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险游戏到“危险”游戏
李文静
户外游戏时,有孩子想到斜坡上玩滑板车。对此,孩子们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不能玩,有危险;有的说这样玩才刺激;有的则觉得只要玩的时候注意保护好自己就行。确实,这样的游戏存在安全隐患,是制止游戏,让孩子远离危险,还是借助这种“危险”了解孩子已有的安全保护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怎样的选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孩子的学习和游戏又将走向何处?带着这样的思考,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了一段从危险游戏到“危险”游戏的奇妙之旅。
案例描述
讨论:斜坡上可以玩滑板车吗
午点后,几个孩子正在讨论接下来的户外游戏计划,他们打算到广场玩滑板车。孩子们对在平地上玩滑板车已经非常有经验,嘟嘟提议:“我们把滑板车拿到斜坡上玩吧,从上面冲下来一定很刺激。”一旁的乔乔兴奋地拍起手来:“好,我要去挑战。”“那样滑好吓人!”“吓人才好玩!”“不能玩危险游戏。”……孩子们发表着不同意见,并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教师。教师将问题抛回给孩子们:“你们觉得斜坡上能玩滑板车吗?说说理由。”孩子们自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不能玩:如果没扶稳滑板车的把手,头、脸、手擦到地上会出血;如果滑板车从坡上冲下去翻车了,人会被压在下面;如果斜坡下面有石头,人滑下去会被碰伤。另一种意见认为能玩:这样才好玩,我要挑战自己;玩的时候小心点,比如手要抓紧扶手,要坐着滑不能站着滑;可以先试试,看看能不能避免危险,比如叫别人不要在后面用力推我,滑下去后赶紧走开,以免被后面滑下来的小朋友撞到。
看来,孩子们都认为在斜坡上玩滑板车有危险,这反映出他们有一定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经验,而且对游戏可能存在的危险有预见。有的孩子选择不玩来躲避危险,有的孩子则倾向于在游戏中去控制、预防危险,设法保护自己。后者的想法让教师眼前一亮,如果这种“危险”可控,如果孩子有办法保护自己,那么这种“危险”将创生出新的游戏,孩子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将在“危险”游戏中不断生长。于是,教师提议:“要不咱们先到广场斜坡那儿看看,找找在那里玩滑板车可能存在的危险,再一起想办法排除危险。你们觉得好吗?”孩子们非常赞同这一提议。
评估与探索:挑战“危险”游戏
(一)“危险”游戏初体验——挑战“广场斜坡”
来到广场斜坡处,孩子们仔细观察地形后发现了两处危险。一是斜坡有点陡,站着滑下去会摔倒;二是斜坡两边有台阶凸起,撞上去会受伤。孩子们评估了安全风险后,认为第一种危险比较容易防控,只需调整身体动作,变站为坐就行了。而面对第二种危险,孩子们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他们先尝试用体操垫盖住台阶凸起部分,但这种垫子一碰就会移动,他们需要软垫。在教师建议下,绎绎从保洁阿姨处借来两张雨天用的垫脚毛毯,将其纵向平铺在上面,发现毛毯不够长,又加了两张。铺好后,绎绎用手隔着毛毯摸了摸凸起部分,感觉有点硬,便将毛毯对折重新铺上。乔乔用头试碰了一下,感觉还有点痛。于是,他俩又将毛毯对折了一次。乔乔再次用头去试碰四层毛毯,发现不疼了,这才满意。
做好安全防护后,嘟嘟开始试滑。他坐在滑板车上,双手抓紧扶手,伸出双脚接触斜坡,小心翼翼地边滑边用脚擦地,控制着速度慢慢滑。看到同伴安全着陆,一旁观望的孩子也加入了游戏。他们在一次次游戏中适应了这样的坡度和下滑速度,开始尝试滑行时将双脚慢慢抬起。这时,没有了脚与坡面的摩擦力,滑板车下滑速度更快了。再后来,孩子们又尝试变换体位下滑(见图1~4)。
在游戏回顾时间,教师引导孩子讨论:“在斜坡上玩滑板车时,需要解决的主要安全问题是什么?”大家一起梳理本次游戏的经验,发现了两个核心问题:如何防止摔伤、撞伤;怎样控制下滑速度。
(二)“危险”升级——挑战“旋转楼梯斜坡”
几天后,孩子们向新的斜坡发起了挑战。他们来到旋转楼梯处,发现这里的斜坡更陡,还有拐弯。带着之前挑战广场斜坡的安全学习经验,孩子们准备首先解决防撞问题,他们寻找危险点,评估安全风险,设计防撞装置。比如,他们对楼梯边的下水管进行了防撞设计,先用毛毯包住管子,发现毛毯太软,立不起来,又找来泡沫软垫包裹,但每次一松手,卷好的垫子就展开了。他们多次仔细观察泡沫软垫,才发现垫子两端是能扣合的。于是两人合作,一人卷垫子并固定,一人扣合墊子两端连接处,终于包裹成功。另外,孩子们还准备了手套以防粗糙的石子坡面擦伤手。
防撞问题解决后,孩子们戴上手套准备下滑。他们仍采用坐姿,以降低重心,防止摔倒。旁观的洋洋看到五个孩子试图并排着一起滑时,大声制止道:“停,挤在一起会撞伤!必须一个一个滑!”大家觉得他说得在理,便排好队轮流滑。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控速问题,与直坡相比,在旋转坡上滑行还需要控制方向。孩子们开始以更为复杂的身体动作来解决这些问题。起初,孩子们都靠着墙滑,用身体和一只脚擦靠墙面来减速和控制方向,用另一只脚来摩擦坡面减速。在比较熟练后,孩子们便转而挑战在斜坡中间滑。没有了墙的依靠,孩子们只能通过双脚摩擦坡面,并配合身体动作,控制滑速及方向。最后,孩子们甚至试着抬起双脚直接从斜坡中间快速下滑,仅在拐弯处侧身、用脚擦地控制方向(见图5)。有两个女孩一直跟着玩滑板车的同伴来回跑,还不时用语言指导同伴“要拐弯儿了,快用脚刹车……”,自己却不敢滑。
(三)发现“最危险”——挑战最陡“滑梯斜坡”
哪里还有斜坡呢?孩子们决定挑战幼儿园里最陡的滑梯斜坡。这处木质斜坡与地面之间有一个约45度的夹角,“危险”再次升级。勘察地形后,几个孩子很快解决了防撞问题。他们使用毛毯防撞的方法很有创意,用压重物的方法固定滑梯扶手处的毛毯。另外几个孩子则将安全防护重点放在了木质斜坡底与地面连接处4.5厘米的断层,孩子们预测滑板车经过这里时会因车轮突然下陷而翻倒。由于坡太陡,下滑速度很快,人可能会被甩出去。可见,孩子们已意识到坡度与下滑速度的关系。为了避免摔伤、撞伤,孩子们找来体操垫铺上,试图将之与斜坡底端连接。接上后发现体操垫高了,又换用泡沫垫,平铺一层泡沫垫后发现太矮,再铺第二层,发现还差一点,在铺好第三层后,地面才终于和斜坡底端无缝对接了。
这时,馨馨仍担心地说:“坡太陡,我还是怕摔倒。”乔乔想了想说:“有了,可以用轮滑护具。”孩子们对轮滑护具有丰富的使用经验,都认为乔乔的主意好,于是取来头盔、护膝、护腕和手套,全副武装后登上了滑梯,却迟迟不敢往下滑。原来孩子们担心刹不住车,这是他们认为目前还无法防控的安全风险。于是,教师建议道:“我们做个试验,人不滑,先把车推下去试试。”第一次实验,滑板车快速下滑,冲出泡沫垫好远,翻倒在地上。孩子们见状又搬来两张体操垫连接在泡沫垫后面,以防滑板车冲出垫子而使人撞伤。第二次实验,滑板车在体操垫上停了下来。实验行为的调整反映出孩子们已意识到滑速与撞击的关系。真人试滑开始,蕊蕊第一个坐上滑板车,双脚擦着坡面冲下去,最后整个人直接扑倒在体操垫上,垫子也因此向前移动了一大截(见图6)。孩子们见状又找来一块四叠的体操垫,将之前连接好的垫子抵住以防止其移动(见图7)。再次试滑时,连接好的垫子基本不会移动了。
孩子们在确定能保护好自己后,再次展开了他们的“危险”游戏之旅(见图8),一次次挑战成功的愉悦和自信洋溢在孩子们脸上。只有一个女孩一直旁观,最后选择了去广场斜坡玩滑板车。
反 思
(一)教师怎样看待游戏中的“危险”
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但在幼儿园,教师出于对安全的担心和可能面对的压力,不允许幼儿玩一些“危险”(有挑战性、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但可控的)游戏。
一项研究指出,幼儿园教师所面临的安全压力与幼儿是否幸福有着很大的关系。上述案例让我们意识到,面对游戏中的“危险”,“不玩”“离开”并不是唯一或最好的选择。一味地消极保护,让儿童错失自然存在于游戏中的安全学习机会,损害的是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看待游戏中的“危险”决定着儿童安全学习的质量及其后续游戏的走向。
(二)儿童面对“危险”并非一无所知
“危险”游戏之所以让教师担心、害怕,是因为教师心中有个假设:游戏中儿童感知不到“危险”,他们不会也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在上述案例中,从儿童勘察三个游戏现场、寻找危险点、设计防撞装置、探索安全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面对“危险”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对游戏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是有预见的,他们能运用自己已有的安全经验去识别、评估风险,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自我保护措施。另外,儿童的言行也反映出他们对自己能否驾驭“危险”是有判断的,对其自我保护能力是有预估的。所以,即便他们掌握了在斜坡上安全玩滑板车的技巧,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身体和心理准备,也是不会以身犯险的。因此,在游戏指导中,教师应尽可能悬置自己的一些想法,让儿童有机会展现已有经验,以免低估儿童,错失安全教育契机。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面对“危险”,教师如果不了解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就难以找到安全教育的起点。教师应让儿童有机会在游戏中展现、运用、迁移自己的安全学习经验。
(三)儿童的安全学习与“危险”游戏共生共长
1.儿童的安全学习在“危险”游戏中不断生长。从广场斜坡(較缓的直坡)到旋转楼梯斜坡(较陡的旋转坡)再到滑梯斜坡(更陡的约45度直坡),三个斜坡现场的“危险”程度不断升级。在解决主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儿童发现危险点并设计防撞装置的速度逐渐加快,其设计也变得更加多样;儿童对安全风险的评估更准确、细致了;在安全行为探索中,儿童身体各部位的配合更复杂、灵活,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更强了。而伴随儿童安全学习不断生长的还有语言(如表达自己对“危险”游戏的看法并举例说明等)、数学(如目测台阶凸起部分的长短,认知图形,对折毛毯,等等)、物理(如选择防撞装置的材质,探索坡度与物体下滑速度、防撞的关系等)、社会交往(如借毛毯、轮流滑等)、分工合作(如两人一起包裹下水管等)等经验的获得以及自信心的提升。
2.教师的支持、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促使新游戏的不断建构。活动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危险”教育的价值,为儿童提供了充足的安全探索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儿童的游戏。而儿童在游戏中不断拓展的安全学习经验,不断增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又支持着他们一次次挑战新的、滑行难度更大的斜坡,不断建构新的“危险”游戏。
从危险游戏到“危险”游戏,在这样一个不断生长的游戏链上,我们正努力实现着儿童安全学习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实现着“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