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80后”作家群体的流变
丁晓
内容摘要: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群体作为世纪交替里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从一出现就展现出其独特性。本文通过概述80后作家群体创作的发展历程,探讨他们在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运作下,从兴起到转型的变化原因以及80后作家们的应对状况。
关键词:80后 青春文学 文化消费
20世纪90年代,以韩寒、郭敬明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群体横空出世,以迅猛之势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阵飓风。这一批写作主体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通过描写当代青少年青春期的生活以及内心情感而深受青年读者的欢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加上网络文化话语空间以及大众传媒的推动,这批“80后”作家作品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以及不容小觑的社会影响力。
一.辉煌:80后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1999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萌芽》杂志联合北京众多高校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将一批80后青年文学家推上文坛。第一届大赛的获奖者韩寒凭借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的充分肯定,这使得他引来了同龄人的崇拜及传媒的热捧,而韩寒也成为了“80后”作家的开路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参赛选手,参赛者的人数也发展到7万之多。显然,“新概念作文大赛”已成为青春文学创作的发源地,而每一届优胜者,如郭敬明、张悦然、顾湘、颜歌、蒋峰、苏德等人,也都受到各大媒体的争相追捧。
在“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举办下,“80后”作家的开始迅速走红。例如,第一届新概念作文的冠军被韩寒拿下之后,他便一鼓作气写成了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该书首印便超过了10万册,且销售速度仅仅3天就告罄了,随后累计发行已近200万册。2004年,韩寒又出版了同样成为畅销书的长篇武侠小说《长安乱》。学者陈颖洪的论文中提到,《三重门》按照发行110万册来计算,使得韩寒赚取了约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而另一名由新概念作文走红的“80后”作家郭敬明的小说《幻城》,更是在2003年凭借110万的销售量位居年度畅销书榜冠军,次年便以160万的身家登上了《福布斯》的名人榜,更在2006年成立了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拥有了商人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名利双收。另外,登上美國《时代周刊》封面的春树、以及被《萌芽》评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的张悦然,收入也都已超过人民币百万元,这些是以前的作家甚至文学大家都无法相比的。
探究新感觉派作家群体走红的原因,除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推动以及媒体的炒作之外,与互联网的兴起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与传统纸质书的作家相比,“80后”作家拥有互联网这一自由的书写空间,他们的作品越过出版社编辑的审核,直接在网络上发表,当他们不断参与互联网上的写作大赛,在各种论坛上抛下自己的文字时,其非主流的风格以及张狂的个性吸引了大量有着相同感受的年轻读者前来阅读,80后作家们在各大社交平台借助迅速吸引一批粉丝,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而这种号召力被一些精明的出版商看中,于是将网络上的文字印刷成册,大量发行,由此催生着一个又一个80后作家。
二.考验:80后作家的生存困境
尽管80后作家在世纪交替的年代呈现出了自身特有的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剂活力,但是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就80后的内容创作而言,无一例外都在描写校园、伤感、细腻的情绪、友情、爱情,语言优美,词藻华丽,人物性格特点比较简单,缺乏艺术表现力。总体来说,80后作家作品中并没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仅仅是对个体情感的消极叙述,以及疼痛式的个人表演。另外,80后作家群体的生存主要是依靠大众消费,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文学作品由最初的创作发展为精心包装、策划,从单纯的文字作品到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由此可见,80后依靠市场运作的倾向愈加明显,他们的创作也必然面临市场经济规则的考验。
据《法制晚报》提供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2004年巅峰时期,80后作家群体近1000人。其中,处在一线和二线的有近100人,今年已经萎缩为不足10人。”另外,据调查,在2006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该类青春类图书的竞争力已经大不如前,除了郭敬明主编的《岛》、笛安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外,基本没有“80后”作家的作品出版。青春文学类作品已不能创造利润神话,反而被众多出版商视为巨资亏损产品,出版社不再投资于此类文学作品,而是把精力投入世界名著、影视图书、名家传记等其他种类中。这些现象都表明80后作家文学作品所面临的是一个毁灭性的冲击,而他们也积极寻找方式来应对。
三.应对:80后作家的转型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发现,80后作家群体的创作已经进入低谷期,由于互联网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文学写作模式,导致作家们逐渐放弃传统的创作模式,选择将作品转型为IP。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所带来的“娱乐至死”模式让许多80后作家纷纷考虑转型,以求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韩寒作为第一批出名的青年作家,其身份早已远不止作家,还有赛车手、公共知识分子等。2014年,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宣告其正式进军电影圈,他也由此完成了其从作家到导演的转型。如果说韩寒的转型是顺应时代的无奈之举,那么另一名“80”后代表作家郭敬明则是主动将文学商品化,将自己成功从一名少年作家过度为商人。郭敬明从成名以来,就被贴上了商业化的标签,最世纪文化董事长,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众多商业头衔削弱了其作家的身份。和韩寒一样,郭敬明在2013年也跻身影视圈,将其成名作《小时代》系列搬上银幕,一跃成为年轻的新锐导演,并屡次登上“中国青年作家富豪榜”的榜首。这群“80后”作家群体转型的原因,除了归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之外,更多的是作家自身对名利的追逐。由于80后作家普遍年轻,且外形姣好,经过包装后能轻易打造出明星化、偶像化的形象,这样的文化明星,拥有广大消费群体和曝光率,相较于文学作品的成功,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就更为显赫。80后群体的转型,更像一种为了迎合消费市场而进行的自我重造。
四.总结
虽然80后作家的生存面临窘境,作家群体也因为生活阅历不足而导致作品单一化,但是他们这种依靠互联网及市场经济的创作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书面写作形式,打破作家原有的神秘感,拉近了读者与作家之间的距离。而且,80后作家们依旧在不断地对文学进行一步步的探索,力求创造出具有每个作家独特个性的作品。中外文学史上,在20几岁成名甚至写出杰出作品的作家并不在少数,如曹禺、王蒙、刘绍棠、苏童、格非等都在20多岁就已蜚声文坛。我们不能因为80后作家群体的年轻化就一昧地否定,也不能因为他们显耀的光环就降低文学作品的标准,在物欲横流、诱惑丛生的当下,80后作家群体需要加强自身的才力,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坚守文学底线,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们应该给予80后作家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期待他们创作出超越前代作家、代表新的时代文学水准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胡荻.“文学化”向“商业化”的过渡——论“80后”作家的转型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6(36).
[2]陈颖洪.青春文学、玄幻文学与盗墓文学——“80后写作”举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5).
[3]凤群.迷茫的青春物语——“80后”作家论[J].文艺评论,2008.
[4]江冰.“80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J].文艺争鸣,2011.
[5]徐妍.在依附中独立:2006年青春文学的生存图景[J].《南方文坛》,2007(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