质资本投资,来收获物质产量的快速增长。发展观的局限性使得中国把发展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把GDP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城市发展与文明。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存在着“无发展的增长”和“发展前的增长”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它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以至于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难题层出不穷[1]。
3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3.1 改变发展观
处理城市生态环境难题,就必须改变快速发展是唯一经济发展的方式。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要重点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做到经济与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平稳性。此外,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并没有降低环境污染成本和环境保护投资,但产生环境污染经济活动的收入也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变相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数量。
要解决好这一个难题,必须创建把“绿色GDP”当成核心的国民经济系统,把发展经济中所消耗的生态成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都计算出来进而加强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在环境保护中投入资金维护,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规划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显然,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动力问题,无法通过人们在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参与来解决。
3.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既要保证经济发展速度,又要减轻经济发展中带来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需求,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迫在眉睫的事情。应该把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当成首要的条件,创建成本低、消耗少、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高技术化和适度重型化。并且,大力度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增加与创新,尽可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的情况下增加少的污染问题[2],要不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保障城市绿化覆盖率。
3.3 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监控管理城市生态
在整合城市资源的时候,不能超过地域承受极限,要与外界交流经验与做法,凭借地区的、国家的、全球的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律,加强现代文明城市建设,例如现代空间技术与对地观测程序等对于城市生态发展周期进行勘测,对出现生态问题给予警示,方便及时应对采取补救措施[3]。
3.4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
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公众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环境伦理、资源价值观和城市意识。必须拥有保护生态意识的公民才可以被称为拥有现代人格和心态的合格公民,生态城市的建设正是需要合格的公民参加起来,一起致力于公共环境的保护。总而言之,智能化的城市应该是一座遍布关爱和温暖,有文明精神与有人情味,便捷与高效的生态文明大城,不再仅仅只是由高楼大厦、拥堵的汽车、狭小的空间整合在一起的冰冷的城市[4]。即使现在的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但是我们要相信把生态学理论当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高科技建设步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生态环境优良,创建文明的小康社会步伐将更進一步。
4 结论
第一,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城市系统布局对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的建设、维护和开发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土地、能源等环境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取决于城市社会与经济布局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要加快实现可持续性城市格局的整体布局与生态文明的承载力相整合,促进城市系统局部和范围体质在发展阶段中持续趋于合理和优化,推动城市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稳步提升。
其次,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一是推动经济产业布局,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核心技术密集型产业与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化升级,产业结构转为向第三产业方向发展为核心;二是实现3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合理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城市的产业特征、功能与本质的关系,大力发展城市核心吸引力和推广力,推动城市发展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实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可持续性目标。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社会、物质等实体经济的支柱与承载体,城市系统格局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与城市基础建设的深度离不开的,城市基础建设的创建包括水源、能源动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生态环境、防洪和房地产开发等7个程序,这就需要各个系统的融合性,互相配合,互相联合。它们是城市人力流、速递流、智慧流和讯息流的传递程序,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4]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收稿日期:2017-11-30
作者简介:胡媛柯(2000-),女,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学生,研究方向为环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