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培养
常玲侠
[摘 要]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搭建支架、关注思维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表达细节化、形象化、艺术化,而且使学生的表达具有条理性、新颖性和互动性,以帮助学生提升言语技能和思维水平,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用能力;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29-02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不应是对知识技能的单纯追求,而应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各种语文问题,使学生的阅读思考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过渡重视,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严重缺位。一节课下来,学生肚子里虽然装了不少知识,可是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却令人担忧。因此,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展开多维的、立体的积极语用实践,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设情境,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力
(一)让表达细节化
细节是文章中最容易被读者忽视的地方,也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语言功底之处。在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建构起鲜活的画面,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昆虫备忘录》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样表达的好处,教師可让学生把原句与“瓢虫落下来了,折好膜翅,收拢硬翅”这句话进行对比,说说哪句话描写得更好,理由是什么。经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不仅用上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观察特别细致,描写得很细腻。在学生感受到这点以后,教师对学生观察物体进行指导:不仅要观其行、察其色,而且还要闻其声、辨其味等。最后,教师以“一只蜜蜂落在一朵花上”为例子,让学生展开细致具体的描写。在教师的启发与引领下,有的学生这样写道:“一只有着老虎条纹的蜜蜂缓缓地落在盛开着的牡丹花上。”这样引领学生进行表达,使学生的描写生动又具体。
(二)让表达形象化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言与意之间的转换,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性。这种语言转换的形式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篇。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巧妙转换写作角度与表现手法,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让语言表达更具张力。
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把荷塘、荷叶、荷花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当学生发现荷花上立着蜻蜓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这一只蜻蜓,在这满池的荷花间飞舞。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以蜻蜓的视角写一段话。”在教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看到这一池的荷花,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蜻蜓。一会儿,我落到碧绿的荷叶上;一会儿,我落到洁白的荷花上;一会儿,我和小鱼捉迷藏。一阵风吹来,闻到了阵阵清香,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在想象中,人物的声音、心情等都跃然纸上,让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精彩。
(三)让表达审美化
修辞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阅读教学中,从修辞手法入手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词句段运用”板块,编排的内容为“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所呈现的句子都是排比句。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排比句的句式特点,教师把《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学作品的开头进行拓展,让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排比句的气势。在理解这个板块的第二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净得……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时,教师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感受排比中隐含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这样,在朗读中,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并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搭建支架,提升学生的言语沟通力
(一)让表达具有条理性
学生表达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在进行表达的时候能否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在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或者先总后分,或者先分后总等。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习得这种表达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条理性。
如,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我最喜爱的玩具》写话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得条理清楚,教师让学生分步骤进行训练。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它的来历是怎样;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玩具是什么样的,它怎样好玩或者有什么功能;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玩具的情感或者玩具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如此对学生进行写话指导,结构简单明了,层次清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有条理性。
(二)让表达具有新颖性
恰当的表达技巧可以使交流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表达支架,让学生在运用中体会,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一课,有这样的描写:“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教学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蔺相如的话进行思考:“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经过问题支架,学生发现蔺相如在劝说的时候,很多处用“我们”,很少用“我”。在学生发现这一点之后,教师及时进行追问:“这样表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蔺相如一心为国家着想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以提升学生表达的新颖性。
(三)让表达具有互动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评价可以融合倾听、理解、表达等功能,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评价,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彰显言语个性,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交流、评论。如,“对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没有必要?”“课外阅读是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在读完《蓝色的海豚岛》与《鲁滨孙漂流记》之后,教师可以提出话题供学生思考与辩论:“有的学生认为,看过《鲁滨孙漂流记》之后,《蓝色的海豚岛》就没有必要看了。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经过思考辩论后,学生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中鲁滨孙与星期五是主仆关系,而《蓝色的海豚岛》一书中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关系。辩论思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思维力
(一)整体着眼,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所谓系统性思维就是指从整体的、全局的思想出发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这过程中,教师以框架的形式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看得更全面、想得更全面、学得更高效。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或者表达的时候,教师可以以结构图的形式引领学生从整体出发进行表达,使学生的表达更具系统性。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课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显得更为完整、系统,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确定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景—问题(冲突)—解决问题—结果—新的问题。在这种整体思维的引领下,学生创造性地编出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如“环境破坏—喜鹊减少—无法搭桥”以及“天河泛滥—牛郎治水”等。这样教学,使学生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适当留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留白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多元的思维时空,让学生自由的思考、亲密的合作、快乐的分享,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留白包括时空留白与思维留白。适当的思维留白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加理性,表达更为缜密、精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有理性,教师设置这样的话题供学生思考:“读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以后,我们为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如果这五位壮士在战场上不幸被俘,那么,他们还是你们最尊敬的人吗?”这样话题的设置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理性,考虑问题更全面。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
(三)突破惯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思考与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陷入惯性思维的怪圈。要想摆脱这种现状,教师就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突破思维惯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在描写鲜花开放时,作者运用了九种不同的方式,读起来毫无重复之感。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使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逐步向丰富性与新颖性发展。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跳水》一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交流:“有没有其他方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在交流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船长的方法好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交流,突破了思维习惯,提升了學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走向深入。
总之,核心素养背景下,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并在听说读写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训练,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