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彭耀武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在作文教学探索中,就是从“生活”二字着手,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品味生活。采取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放手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学习口述作文,后学习笔头作文。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5-0159-01

    一、走进生活

    众所周知,一切创作源于生活。小学作文也应如此。走进生活是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观察中,学生能有“四获”,稚嫩的眼睛可获取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灵敏的鼻子可获取事物的各种味道;聪慧的耳朵可获取各种声音。天真的童心可获取观察事物时的感受。这一走进生活的过程,胜过教师用自己的见闻,替代学生见闻的讲解。

    以我教学《雪松》作文为例。开始,我帮助学生列好题纲,并逐一讲解。接着,让学生看相关视频。然后,找来同题范文读给学生听。最后,指导学生动笔。结果,当我批改学生作文时,学生大多不是写的老师讲解中的只言片语,就是观看视频中的颠三倒四的词句,甚至照搬范文佳作。这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自我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每一篇范文都是作者亲身所见、所闻、所感。而我之讲解,人之范文,现成视频,都与学生“亲历”毫无关联。于是,我萌生了“开放”教学作文的想法,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学校后花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学校后花园中那棵巨伞形的苍翠雪松树。

    这节室外课,我只讲了“三有”。在学生观察前有提示,让学生注意观察顺序;在学生观察中有巡导,对观察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观察后有点拨,要求看准形状,看清颜色。然后,学生们围着雪松树席地而坐,进行口述作文交流。我只要求学生把自己观察最细的方面,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组成句子说出来。正像有的学生所说的“远远看去,雪松就像是撑在后花园中的一把巨大的绿伞。”“它的叶子就像是无数根针密密地挂在弯弯曲曲的枝条上。”至此,一节室外作文前的观察课算圆满完成了。

    二、感受生活

    观察生活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如何使学生观而有感呢?还是以教学习作《雪树》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回忆看到了什么,如雪松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状态及颜色。然后,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如用皮尺量一下,才知树干底部粗、上部渐细;用手摸一下,方知树枝是弯曲而下垂的,树叶是细圆条的“针”。再让学生想一想,对眼前之树有何联想。在我的启发之下,有的学生说树干像一把向天宝剑;又有学生谈树皮像一枚枚紫红色的钻石;还有的学生议树枝像千万条长虹般的弧。这样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只有走进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道理。

    三、品味生活

    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感受的结果,一是要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二是要运用文字,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别人。又可称之为美美与共,同人分享。

    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他们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最后的作文是否成为“佳作”,是检验本次习作教学成败的依据。为此,我在学生口述作文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进行笔头习作。我常采用的是“自写、互赏、面改”六字法。

    在这里,我还是以指导学生写《雪松》为例。“自写”就是学生各自动笔打草稿。动笔前我只给三点建议,即写实景、用修辞、抒己情。在动笔的过程中,巡视纠错。对描写不准、修饰不当之处及时指出,并帮其修改。例如,有个学生在描写雪松的整体外观时写道:“在近处看,雪松就像三层高的绿楼房。”我读到此句,便问这个学生:“你家的楼房是这个样子的吗?你在别处见过雪松状的楼房么?”学生回答说:“不像我家的楼,我在别处也没见过这样子的楼房。”我说:“是啊,那它到底像什么呢?”在这个学生思考时,同桌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像一座塔。”我马上接过话茬:“是的,我也觉得像。”这个学生一边点头,一边修改为“在近处看,雪松就像一座三层楼高的绿色之塔,甚是壮美!” 此时,我便有了同桌互赏、互改的想法。正是这个灵机一动的尝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同时,更加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提振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当然,“六字法”中最关键的是“面改”。做法是这样的,学生逐一读自己的习作,以我为主,其他学生为辅,集体面改。当我听到有大的“毛病”时,由我指出病因,所有学生各抒已见,提出“治病”参考方法,由我核准“处方”,并讲清楚“病因”和开出此“处方”的理由。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师改有因,生却不知其原为病,还达到了一人之作,讓众生一起得教,共同受益的教学目标。

    仍以习作《雪松》为例。在有个学生读到“雪松,你是校园的骄傲,你是学生的榜样,你是青春的象征。”语句时,我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说:“此句有病,你再慢慢读两遍,看谁能指其‘病之所在,然后大家共同开出‘良方。”我话音一落,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集大家之智慧,修改为“雪松啊,你是校园的风景,你是学生的乐园,你是进取的象征。”

    从这次较为成功的习作教学中,我对“百闻不如一见,千说不如一练。”有了更深更新的理解。凡好文佳作,无不是从生活土壤里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