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阿语言中黑色一词文化内涵审视

    何依珂

    摘要:颜色作为一种具有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存在,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某种共同联想或是情感。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文化群体由于自身生活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生活习惯传统、主体审美情趣的差异,对同一个颜色词上往往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或者是引申意义。有时甚至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或者不同的时代中都会赋予某一颜色词不同的内涵意义。因而我们可以从同一种颜色两个民族所赋予的不同文化意义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甚至其价值追求。

    关键词:颜色词;黑色;概念意义;内涵意义;象征意义;文化差异;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7-0048-02

    眼睛是人类感知外在世界的窗口,人们通过眼睛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看到万物的颜色。人们对颜色词的了解是由浅入深的。起初,人们用颜色以指称所看见的事物,譬如天空是蓝色的、植被是绿色的、夜晚是黑色的;再到后来,人们慢慢地把颜色词和被修饰词分离开来,把颜色分化为一个个独立的极具代表性的抽象概念。当一说到黑色,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与黑色有关的事物:夜晚、煤炭、木耳、黑芝麻、乌鸦等。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黑色基本上定义为没有任何可见光进入视觉范围,与白色正相反。黑色以其吸收所有的可见光,并且不会将其反射出来这一特征,给人留下了神秘、深远莫测的印象,从而也衍生出许多的象征意义,其中大多为贬义。褒义也有,但不多见。

    1黑色象征意义中的褒义

    汉语中黑色常用于许多庄重、严肃的场合中,例如葬礼、祭典、大型会议。夏朝和秦朝的时候,黑色是庄重和尊严的象征,那时的公卿大夫和皇帝的朝服、礼服都是黑色的。秦朝尚黑风气尤甚,《汉书·律历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故至此之后,历代秦君就自诩为“水德之君”。五行之中,水为坎,其色主黑,因而秦朝自上而下都崇尚黑色,秦朝人尤以着玄衣为尊,玄,即为黑。这种尚黑的风气直到今天都还有他的痕迹,如俗话说:“男要俏,一身皂。”皂,也是黑色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男生要显得英俊,就要穿一身黑色。因为黑色会修饰他的身形和气质,让他显得正经庄重,笔挺干练。这也体现了汉民族历来在黑色服饰上的审美观。

    历史上阿拉伯人也崇尚过黑色。因为阿巴斯王朝曾一度将黑色定为正统色,故我国《唐书》和《新唐书》将该王朝称为“黑衣大食”。与汉语一样,黑色在阿拉伯语中也表示尊贵和庄重。古代阿拉伯贵族阶层、长者以及有地位的人多穿黑色服饰,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直到现在在阿拉伯地区乃至中国也还有着很多已婚穆斯林女性都习惯穿着黑衣,带黑色盖头,目的也还是为了让别人产生尊重和距离感,年长者尤甚。此外,黑色还指代某个时期阿拉伯人的官服之色,大臣穿着“黑色衣服”来了,即为穿着“官服”来了。

    除了在服饰审美上的褒义内涵之外,黑色还有一些褒义的指代。在中国古代戏剧脸谱艺术中,黑色脸谱代表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主要代表人物就有包拯、张飞、李逵、杨排风等;工业领域中因为由于钢铁表面通常覆盖一层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故常称其为黑金,即黑色金属;另外因为中国人基因中自带的黑头发,黑眼睛,所以黑色又被赋予上了一种文化自信和血缘自信,国人常以此为傲。而古代阿拉伯人也曾将黑色用于褒义语境中,他们认为黑头发是青春的象征,是漂亮的黑眼珠的象征,是情人们夜间幽会时的掩护色,是书写真主语录的墨水的颜色,是令王公贵族浑身香气扑鼻的麝香,龙涎香的颜色[1]。在伊斯兰教初期,黑色是男性穆斯林最喜爱的颜色之一,其程度仅次于白色。据传穆罕默德在攻克麦加的那一天就身穿黑色的宽袖长袍,头戴黑色缠头。由于黑色曾出现在具有重大胜利的场合中,并且耐脏低调沉稳,所以在伊斯兰初期的男性穆斯林中很受追捧,被视作尊贵和男子气概的代表[2]。另外,古代阿拉伯人还曾用“两黑”来指椰枣和水,而这两种恰好又是阿拉伯游牧生活中最必不可少、最受重视的两种食物。

    2黑色象征意义中的贬义

    当然,黑色被更多使用于贬义语境中。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中,黑色常常与白色相对,搭配使用。黑色往往代表着不公正、邪恶、错误、是非中的非,善恶中的恶;白色就代表着公正、正义、真理、是非中的是、善恶中的善。现代汉语中常有黑白不分、颠倒黑白、混淆黑白、不分青红皂白、说黑道白、白纸黑字等;阿拉伯语中则常同时使用两色来表示两个极端,例如昼夜轮回或正义与邪恶,又或者是攒下辛苦钱()以备不时之需()和既无好话,也无恶语()。

    汉语中对黑一词的贬义内涵的解释有很多种:形容秘密的,非法的,见不得光的,如:四黑、黑社会、黑幕、黑户、黑名单、黑市、黑钱、黑作坊;形容坏的,阴险狡诈的,如:黑心肠、黑店、黑哨、黑手;形容反革命、反动,如:黑五类、黑干将、黑纲领、黑后台、黑秀才;形容不光彩的,如:黑历史、抹黑、黑粉、背黑锅;还有和死亡有关的,如:黑白遗像、逝者名字旁加上黑框、葬礼上穿黑色衣服,有些葬礼场合中还会装饰上黑色的菊花或者是纸花;另外文学作品中有时为了渲染悲怆、哀凉和阴沉的气氛,也会有黑云压城、天色渐黑、黑风阵阵、脸色一黑、伸手不见五指,以及诗歌中例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类的描写。

    阿拉伯语中黑色的贬义意义就更多了。阿拉伯人几乎把所有令人厌恶心烦、伤心、破败的景色和事物和黑色联系起来,黑色可以是恐怖阴森的暗夜、是悼念亡人的丧服、是火焰熄灭后的残灰、是令人讨厌的乌鸦、是恶魔来临的前兆、是锅底、是耻辱、是疾病。阿拉伯人对“黑”的认知有象征灾难、不幸、不吉利和不好的事,如黑日(),指凶日、倒霉日、黑年(),即灾年、黑色的仇恨(),即恨之入骨、埃及人日常说的:“啊!黑色的一天”(),即为“多么倒霉的一天”、黑色的念头(),即为不好的念头,悲观的念头、谚语:“他眼前的世界一片漆黑”(),形容某人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抑郁症( )、赤贫()等;用于骂人、诅咒,如你这黑脸的家伙()、愿他的运气是黑的()等;意为耻辱,如脸黑(),即为羞辱、把他的脸弄黑(),即为羞辱他、让他感到耻辱;与死亡相关的,如他为我穿上了黑服(),即为我穿上了丧服;危险,如举黑旗(),即发出危险警报;象征邪恶、狡诈,如黑心人()、黑脑袋的人不可信()、黑肝人(),即敌人;对另一半不忠,如他发现妻子和另一个黑奴正躺在床上拥抱()等。此外,有一些阿拉伯学者将白、黑、红、黄、绿归为阿拉伯语中的五大基本色,或者将白、绿、红、黑四种颜色称为“泛阿拉伯色”,阿拉伯联盟22个国家的国旗多是由这几种颜色组合而成,其中埃及国旗中的黑色就代表该国革命前的黑暗时代。

    3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颜色的情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个性。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格里姆肖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co-determination)。所以,语言中的颜色词不仅反映了这一客观存在本身在这种语言中的表达,也包含着说这门语言的群体的情感和文化,反映拥有这门语言的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特征和审美取向。人们浸染在特有的社会文化氛围下,在颜色词的概念意义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无限拓展其内涵意义。因此无论是从翻译的角度还是文化对比研究的角度都将对汉阿双语学习者造成困难,以黑色词为例,了解并掌握各颜色词的多重含义,对语言的深层学习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立才.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刘晖.简析中阿颜色词的文化内涵[J].阿拉伯世界,2003(3):60-63.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