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优化

    石新春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有效渗透,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自觉提升素养能力,从而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更新教学理念,打造师生互动课堂

    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扭转传统课堂那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不能够仅仅成为题海战术的战场,也不能够成为一言堂,而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促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

    课文《台阶》讲述了父亲的形象,如果没有深入的体验,会很难触动学生的情感,也就不能够深入理解文中的父亲,对此,教师可采取氛围点染的方式,师生一起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相互沟通和交流,表达观点与意见,在促使学生表达看法的同时,师生之间通过交流达成了情感共鸣,也使学生理解《台阶》中父亲的沉重以及感恩父爱的主题,那么学习就会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火花的碰撞。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思维可以任意的驰骋,那么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会生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会得以提升。

    二、强调学生主体,激活学生课堂情绪

    语文课堂是需要激情的,需要学生陶醉于诗文鉴赏之中,需要教师激活学生的课堂情绪,促使学生注入更多的情感,对自然风光、人生体验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要懂得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不能够任由学生无精打采、消极听课,而要让学生成为課堂主人,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感知语文知识、体味多彩人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当然,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课堂情绪。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主题辩论赛,如针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师可依托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正方与反方,对小说主题进行分析,一方论点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另一方论点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通人生活的艰难”,先是组内细读,找到相应论据,然后进行辩论研讨,那么就会形成学生热烈交流观点的氛围,促使学生围绕辩论主题表达看法,从而使课堂活跃起来。语文教师必须要能够点燃学生课堂情绪,促使他们体验课文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加喜欢上语文课,语文学习也就更加高效。

    三、注重课堂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心中的疑问是学习的动力,心中有了问题,才会拥有学习知识的渴求。为了培养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思考过程中,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提问,善于调动学生思维,激活学生们的探索欲,步入知识的大门。

    如《孔乙己》一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与“的确”两词在字面上是有矛盾的,在学生没有疑问之时,教师应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一两个词放在一起用是否矛盾,那么在质疑与思索过程中,学生便会深入把握课文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词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大约”表示“我”的推测,不知孔乙己是否死了,“的确”是小说一种客观陈述,是孔乙己在当时社会必然

    的结果。通过交流和讨论找出问题答案,解决鲁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问题,总结出一个深刻的结论:看似矛盾,实际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批判。重视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才会有所收获,才会拓展知识面、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力,获得知识探究的愉悦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有所发展。

    四、倡导群学合作,生成群智共享局面

    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可是群体的智慧却是无穷的,初中生思维水平、认知能力还不理想,如果依靠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学应倡导群学合作,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借助群学合作解决学习问题。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之一,通过群学合作,聚合无限的智慧,实现智慧共享。教师可采取分工合作,实行小组成员轮换角色参与交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成立群学合作小组,然后每个组选出小组长,与组员一起商量任务划分,开展资料搜集、课件制作、朗诵、发言等活动,从而完成小组既定任务,并且由评判小组进行打分,评出优胜组,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群学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之间结成学习共同体,在课堂上群智共享,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打造师生互动课堂;强调学生主体,激活学生课堂情绪;注重课堂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倡导群学合作,生成群智共享局面,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