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与恒久:“掌握运动技能”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健

    摘? 要:在党和国家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战略方针下,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段时期以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状况不尽如人意,在实际工作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对“掌握运动技能”的认识不全面,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显著,评价不匹配。“掌握运动技能”的理念与实践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运动技能;掌握;体育教学;叠加;恒久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8-0015-04

    学校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教育环节,中心任务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运动能力。2007年以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问题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7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通过5 年左右时间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53号文件)中指出:每个学生都至少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7号文件)中指出: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中规定: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在这些文件中,聚焦了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任务——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学校体育工作积极遵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针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关于运动技能形成机制、运动技能教学训练、运动技能运用与拓展、运动技能水平评估等研究不断出新,形成了关注、实践、研讨、促进的良好氛围。然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情况仍是参差不齐,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诸环节上还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

    一、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1)中小学生在校时长为12年,上千学时体育课教学,数百项运动教材内容,时间不可谓不多,内容不可谓不丰富,要求不可谓不全面,但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状况总是不尽如人意——学了不会做、会做做不好、能做不愿做、愿做不持久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学生既没有掌握1到2项运动技能,也没有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2)就体育教学而言,虽然体育课改革不断,但学生学不会、学不好运动技术,掌握不了能与终身体育相连接的运动技能的情况一直没变(毛振明等,2018)。不少学生学得的运动技术在当时或者不久就部分甚至全部还给学校了,所形成的运动技能也逐步遗忘与消退,直至丧失殆尽。

    (3)一些学校在体育教学及相关活动的运作上呈现功利化——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目的直接,操作简单,主要是为了让一些数据、指标能够达到上报、检查的要求,并应对复查及考试招生录取对体育科目的计分要求。

    (4)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简析:

    第一,体育运动动作学习与技能掌握由“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毛振明等,2018)。学生看似能够表现一些运动动作,但又处处显得别扭——动作不成形,习惯未养成,兴趣不集中,意志不坚强。虽有学校的一些强制性要求——体育课考试、体质测试达标等,但學生主动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还是不够理想。自此时段后,人体运动能力发展趋于缓慢,动作基础、心理偏好、环境影响等均对后续学习及“终身体育”形成了制约。

    第二,体育教学整体设计缺位。在教学时间上的“学段断裂”与学习内容上的“学程循环”——许多情况下,各年级段的体育教学不瞻前也不顾后,只管自身那一块,由此产生了内容不衔接、递阶不连通,教学运行低效重复,这也是成为诟病的“前滚翻从小学一直滚到大学还没有滚好”的原因之一。

    第三,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同质趋易”。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师的认识、经验、视野、研究,包括自身的运动技能及体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当前,在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普遍同质化、简单化,受到学生喜爱的、适切的、有效的、创新的方法手段还不多见。

    第四,运动技能与体能的有效结合不够。不少学校体育工作仅考虑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常规安排,不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复习、运用和巩固的指向性安排,运动量明显不足,对学生在家庭、校外的运动技能练习要求则更少。

    在青少年体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那么,现在仍然反复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其症结点恐怕要从怎样才算是“掌握”这个要求来寻找了。

    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一种叠加效应

    运动技能要通过学习、练习、运用才能掌握。掌握运动技能是动作技术、运动能力、知识、心理(认知、兴趣、情感、意志)等要素的叠加——包括但不限于动作技术叠加、运动能力叠加……以及动作技术、运动能力、知识、心理之间的多因素叠加、“掌握”是这些要素叠加的集合效应,其主要特征为:动作数量增多、技战术表现丰富、知识迅速积累、心理关注增强且积极。其主要方式有:简单叠加、复合叠加、迁移叠加、创新叠加等。如:羽毛球运动——高远球、发球、扣球、平抽球、吊球、小球、上步、后退步、交叉步等动作技术与战术运用以及羽毛球运动知识、心理状态的相互叠加并将技术动作在羽毛球比赛中综合运用,最终各种叠加整合为系统的羽毛球运动技能,学生建立起一个“掌握”的核心模块,并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长期持有和运用。

    在叠加过程中,神经肌肉記忆趋于连贯完整、行为有效性增加、技能表现促进兴趣提高、体验感呈正向反馈,心理接纳、理念确定。叠加效应会对学生运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为主动自觉的运动参与。主动与自觉恰恰是“掌握”的基本动因——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运动需要的价值选择。

    三、“掌握运动技能”是恒久性的目标与任务

    基于党和国家的要求,正确理解“掌握运动技能”的要义,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因此,所提出的问题是:“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掌握运动技能”?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那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第二个问题则有以下理解:

    (1)党和国家政策在“掌握运动技能”是从程度与数量两个方面要求的,在程度上有掌握运动技能、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学会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在数量上有掌握1项以上,1至2项,至少2项。可以认为,政策所提出的要“掌握”的“运动技能”更偏重于项目的含义。从运动技能广义认知看,基本运动技能(走、跑、攀爬、单个动作)当然地存在于项目的“掌握”层面中,但并不是作为“掌握”的要求或标准。所以,“掌握(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中的“运动技能”是指能够综合体现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组合和项目。2018年上海市推出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就是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

    (1)“掌握运动技能”是“质量+时间”的要求。学生经过运动技术的学习,习得了相应的运动技能,能做、会做甚至做得像模像样,但是巩固不足,恒久性差,效果未可预期。学习、习得运动技能只是“掌握”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所要求的“掌握”应该是学生能够形成对所习得运动技能的不间断运用、终身伴随、终身受益的恒久状态;其关键点是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理念确立和行为延续。由此引申出质量时间的评价因素——运动技能合理、有效、经济并恒久保持。

    所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既是学校体育的重点任务,又是实际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质量监督,而且是以持续、恒久时间为标准的面对更广阔场域的质量监督和验收。

    四、“掌握运动技能”的几点思考

    (一)获得“运动感”对“掌握运动技能”的良好影响

    “运动感”是指人体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身体锻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运动状态、运动器械、环境介质等的身体感知反应和“控制能力”——如游泳的水感、滑冰的冰感、打球的球感以及各类运动的位置感、力度感、速度感、距离感等,是运动技能与体能有效结合的高级表现。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形成基于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条件反射理论、动力定型阶段论和神经活动类型论。后又有学习理论、心理适应理论、泛脑网络自组织理论的加入,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言,学习是基础,掌握是根本。通过正确、长期、反复、细致、有效的身体练习,使之具有较高水平的“运动感”,运动效果更显著,“掌握”更坚实。

    (二)培养学习兴趣,内化体育意识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第一是引发学生运动兴趣,通过动作的展示、知识的介绍、教学环节的优化、适切的方法手段、由浅入深的学习、循序渐进的练习,使学生关注运动学习和活动的内容,关注自身变化,产生兴趣。通过体育学习、运动参与和运动认知,体会运动的刺激,体验运动的乐趣。第二是巩固运动兴趣,中小学生的兴趣具有年龄特征:不易持久,转移较快。掌握运动技能要考虑动作累积、内容进阶、学程优化及能力延伸,强调以自身变化为参照,在进步中坚定信心、在挫折中鼓舞斗志,使得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得以巩固。第三是内化体育意识,在运动体验、技能表达、兴趣保持的基础上,培养运动关注、拓展运动知识、营造体育氛围、突出个体特征、激励运动成长,将运动行为内化为身体和精神的必需。

    (三)“掌握运动技能”的层级展现

    是否掌握运动技能以及掌握的程度是通过主体的行为而体现的。这些行为表达了主体运动技能的水平。因为掌握运动技能是有基本的层级展现的(表1)。

    掌握运动技能有基础、核心、进阶、扩展四个层次,表达了掌握运动技能的渐进与叠加;内容要素表达了掌握运动技能的具体任务。需要指出的是,各内容要素之间是具有交互影响的且在实践中是可以拓展的。效果展现则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多向多元反馈。因此,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要求是:加强基础练习,强调运动实践,注重核心发展,协调层级递进。

    (四)对掌握运动技能的几点建议

    掌握运动技能是一个实践过程,必须在反复的体育学习中才能体会动作,学会技术,运用技能。因此,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出发,全程审视学生数十年的体育学习,以整体、系统、实践、质量时间的关系为依据,完整构建学校体育的育人体系,使学生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养成体育习惯,坚定体育意识,将是十分艰巨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1.辩证地认识“掌握运动技能”

    掌握运动技能有动作控制、心理优化、习惯养成、终身持续四个条件维度,反映了掌握运动技能的质量要求、节奏要求、强度要求和时间要求。还要注意两个关系:一是运动技能掌握与运动技能迁移的关系,以正迁移来习得并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并由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衍生为掌握多项运动技能;二是运动技能掌握与遗忘、消退的关系,动作遗忘与技能消退是可以减缓的,所以,掌握运动技能的安排要渐进、扎实,打牢基础,使学生养成持续恒久的运动习惯。

    2.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总体设计

    体育教学中,看似不太复杂的各类身体运动动作,不同的教学实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教学操作上,每一个设计、每一次教学、每一种方法、每一种活动都要考虑:所安排的内容与程序、组织教法、数量强度能否使学生身体得到适宜的刺激并产生应有的反应?能否将丰富的体育运动知识贯穿于全过程?能否引起认知、注意、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产生良好的变化?再有,哪些内容、方法、手段、程序、学习、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时间空间意识,明确了身体关系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努力意识和体育意识?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紧抓体育教学特征,分析运动学习关键,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供最佳路径和坚实保障。

    3.注重教学相长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始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每一个运动内容的教学中相互作用,教师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教师的作用既体现在教学、组织、管理的认真细致上,更内含于精巧的设计、严密的控制和不落窠臼的创新中。

    对教师而言,“教什么”“怎么教”是主要问题。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教学与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教法手段的适切性、承前启后的大局观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指导到位,答疑解惑,关爱学生。

    对学生而言,“如何学”是主要问题。简言之,就是“学对、练会、常用、伴随”,养成主动、自觉的运动习惯,切实体验,建立良好认知与态度,使运动技能如影随形,运用自如。

    4.运动技能“掌握”的状态评价

    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状态评价要贯穿于学习-形成-运用-反馈-巩固-运用-延展-延续的全过程。为学生拟订动态性、梯次性、进阶性评判标准,建立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延续的正反馈评价机制。改进以“体育课成绩”“完成本次课任务”“完成学期教学计划和任务”“X%学生通过了體质健康测试,其中X%学生获得优秀”作为阶段性评价,或以学校年度体育工作总结作为终结性评价的状态。建议学校建立长期跟踪调查评价体系与制度,对毕业生(5年、10年、20年、30年……)进行长期调查,开展数据统计与分析,获取反馈信息,不断对掌握运动技能的实践进行改革与创新。

    五、夯实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支柱

    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既是必须在学校完成的任务,更是在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下必须实现的发展目标。因此,在社会多元因素影响下,夯实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强大支柱显得非常必要:

    第一,融身体、心理、道德、精神、社会为一体的教育行动;

    第二,独立思考与正确行动及支持;

    第三,家庭的全力支持;

    第四,全方位的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

    第五,愉悦感体验的多元多向正反馈机制;

    第六,主动积极地参与创造力游戏;

    第七,积极交往与良好友谊;

    第八,良好的教育人文环境。

    在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宏大背景和机遇中,学校体育要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通过学校12年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安排,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强健体魄,健康身心,并将运动技能的运用、体育兴趣的保持、体育能力的展现贯穿于生活、生命中,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杨多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目标: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2):5-10.

    [2]赵超君.动作起源特点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教学,2017(2):14.

    [3]孙海勇.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