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牛洁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由能源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提出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完善措施,以期能够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

    关键词: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自然资源

    1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1人力资源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资源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某种利益所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人力资源就是指投入到经济管理过程中具备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这是人力资源的本质。换句话讲,人力之所以成为资源,成为生产要素之一,是因为能以自身的智力和体力,贡献和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它受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一般而言,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具备劳动能力人口的数量,人力资源质量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具备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相对于其他资源,无论是自然界当中的自然资源,还是市场当中的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都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1.2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或称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旨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銜接与融合、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的布局及结构、农村与城市的区域设置与整合,都达到科学合理优化,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其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两个改善,建立一个模式。两个改善:一是改善发展质量,达到低投入高产出,基本途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二是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和谐优美,主要措施包括提倡适度消费、低碳生活,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等。一个模式,即“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2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1经济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支撑与推动

    2.1.1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是良性循环发展模式的建立,都需要人力资源提供足够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尤其是当前的经济发展,已呈现出有别于以往三十年粗放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在表现出可持续发展良好势头的同时,面临着产业、需求、城乡区域、收入分配诸结构的优化,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的挑战,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来承接、应对。否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人力资源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越过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等其他要素,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1.2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表现的是经济管理者的功能,而这种管理者功能还表现在对其他三种资源,即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的支配和调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这三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发挥作用大小、开发利用程度,彰显出人力资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人力资源还是市场的消费者和各种产品(包括劳务、服务产品)的制造者,无时无刻不在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和促进国内生产,这也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1.3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才能使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一半以上的资本并不是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人力的形式出现。换言之,如果人力资源充沛,就会转换出更多的人力资本,那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反之,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

    2.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再生

    2.2.1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学理论、理念和管理思想、制度的日渐成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工具设备的更新换代,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习、实习成为人力资源提升自身素质的必然选择,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2.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各类经济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层次的提升,促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职能,最终落脚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的不断改进与提升,真正与市场对接。

    3在经济可持续的语境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3.1改善政策环境,调整人力资源占有不平衡

    随着市场的全面开放,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性越来越强,发达地区、垄断或优势行业凭借较高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优秀、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导致区域间、行业间人力资源“贫富差距”的增大,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体系与管理机制,改变以上局面。

    一是发挥服务职能,积极引导人力资源向人才紧缺的地区或行业流动。具体措施包括强化就业信息公开,调整就业政策,合理引导人力资源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分流。强化制度建设,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体系建设。突出人力资源客观评价体系的构筑与改进,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价格的公平公正以及市场竞争机制的标准化,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规范人力资源资质认定制度。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保障体系,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按照一般经济规律,产业结构变动,一定会引起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结构的改变,带动产业间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基于此,必须着眼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人力资源在经济结构中的合理配置。当前,应加强对第三产业、互联网产业、双创产业指导与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统一相关产业、服务标准的制定,规范经营行为。强化对农牧基础设施建设、老少边穷地区相关产业的扶持,在资金、立项与贷款等方面给予合理安排。通过以上措施,推进以上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保障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促进其再生性,使各行各业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激发人力资源内在活力,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016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国发[2016]56号),明确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六大支撑行动,为新常态下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要遵循以上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贯彻落实技能人才、新兴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七大相关激励政策,迅速开展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六大支撑行动,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

    4结语

    我国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常态,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意。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者之间关联密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人力资源的充沛、活跃推动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