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验之水,浇灌习作之田
顾小双
[摘 要]当下,很多学生面对作文总是无从下手,直至最后对作文完全丧失了信心,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习作时有着太多的担心和牵绊,常常会在纠结和畏惧中丧失了自己。说到底,就是缺乏真实的自我体验,很多学生内心根本没有真正想要表达的话,只能被动地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胡编乱造。教师可从关注内心,在落实体验中激发表达兴趣;视角切换,在落实体验中丰富表达内容;释放情感,在落实体验中形成表达冲动;利用疑惑,在落实体验中焕发表达内因等角度努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在感知,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关注内心;释放情感;视角切换;利用疑惑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87-02
当下,很多学生面对作文总是无从下手,直至最后对作文完全丧失了信心,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习作时有着太多的担心和牵绊,常常会在纠结和畏惧中丧失了自己。说到底,就是缺乏真实的自我体验,很多学生内心根本没有真正想要表达的话,只能被动地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胡编乱造。因此,习作教学就应该努力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在感知,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关注内心,在落实体验中激发表达兴趣
在习作教学中落实体验理念,就需要遵循学生内心认知的规律,将活动贴近学生内在的心灵,教师可以尝试将所要描写的内容进行合理包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和自主感知的意识。
比如统编版教材四上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求学生用文字来介绍自己觉得适合的好地方。教师就可以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心灵贴近自己所要介绍的对象。比如在教学之初,先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向情境之中:游乐场让我们兴奋不已、水乡小镇让我们赏心悦目、书店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哪怕是居住的小区也会成为我们活动的乐园。其次,可以组织实践活动,用回忆和扮演的方式将自己曾经在这些地方玩过的游戏、做过的活动展现出来,让介绍者能够以真实体验的方式融入这些地方之中,同时也让观看的学生形成直观性的鲜活体验。最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组织“最受欢迎的好地方”的推荐会,尝试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自己所要介绍的地方。
整个课堂都是以活动作为载体,丝毫没有教师进行刻意指导和点拨的痕迹,学生在活动中回归感知、体验领悟,无形之中形成了推荐的理由,写出来的文字也充满了灵性,避免了语言表达的机械与生硬,学生的表达兴趣也就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视角切换,在落实体验中丰富表达内容
古人常说的“小题大做”意思是运用小切入点的题目来创作大文章,而小学阶段的体验式习作就是要让学生在论证大问题时,能结合生活实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自己内心的体验。
比如“秋游”这样的主题,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大的题目。教师就需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入手,对这个大命题进行微观层面的实践指导。比如在秋游活动之前,可以引导孩子将整个秋游活动划分为秋游前、秋游时、秋游后三个板块,将一个完整的活动划分成为三个板块,让学生关注的范围逐步细化,能够从不同的细节层面来关注自己的心灵体验;其次,在参与秋游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体验,更好地丰富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情感。这样一来,秋游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的思维关注点停留在活动的表层上,而是通过活动过程和板块的划分以及对重点活动的关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呈现出精细、丰富的质态,通过体验的方式将原本较大的秋游实践活动转化成为相对微观的层面,让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管理。
三、释放情感,在落实体验中形成表达冲动
写作离不开真情实感,情感不仅是习作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更是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小学阶段习作中体验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激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落实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在体验中将习作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形成内在表达的冲动。
比如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不断显现。教师就顺应学生的成长特点,设置了以“烦恼”为主题的习作,但由于很多学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烦恼,课堂教学容易陷入尴尬之中。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烦恼漂流瓶”的活动,组织学生在上课前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条上,投进“烦恼漂流瓶”中,此时孩子也就没有所谓的顾忌,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了出来。在课堂中,教師组织学生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从漂流瓶中取出相关的烦恼,由于并不是涉及具体对象,孩子们的交流非常投入。有的学生纷纷对纸条上的烦恼表达了赞同,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真实经历作为佐证,孩子们内心的共鸣被充分激发了出来,在真实体验下形成了表达的冲动。
在这一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就敢于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在表达中将自己的真实生活融入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激情,最终形成“情动而辞发”的教学境界,引导学生写出了真实而情感丰富的体悟。
四、利用疑惑,在落实体验中焕发表达内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兴趣来源主要是对所研究事物的好奇心和心生疑惑的地方。这些远远要比教师直接告知和机械灌输更为重要,所形成的遗忘率也相对较低。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积累出发,利用学生现有原始积累激发学生的认知困惑,并借此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体验。
比如学校开展的科技节中,很多学生观看了科学小宣传员“有魔力的纸”的科学魔术表演,表现出了浓郁的兴趣,他们对于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表示出了异常的兴奋和不解。而这种不解也成了孩子们内心体验和发展的动力。教师就可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利用学生观看表演之后的情绪,搭建表达渠道:看了表演,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借助这样的契机,学生们纷纷表达了内心的惊奇和困惑,引发了班级全体学生的共鸣,此时习作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其次,相机开展相应的表演,并争取能够解开其中的秘密,很多学生表现出来空前的兴趣,并快速地投入实验的情境之中。此时,孩子们有的充满期待,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扼腕叹息……这些都成了孩子们习作中的重要资源。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实验的过程进行口头描述,并在描述中融入自己的感受,相机揭示魔术的秘密。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作文,学生在真实化的体验过程中进行感知,让习作有了更为真实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观看和实验的转换过程中,将知识与情感进行了交融,既有了知识层面的汲取和收获,又有了内在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高效地促进了表达能力地提升。
写作是学生真实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过程,这不是刻意地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心灵意识下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给予的不仅仅是表达方法,更多的是要强化学生自我表达的实践渠道,让学生的习作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落实体验式的理念,将原本机械的写作变成学生过幸福人生的一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因为体验而享受到习作带来的愉悦感受。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