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及应对策略

    李国珍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众多学生在遭受/实施/围观校园欺凌后产生了应激反应,不但严重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还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本文探讨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干预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3-0057-03

    2016年12月,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被同班两名同学长期施以欺凌行为,更被两人用厕所垃圾桶扣头,事发后该学生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2017年6月,四川资阳一名女生被三个同龄人强制脱衣拍裸照。2019年年初,河北邢台某中学一名12岁女生遭室友毒打,胳膊后腰等多处淤青,诊断显示肋骨骨折、肾积水,通报称,室友联合6名同学一周内多次对其进行殴打。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事件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极大伤害,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产生了应激反应。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内现有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期,其中初中生的校园欺凌行为最为密集[1]。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现状

    校园欺凌指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2]。校园欺凌通常有以下四种形式:(1)言语欺凌,指恶意地起外号、取笑对方、侮辱对方人格等。言语欺凌不易被监控,也不容易被取证。(2)身体欺凌,指踢人、打人、搶劫财物等。(3)关系欺凌,也叫社交欺凌,指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拒斥等方式使他人处于同伴关系的不利地位,在人际关系敏感的青春期较易发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与父母关系有所疏离的独立期,开始关注与同辈的关系。此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寻求共同感的愿望,会本能地结成社交小圈子,排斥异己,导致社交欺凌。(4)网络欺凌,指使用网络对他人发起攻击,或在网络上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或通过人肉搜索等形式欺凌他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与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言语欺凌的发生率最高,有将近一半(49.6%)的初中生遭受过言语欺凌;有37.7%的初中生遭遇过社交欺凌;有19.1%的初中生在校园里遭遇过身体欺凌;网络欺凌作为校园欺凌的新形式,其发生率达到了14.5%,通过手机收到过同学嘲笑或难听的话的初中生有10.6%,8.3%的初中生在互联网上受到过同学的凌辱,个人隐私和信息被同学发到互联网上的有6%[3]。2017年5月20日,《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言语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占所有校园欺凌发生类型的23.3%;男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概率高于女生,特别是身体欺凌;女生更多采用社交欺凌和言语欺凌[4]。

    当然,更多时候校园欺凌并不是以某种欺凌形式独立存在。在校园欺凌报道中,我们往往能发现,被欺凌者常遭受不止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欺凌方式的多样性是校园欺凌的典型特征。

    二、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

    中小学校园欺凌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人的影响贯穿一生,家庭结构、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中小学生是否卷入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5]。

    1.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双亲家庭的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率最低,单亲家庭最高[6]。相较于双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孩子身上更易出现焦虑、挫折感、愤怒等情绪问题。此外,重组家庭、隔代家庭和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出现欺凌行为的比重要高于核心家庭。

    2.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有相当一部分欺凌者小时候是在充斥着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他们耳濡目染了父母之间总是以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以暴力、敌对的方式应对问题的习惯。他们在父母的吵闹、暴力中成长,心理易失去平衡,易把对家庭的不满转移到学校的人际交往中,从而出现欺凌行为[7]。

    3.不科学的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集合了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孩子的情感表达[8],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人际交往模式,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可逆的影响[9]。

    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家长往往对孩子缺少关注和要求,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逆反、不合群、性格孤立、具有攻击性。过度保护型的教养方式下,家长往往不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过度地加以保护和关怀,忽视了对孩子行为的引导,致使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任性的性格。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的管理和要求过于严格,容易造成孩子极端逆反或极端顺从。极端逆反的孩子多通过实施欺凌来排解和宣泄负面情绪;极端顺从的孩子多性格软弱,容易遭受欺凌。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层面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是校园欺凌发生的重要原因。

    1.安全教育和德育的缺失。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然而,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安全教育、德育严重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安全知识,自我保护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品质低下,以欺凌他人为乐。

    2.处置措施不到位。调查显示,学生在受到欺凌后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选择默默承受,这其中的原因不乏学校的处置措施不到位,让学生认为“报告了”也没用。王华强、姚真[10]的调查显示,在欺凌行为发生后,学校采取的处理方式多以批评、处分为主,处理得较轻,没有对欺凌者起到震慑作用,导致问题和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导致师生的法制观念薄弱,预防和治理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三)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日趋多元,信息的鱼龙混杂致使青少年的价值观受到冲击。有的电视节目通过欺负、嘲笑、捉弄他人的方式来取悦观众,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作用。此外,法律的不健全也是导致校园欺凌肆意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尚未针对校园欺凌专门立法,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多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为依据,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弱,直接影响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和大众对于欺凌行为的认知。

    (四)学生的性格特质

    学生的性格特质也是影响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有三类人——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欺凌者一般霸道、冲动、暴躁、易怒,自我控制能力极差。被欺凌者在社交中敏感、焦虑和缺乏自信,性格被动、消极、服从,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欺凌。一些旁观者因为害怕自己卷入而受到欺凌者的报复,选择漠视。旁观者是校园欺凌的见证者,他们的冷漠态度无形中会助长校园欺凌,间接地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

    三、校园欺凌的干预策略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辅导站的功能。通过完善心理辅导制度、开设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设立情绪放松室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帮学生化解消极情绪;通过板报、班级心理小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邀请有关专家来校做心理知识讲座,就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压力调控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答疑解惑;在每班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及時关注和了解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人际交往等情况,遇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2.学校加强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同时在校园中营造反欺凌氛围。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欺凌的危害及应负的法律责任,增强防范意识。另外,可以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增强援助的针对性,及时给受欺凌者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方式可以是电话咨询、面询等。

    3.团体辅导。部分研究者从团体辅导入手干预校园欺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文新[11]以济南市一所小学的学生为干预对象,针对学生上学路上的欺凌问题开展了为期五周的干预实验,训练方法有质量环、头脑风暴法、自信心训练、需求表达训练和角色扮演技术等。研究结果证明,团体辅导能显著降低学生上学、放学路上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高丽娜[12]从太原某乡镇中学选取三个平行班进行干预,实验一班干预方式为愤怒情绪控制,实验二班为自尊辅导,对照组班正常上心理课。结果表明,通过愤怒情绪控制和自尊辅导可减少学生的暴力行为。

    4.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学校进行集体教育较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樊鑫[13]选取初高中两个实验组,自编辅导方案,分别对两个实验组进行专题讲座式干预,讲座主题包括认知训练、人际交往、应对方式和情绪管理等,讲座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学生就心中疑问与教师进行互动探讨。干预结果表明,专题讲座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的攻击行为。

    校园欺凌事件的形成有复杂、深刻的原因,涉及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等诸多因素。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事件任重而道远,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当站在同一战线上,形成教育合力,群策群力,维护学生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博,刘晓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布差异及其应对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2):1-5.

    [2]杨巧洋.中学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林董怡. 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8.

    [4]鲁瑶,徐子涵,袁昌佑.校园欺凌受害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54409/.

    [5]王献蜜,刘曼怡.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 中国德育,2016(6):25-28.

    [6]高攀. 初中生关系欺凌及其对策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8.

    [7]潘颖. 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8.

    [8]何紫剑. 初中生校园欺凌调查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9]陶维洲,刘国庆.遇到校园欺凌 约三成孩子应对不当[N].现代快报,2017-06-01.

    [10]王华强,姚真.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对策——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28-30.

    [11]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3):3-8.

    [12]高丽娜.农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调查及干预研究[D]. 太原:山西大学,2012.

    [13]樊鑫. 青少年攻击性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二实验小学,青岛,266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