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创作的价值与表现手法
梁燕董 庆毛薇
【摘要】本文以广播剧《永远的攀枝花》为例,分析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创作要素、创作上的困境与探索,以此展现攀枝花钢铁集团工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为企業转型升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关键词】广播剧 工业题材 社会意义 创作要素 创作困境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工业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重要支撑,关注并反映工业领域的发展变化是文艺创作者的使命之一,但是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再现剧中的工业背景有一定的难度。工业题材是广播剧创作中的硬骨头,其中高质量作品更是凤毛麟角,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四集广播剧《永远的攀枝花》作为第十六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奖评析中唯一的一部工业题材作品,其创作经验可以为广播剧生产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考。
该广播剧以四川省攀枝花钢铁集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科研人员攻坚克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故事为主线,勾画出几代工业建设者的群体形象,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工业城市及钢铁龙头企业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紧跟时代步伐,依托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进历程。同时,该剧充分挖掘了攀枝花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用广播剧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时代强音。该剧在现实工业题材上的探索,引起了广播剧业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永远的攀枝花》获得第十六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广播剧专家奖金奖、2015~201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提名奖、四川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
一、工业题材创作的现实意义
(一)为工业发展鼓与呼是时代赋予文艺创作者的历史使命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业发展,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①我国用4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中国工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幅改善了民生福祉。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在快速工业化推动下变成现实。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仍然会停滞在长期短缺的状态;同样,没有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中国的工业化也不会如此快速和持久。
在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中,人们需要了解工业发展进程,需要知道未来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工业发展需要文艺创作者给予更多的关注,记录中国工业进程的足迹,为那些在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做出贡献的企业、企业家、科研工作者、普通工人喝彩,为工业腾飞和中国创造鼓与呼。近年来,随着移动收听群体的增加,广播音频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广播剧作为广播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缺少现实工业题材的作品,无疑是一种缺憾。
(二)《永远的攀枝花》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
《永远的攀枝花》这部工业题材的广播剧,是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时间精心创作的。为什么要去啃这块“硬骨头”呢?因为四川攀枝花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攀枝花市本土文艺创作重要的素材资源和绕不开的话题。
四川省攀枝花于1965年建市,是毛泽东主席力主建设的新中国首个资源开发特区,是因国家“三线建设”而兴起的一座移民城市。毛泽东说:“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②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攀枝花时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③。“三线建设”时期,数十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汇聚攀枝花,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仅用了5年时间,就在“不毛之地”上建成了年产150万吨的钢铁厂。在其后的40多年里,攀钢作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依托攀枝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度取得辉煌业绩。但是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钢铁产业步入了低迷运行阶段,攀钢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攀钢明确了战略思路,那就是实施“科技强企、主攻钒钛、做精钢铁、放活非钢”,打造以钒钛产品为主打、精品钢铁为辅助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世界级企业。④攀钢重轨因含钒而具有强度高、耐磨损、使用寿命长等良好性能,是国内市场中的优势产品。第四代重轨“PG4”则创造了世界同类钢重轨强度级别之最,较好地突破了我国重载铁路用轨的瓶颈问题,推动了重载铁路用重轨国产化进程。攀钢产品出口至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⑤
广播剧《永远的攀枝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攀钢重轨生产领域的故事,是企业依托科技攻关、逐步走出困境、赢得新的发展机遇的案例,体现了攀枝花人永不服输的精神。该剧在攀枝花建市50周年前夕创作完成,旨在通过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展现攀枝花钢铁集团工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用满满的正能量增强攀枝花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为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筑牢思想基础。该剧不仅是一部广播文艺作品,也是一座城市工业发展史的有声资料。
二、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的创作要素
(一)纪实性的内容架构
工业题材的广播剧和其他题材广播剧一样,要通过描写人物、叙述事件来体现主题,但现实工业题材作品的纪实性属性,决定了它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具有更高的真实性,如故事背景、事件的内容、人物身份、所反映的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等,都要尽量贴近现实。
艺术领域中的现实工业题材创作具有作为“国家政治美学”的特殊意义,“工业”不仅仅是一种题材和对象,而且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和文化态度,我国现实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具有了某种“国家身份与文化特征”。现实工业题材作为中国革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彰显出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国家遗产”性质。⑥因此,在创作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时,应该从更高一层的理论上认识现实工业题材的纪实性要求和现实意义。
《永远的攀枝花》讲述的具体故事就是作为全国最大的铁路用轨生产企业——攀枝花钢铁集团为了在技术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专门成立了课题攻关组,攻克重轨洁净度和稳定性技术难题。故事的背景是完全真实的,剧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如潔净度的技术参数、洁净度的夹杂物含量等,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的。甚至主人公的学历专业、不同车间的地理方位、城市中的道路状况等细节描述,创作者都尽量尊重事实。为确保剧本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创作团队还特别邀请了攀枝花钢铁集团首席工程师和重轨专家对剧本中涉及的技术环节进行把关。
(二)专业性较强的创作团队
现实工业题材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大家不熟悉或者陌生的领域,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较多,这对创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许多创作者不愿触碰工业题材,觉得费力不讨好,因为不经过长时间的采风,不对企业有深入的体验式了解,不翻阅大量相关资料,是无法完成剧本创作的。然而,我们认为现实工业题材并不是冷冰冰的描写,而是要在众多素材积累中发掘人物故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侧面反映工业发展以及工业发展背后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使作品真实而生动,让受众产生共鸣,给人以精神力量和理想激励。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工业题材广播剧,凭空想象肯定不行,必须深入到工业一线,去观察、去探寻、去感受、去挖掘。
在《永远的攀枝花》创作团队中,有资深的剧本编剧谋篇布局、巧设戏剧冲突,有在攀钢工作十几年之后调入媒体的“行家”对工业流程、专业术语的掌握,有采访工业领域二十几年的新闻记者可以将严谨深奥的专业用语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即便这样,创作团队还是历时6个月,经过8次修改才完成了剧本创作。
(三)符合传播规律的艺术表现手法
广播剧是广播独有的艺术形式,以语言、音乐、音响为主要表现手段,受众通过声音形成想象空间,在脑海中完成广播剧中场景、环境、人物、故事的虚拟画面。没有直观的视觉感受,虽然是广播剧的弱项,但也是其魅力所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虚拟的,但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受众根据自身的不同感受,通过展开自由的想象,可以从中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永远的攀枝花》在语言、音乐、音响上,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削减工业题材广播剧的硬度,增强其艺术性。
首先是语言。该剧关注的是工业科研领域,男女主人公的身份都是高级工程师,一些专业术语出自他们之口,太通俗不符合人物身份定位,太专业听众又听不懂。创作者通过旁白和剧中其他角色将这些专业术语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化解,同时在工业环境的描述中尽量增加文学色彩。
比如:这是一个集烧铸、拉伸、切割、成型于一体的大型重轨生产车间,火红的钢水裹挟着蒸腾的热力,在长长的生产线上向前流动,经过轧制、冷却,渐渐变细、变长,到下线的时候,已经变身为当今高铁市场的宠儿——百米重轨。
该剧演员阵容强大,汇聚了配音界众多专家,他们精湛的演绎,为剧本增色添彩。剧中有一段插叙,还原的是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同志来攀枝花做调研,回去以后向毛主席和周总理作详细汇报的情景。该剧特邀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方言配音演员加盟,使领袖人物形象的辨识度更高,受众在听的过程中很容易融入当年的历史环境中。
其次是音乐。《永远的攀枝花》的开篇歌曲是攀枝花人原创的一首深情高亢的歌曲:“走进攀枝花,走进春天……”仿佛一首颂歌拉开了故事的帷幕。攀枝花紧靠云南,也是个多民族聚集地,剧中彝族婚礼上的敬酒歌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小调,婚礼过程中的背景音乐是极具民族风情的彝族舞曲。剧中回忆的部分,解说加上具有年代感标识的音乐使广播剧自然转场,受众也跟随音乐沉浸到回忆中。该剧的8段原创音乐烘托故事情节发展并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使之听觉感受非常饱满、丰富、立体。
最后是音响。该剧使用了100多个音响,相当一部分是为了这部剧专门录制和收集的。如铁水出炉的倾倒声、轨梁厂的机器作业声、轧钢车间百米钢轨的轧制声、回顾历史中“朱家包包铁矿万吨大爆破”声、鞋踩在钢板通道上面的声音等。这些特殊音响的使用,为营造工业生产环境起到了烘托作用,使受众如身临其境。同时,录制中多轨并用,使室内室外营造环境音效、人物语言、动作音响等同步呈现,但又深浅有别、层次分明。
三、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在创作上的困境与探索
(一)创作人才短缺
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在创作中缺乏足够的声音,很大原因在于工业“难”写。广播剧的创作者基本集中在全国各级媒体采编队伍中,工作和生活环境离工业环境都比较远,他们对于资本管理、自主创新、债权股权、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改造、资产重组等概念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新闻稿件中。什么是当下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真实地呈现工业发展进程中的典型背景?如何表现工业文明和工业人物的性格?如果内容还涉及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大国博弈,对创作者来说将是更大的考验。正因如此,现实工业题材广播剧的创作,需要深入到工业生产一线长时间采风,在漫长的周期里挖掘、发现典型人物和故事;现实工业题材的作品往往题材重大,同时还肩负一定的政治使命,对搞文学创作或记者出身的人来说确实有很大难度。
(二)现实工业题材与广播剧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矛盾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广播剧与时俱进,通过各种新兴传播终端播出,拓展了传播覆盖面,但广播剧本身的特点并没有改变,广播剧的内容基础是人物对话和旁白解说,辅助手段是音乐和音响。现实工业题材的广播剧不可避免的要有工业术语,这些术语既不能省略,也不能随意更改,如何既保持术语的准确性,又让听众听得明白,在剧本写作上需要精雕细琢。音响是广播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业背景下的音响简单、枯燥,一般情况下缺乏特征明显的典型音响。比如机器声,很难分辨出是什么工业领域的机器声。
(三)广播剧在现实工业题材创作上的探索
在现实工业题材的创作上,广播剧人始终在探索、在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创作的三十七集广播剧《天魂》,以中国航天工业50多年光辉历史为创作背景,用纪实手法描写中国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记述航天人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声音档案。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咱们工人有力量》,浓缩了主人公乔师傅20岁到60岁的人生历程,以诗样的笔触,深情书写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工人精神,独特而深切地传达出中国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独具的精神及其变迁。⑦
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广播剧人要在坚守中始终不忘初心,敢于面对社会责任,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沉下心思搞创作,精益求精出佳作,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伟大的民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注释
①《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就与实践经验》,《求是》,2016年第6期。
②钟少曦:《毛泽东与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3年12月26日,http://www.zgdsw.org.cn/n/2013/1226/c369937-23951661.html.
③鲜荣:《“这里得天独厚”——小平关心攀枝花建设回眸》,四川在线,2004年8月20日,https://sichuan.scol.com.cn/pzhxw/20040820/200482034904.htm.
④张大德:《高举“鞍钢宪法”旗帜 践行“六种发展理念”让攀钢精神永放光芒》,《攀钢日报》,2015年7月1日。
⑤朱宇琛:《特种钢成十二五行业发展重点 龙头企业各有专攻》,新浪财经,2011年4月15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110415/03389693567.shtml.
⑥巫晓燕:《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文化政治研究》,《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2期。
⑦额尔德尼·其木格:《广播精品节目制作浅析——以广播剧<天魂>和纪实文学节目<钱学森的航天岁月>为例》,《中国广播》,2015年第10期。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