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让摘抄成为铸造核心能力的基石
陈红卫
[摘 要]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摘抄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植“语文园地”,帮助学生建构单元系统认知;依托基础学情,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学会摘抄;观照单元要素,通过划分类别让学生高效摘抄;依托快乐读书,以多样摘抄形式助力学生阅读。
[关键词]摘抄;多样形式;搭建平台;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61-02
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语言积累和建构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在日积月累和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语文运用的基本规律。由此可见,语言积累对于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摘抄就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借助统编教材的编排特色顺势而为,促进学生摘抄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根植“语文园地”,建构单元系统认知
学生摘抄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系统化、整体性的过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语文园地”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机械性的积累警句转化为对文本中陌生化、新鲜感的语句的呈现,让那些具有独特韵味的词句能够接触到全新的表达空间和理念,从而成为摘抄的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从机械积累转向主观的整体感受。而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旨在将学生的摘抄转化为感受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里的摘抄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积累,而是逐步指向于运用,需要在实践仿写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常态化的语言,从而逐步形成语言文字能力。
摘抄需要经历词语到语句的质变,更要经历从理解到赏析再到运用的转变,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螺旋上升的。这就意味着学生认知能力的生长需要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形成一个系统化、长远化的关注,并对摘抄内容进行散化的思考和实践运用,从而将方法巧妙而无痕地渗透在单元课文之中,有所侧重地进行练习,并在最后学习单元“语文园地”时,进行巧妙地总结。
二、依托基础学情,循序渐进学会摘抄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就有着相对应的摘抄能力。这种驱动性的进展状态应该是渐进式的,这就意味着学生摘抄能力的训练应该巧妙地落实在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
比如,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意识到摘抄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融入自己的感受。但事实上,只要直接提出这样的要求,很多学生就会陷入面面相觑之中,无从下笔。教师只有结合阅读教学,引领学生逐步品析和欣赏,才能让他们达到深度辨析、相互表达的境界。以统编教材《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紧扣“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关键性语言引领学生体会其中描写的特点,使学生在理解感知、欣赏辨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丰富了认知。对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流程:首先,运用“( ?)的( ??)”这样的短语结构来描述自己的学校;其次,自由阅读课文,紧扣“一片( ? )的树林”想象画面并借助图片理解课文中“幽深”“雾蒙蒙”等關键性词语所展现的画面,体悟语言描述的美感;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内生性的画面感融入朗读中;接着,自由默读课文7~19自然段,运用词组进行多元化地指导:“一群( ?)的( ?)的鸟”;最后相机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纵观整个过程,教师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生搬硬套课文中的语句,也没有直接将“写出自己的感受”作为硬性条件粗暴地揭示出来,而是在教学策略中不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品读中强化感知和实践运用,在赏析中不断获得能力提升。
三、观照单元要素,划分类别高效摘抄
摘抄不能固定在机械而生硬的层面。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单元中的主题,有效地整合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和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摘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能够对摘抄内容进行充分的落实与延展,从而综合性地提升学生的内在认知能力。
比如,统编教材第二单元具有鲜明的“秋”的印记。除了《古诗三首》之外,还编排了《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等课文。因此,这个单元的摘抄就不能随心所欲,而需要在人文主题的支撑下摘抄单元课文中描写秋天景色的语句,通过归类摘抄,让学生既能感知词语、丰富积淀,同时也能对这个单元的主题形成深度开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紧扣单元主题,拓展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文本,让学生从中选择相应的语句来摘抄,甚至可以将关注和摘抄的内容扩展到春、夏、冬不同的季节,并对摘抄的语句进行必要地统整,汇编成册,最终形成具有班级和单元特色的汇编小册子《四季录》。
在这样的实践性摘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将原本相对单一、零碎的摘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提升,使摘抄与积累迈向了系统化,巧妙地促进了他们认知能力的不断生长。
四、依托快乐读书,多样摘抄形式助读
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内容减少了,而整体性的阅读量却增加了,其中最为鲜明的增值就体现在课外阅读上。尤其是增加的“快乐读书吧”栏目,其用意就是要将课外阅读融入语文教材体系当中,构建起精读、略读、整本书阅读的三维一体结构模式。对此,教师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良好、适切的阅读方法,并巧妙地融入摘抄策略,引领学生从点到面,从课内走向课外,让摘抄变得丰富而多样。
比如,低年段可以结合学生直观性思维相对较强的特点,进行图文结合式的摘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在平时阅读画报、绘本时,可以通过摘抄或者剪贴的方式积累词句,或者针对摘抄的文字内容配置上相应的画面,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激活阅读兴趣;中高年段,教师可以采用先睹为快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关注教材推荐的必读书目,相机选择书本中的内容作为导读性的材料进行摘抄,并在摘抄的过程中利用语句中留下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达成摘抄与激趣的双重效果。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中推荐了必读书目《拇指姑娘》,教师可以选择其中较为神奇的一个情节:“拇指姑娘正准备睡觉,一只又丑又大而且黏糊糊的癞蛤蟆闯进了她的世界……”来指导。学生被教师出示的这段幽默而诙谐的语言所吸引,在摘抄之后,教师又指导他们进行了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癞蛤蟆?它闯进拇指姑娘的世界会给拇指姑娘带来怎样的影响?彼此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思维随着摘抄开始激荡起来,教师顺势带领学生迅速地走进文本之中,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形成了高效的阅读质态。
在这样的摘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摘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语言储备,又激发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达成了阅读与摘抄的高度融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高效发展。
古语有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核心素养以语言和思维为基础,语言能力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只有在巧妙运用教材、实践教材的过程中进行体悟,让摘抄成为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才能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