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我的偶像”导写

    林逾静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明星崇拜是一个社会问题,影视娱乐选秀明星、足球篮球明星等让许多人为之倾倒,明星成了众人心目中的偶像。

    请以“我的偶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

    导? 写

    “偶像”,原指“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现在指“崇拜的对象”。“偶像”是时下风靡校园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影视娱乐选秀明星”“足球篮球明星”等令广大青少年“追星族”如痴如醉;另一方面,古今中外政治、文学、艺术、科学、经济诸领域,有重大贡献,人生意蕴丰富、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人物(如马克思、邓小平、梁思成、沈从文、富兰克林、袁隆平、杨利伟等),他们的人格魅力、创造才能、精神旨趣也让青少年们魂牵梦萦。当然,也有人可能心中无偶像,有的甚至认为“我”的偶像就是自己。

    就本题作文,可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样的人可作为“我的偶像”?偶像的内涵和意义是怎样的?我们是否需要偶像?如果需要,我们该拥有怎样的偶像?……作文时不能步入以下两种误区:一是写成自己的偶像的人物传记;二是同一篇文章涉及众多偶像,以致笔力分散,泛泛而谈。

    季羡林:最怕戴“高帽”

    不追名,不逐利,不恃才傲物,“学者”是季羡林守了一辈子的本分。他最怕的就是别人给他戴“高帽”。他将这些年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项桂冠一一摘去。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辞去三顶桂冠,但也总得有几个头衔吧?季老这样回答:“北大教授、东方学者,足够了。”

    “像土地般朴素、真诚,怀真情,讲真话,是季先生一生的执著。”即将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我的恩师季羡林先生》的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告诉我们:“季先生说过,他喜欢这样的人: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运用点拨:

    季羡林先生是这样的人——他就像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又似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是我们的偶像

    适用方向:

    善待名利、守护、真、本色、高山仰止、灵魂在高处……

    崇拜的危机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袁? 野

    当人们纷纷把心交给娱乐圈里的俊男靓女时,当人们纷纷把欢呼献给举止潇洒的政客官员时,当人们纷纷把倾慕的眼神投给意气风发的商场精英时,我轻轻地闭上了酸痛的眼。

    也许因为梦想太遥远,所以人们把感情交付于真正到达过成功彼岸的人,希冀从他们身上寻找到精神的慰藉。

    崇拜牛顿,因为他天才的头脑;崇拜苏秦,因为他雄辩的口才;崇拜黑格尔,因为他严密的逻辑;或者是崇拜苏轼,因为他豪放的风格、洒脱的人生态度……

    有一次逛书市,发现名人传记铺天盖地。从柏拉图到霍金,从亚历山大到布什,甚或是赖斯、希拉里……应有尽有。拍一部古代帝王的电视剧,就成为“史诗”;随便哪个明星写一本自传,立即登上图书畅销榜。这一切的一切,足见崇拜之盛行。

    然而,其中是否夹杂了些许盲从?

    如今,从众人堆里随意提几个便可作为偶像,如果回溯历史则更不胜枚举。倘若要一一崇拜,一一为之造尊塑像,恐怕不是一个大英博物馆能装得下的。但问题是,偶像给我们带来的是否如偶像本身那么多?基督徒从对上帝的崇拜中学会了虔诚和感激,佛教徒从对佛祖的崇拜中获得了超脱,我们以人为偶像,除了某种的慰藉,还得到了什么?

    偶像崇拜往往触发一片狂热与躁动,就像流行演唱会中人群的呐喊,让人感到一阵激情,激情过后则是空虚的无聊和不尽的怅惘。如果一个人搞偶像崇拜,他很可能读到:阿贝尔19岁建立群论,泡利19岁研究广义相对论,骆宾王7岁便作诗,王勃20岁挥就《滕王阁序》,而丁俊辉20不到已打出了斯诺克满分……也许有人会由此激发斗志,也成就了事业;也许有人就此萎靡,郁郁不可终日。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即便他们有心奋进,但“庙堂之高”令人望而却步,于是自我安慰“退一步海阔天空”,任自己随着一阵狂热,或欢呼,或惊叹,或感动。辗转之余,发现自己依然站在原地,正津津乐道着一些名人逸事。

    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吧!既然偶像距离我们太遥远,又为何要把生命浪费在不会结果的花朵上?人们从崇拜中学会了关心别人,却唯独不知道怎样关心自己。人们会关注自身的不足,却往往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一些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很可能是成为偶像不可缺少的东西。

    不如把自己作为偶像,好好欣赏自己,做好自己吧。

    点? 评

    这是一篇以理性说理取胜的佳作。在展开论述时,不仅列现象、举实例,而且辅之以不乏深度的剖析。比如作者把偶像盛行的原因归结为“也许梦想太遥远,所以人们把感情交付于真正到达过彼岸的人,希冀从他们身上寻找到精神的慰藉”,这样的阐释就相当透彻。

    反问句(如“我们以人为偶像,除了某种慰藉,还得到了什么”“然而,其中是否夹杂了些许盲從”)的合理运用,推进了论证的层次,也强化了行文的气势;警句(如“既然偶像距离我们太遥远,又为何要把生命浪费在不会结果的花朵上”“往往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一些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很可能是成为偶像不可缺少的东西”)点缀其间,为全篇增色不少。

    遗憾的是,作者对话题中“我的”这一限制语重视不够。如果直接点明“我没有偶像”或“我不要偶像”,扣题是不是会更紧密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