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学生体能的新思考
黄先斗
摘? 要:“第四届全国身体运动功能教学指导培训班暨青少年体质发展研讨会”大会报告、专题论坛及校园身体功能训练理论与实战培训,对当下中小学生体能下降,从教学训练方法、衔接性教材研发、坚持有目标锻炼、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能等方面提出新思考。
关键词:教学方法;衔接性教材;有目标锻炼;学生体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B?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60-01
笔者有幸参加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和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身体运动功能教学指导培训班暨青少年体质发展研讨会”的研修活动,聆听了大会报告和各地教研员提升学生体能的专题论坛,亲历了校园身体功能训练理论与实战培训,切身感受一线体育教师对提升学生体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从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衔接性教材研发、坚持有目标的体能锻炼、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能等方面提出新思考。
一、教学有法
面对学生体能的下降,我们要打破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体系。例如,为保证支撑跳跃教学的开展,克服师资场地器材的缺乏,可利用汽车轮胎、运动场看台、阶梯等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高度,调整支撑跳跃教学的难度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大小海绵垫的合理叠放开展头手倒立教学;利用生活中餐桌碗垫开展武术基本功和前滚翻的教学;利用校园立柱开展爬墙手倒立的教学;利用标志杆上悬挂气球随风飘动开展足球脚背运球正面突破过人教学成效明显;改变运动会、体育节项目设置,既保留竞技体育色彩,又不影响选拔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赛场,体验体育文化,享受运动乐趣。
二、学练有序
王骏昇博士的身体运动功能理论和实践培训打开了我们对提升学生体能训练的新视野。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抓住学生肌肉动作和神经系统发展的敏感期,按照动作模式分类,进行动作训练模块组织设计,有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和体能的提高。练习方法、练习手段的科学合理的多样化运用,打开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准确的技术动作分析,正确动作概念的建立,使教师们明确了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方向。
三、衔接无痕
针对学生体能下降的问题,笔者觉得教材衔接问题尤为重要。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他们把衔接性教材研讨列入常态教研,以点带面辐射开展。例如,足球脚内侧踢球,水平二、水平三学段都有出现,他们就小学三、四、五年级开展同一教材由不同学段“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通过研讨形成同一教材和不同学段的教学文本设计,这样就避免一些教材如50米、100米、立定跳远等教材在不同的学段重复教、低效现象。让衔接性教材更加特色鲜明、富有成效。通过衔接性教材的探究实践,学生不同学段学习的内容、练习量和密度就能得到很好的把握。另外,现在学生耐挫折能力有所下降,发展学生的体能不能沿袭传统的教法,如发展耐力就是轮流领先跑,发展上下肢力量就是俯卧撑和负重深蹲等。我们要善于捕捉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挑战欲和游戏心理挖掘教材教法,利用集体换物接力赛和捕鱼、存钱等游戏来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通过阻力带伸缩、不同姿势控制健身球等来发展学生的力量,让“枯燥无味”的耐力力量素质练习有趣有味,教材衔接、发展体能无痕,避免对学生体能下降问题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提高。
四、持之以恒
目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普遍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想锻炼可又不知如何锻炼;其二,有锻炼却不能持之以恒;其三,只锻炼自己的强项而忽略了弱项;其四,锻炼了但不知有无效果;等等。体能训练重在得法、贵在坚持、注重反馈。把握好体育课堂主阵地,每节课留出10分钟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训练。建立体质健康反馈系统,认真实施填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及时将测试数据上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此外,学校还要建立校内体测项目外的体能监测与反馈系统,教师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学校领导、班主任,作为健身之依据。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个人反馈,指导学生作自我评价与绘制体质综合比较图,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培养评价能力,增強健身意识,促进学生有目标身体锻炼。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了解孩子体质状况,为增强孩子体质提供依据。设计《学生体育锻炼指导手册》,包括运动处方、特色体育项目、适合校园开展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的用途、强身健体小计划,使其成为学生增强体质的指南针。及时反馈跟踪评价,积极布置锻炼作业,让学生课后和寒暑假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体能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