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语境,强化初中语文教学
江礼娟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必备工具,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学好语文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语境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理解语义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初中语文课程时,教师要善于构建语境,剖析语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语境理解知识,同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语境的构建与剖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一、借语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构建丰富生动的语境,引导学生剖析语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生动的语境中高效学习。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创设语境,确保语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符,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以《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再合理搭配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烘托课堂气氛,创设语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剖析语境,理解语文知识。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了解贝多芬的坎坷人生经历。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阅读课文,剖析文本语境,如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句话的语境如不结合贝多芬的人生经历是很难准确把握的,学生了解了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后才能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兴趣,锻炼其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在语境中学生也能深切体会到贝多芬的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
二、借语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學习环节。在教学初中语文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引入具体的语境中开展知识探究,深入品味文本语句,把握本文内涵,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创设贴近现实的逼真语言情境,带着学生仔细品味语境,深掘文本内涵,捕捉作者情感。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有关童年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勾起他们的童年回忆,引导其结合视频走入语境中深入了解鲁迅的童年往事,并结合语境向学生提问:“假如有一天你拥有了一台时光机,当你穿越回自己的童年后,你最想对童年的自己说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必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学生的童年经历各有不同,但又往往存在相似的部分,这些相似的童年经历让人难以忘怀,是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学生会结合生活体验在联想中去捕捉与作者相似的童年经历,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借语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语境便是这场对话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学生得以深层次地开展文本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得以直面文本,将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融入语境,起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意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合理构建语境,为学生创设和文本进行对话的舞台,引导他们将情感代入文本中,身临其境地当一把主角,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激发创意思维。
例如,在教学《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课文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编自导自演,通过表演直观地呈现课文的主题思想,同时学生在进行角色表演的过程中也能深刻体验文中的童年趣事,这时教师可以再适当补充一些教学素材,要求学生结合素材进行角色表演,演出人物童年时的活泼、机灵、调皮。如作者的曾祖母很严肃,平时总是端坐在门口硬邦邦的太师椅上,让人感觉难以接近。作者却偏要去逗她,故意在她面前假装摔倒,引得曾祖母惊叫:“啊呀,阿宝,衣服弄脏了呀。”不一会儿又在她的面前假装摔倒。只要学生能将文中的小小顽童的调皮捣蛋演绎到位,就能引发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表演的过程中创意思维被充分激活,对文本中各个人物性格特点更加了解,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文本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综上所述,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境的创设与剖析,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语境,引导学生剖析语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京华城校区(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