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需关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实效性、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
张磊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一些问题。通过案例呈现与教学反思,分别对以上问题给予了呈现,并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用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9-0033-03
新课改把教师从“教什么、怎么教”都规定好的大纲绑架中解救出来,却也给一线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选择哪些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呢?这些内容是否有效、合理呢?随着看课、评课的增多,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或许并不会随着我们的探讨而得到解决,甚或关注,中小学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研讨与公开课或常态课上时常出现的以上类似问题所形成的矛盾局面足以说明交流、辨明问题的必要性。胡适先生说,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想必直面问题总比逃避问题来得要更勇敢。
一、问题一: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合理性问题
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达成的载体,“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需要”[1]。“目标引领内容”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的一大亮点,也是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关系的高度概括。《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2]。因此,在谈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时,需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方可有的放矢。这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问题是指教学内容没有起到支撑教学目标的达成问题,而合理性问题则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不相符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一与反思:实效性问题
1.案例一课堂观察实录:前滚翻+合作、竞争意识
该堂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四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前滚翻”。从教师的教案来看,其教学目标是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进行陈述的,其中,情感维度目标表述为“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协作精神”。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了前滚翻讲解示范、个人单个前滚翻、个人连续前滚翻之后,进行了“绕体操垫折返跑”的课课练,然后是结束部分。
2.教学反思:情感维度目标如何达成?
在看这堂课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带着一个问题:该教师会安排什么教学内容来达成情感目标?但是,直到课结束,并没有哪个环节让笔者明显感受到是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该堂课或许在技能目标的达成上较好,但是,情感目标却是落空了。对此,有些教师可能会说,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目标都能完成,应该有所侧重。但是,正因如此,才会有对我们体育教学的批评之声:体育课过于单一、竞技化,只是追求学生技能的提高。不必讳言,情感目标因为评价的难度、达成的难度而一直在回避——对体育课的评价只是从学生运动技能或体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便是明证。然而,随着“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的提出,以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体育品德维度的确立,都让体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达成问题不得不发人深省。笔者认为体育教师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思考:一是教案中情感目标的表述上,这属于理论思维层面;二是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上,这属于实践思维层面。对于第一方面,《标准(2011)》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3]。这实际上为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撰写表述上提供了指导,而目标的表述也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指向。“培养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协作精神”这一目标如果改为“学生在前滚翻接力,在游戏比赛中表现出合作行为与协作精神”,那么,情感目标的达成便有了载体,即游戏或比赛,这正是“过程与方法”的具体应用。当然,尽管相关培训或教材中都会提及教学目标的撰写问题,但现实中此类不考虑目标完成条件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第二方面,如果第一方面没有标明具体的教学内容——前滚翻接力,那么,教师便面临着选择怎样的游戏或比赛的问题。即便是明确了前滚翻接力,那么,带有“保护与帮助”的前滚翻接力与单纯的前滚翻对面接力在发展学生协作意识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选择哪些内容确实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考虑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理论支撑问题,以及现实教学中不同达成度的实效性问题。
(二)教学案例二与反思:合理性问题
1.案例二课堂观察实录:篮球单手运球
该堂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篮球单手运球。该教师在准备活动部分进行了围绕球的热身操,接下来分别进行了左右手的单手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讲解示范、练习,最后进行了直线运球接力游戏。在课课练部分,教师安排了“支撑爬行”的体能练习。
2.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符合生活实践?
本堂课呈现了不同形式的篮球单手运球,而且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起到了巩固教学内容的目的,在内容安排上看似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在看完课后,笔者首先想到的问题是:我们教给学生知识——一些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说浅层或者近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这些运动技术的话,那么最终的教学目标便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应用所学的运动技术,这些应用更多的可能是在运动场上比赛时,这本身也是终身体育的理念所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否需要尽量教给学生接近比赛情境的运动技术,以便学生能够及时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更能在今后加以应用呢?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目前的与未来的生活,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4]。如此一来,问题便来了。本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原地运球的方法是,左手抬起至胸部弯曲呈护球状,右手持球,半蹲运球;在行进间直线运球时,仍是要求学生按照这个姿势运球。我們知道,一场篮球比赛中,很少会采用这种运球方式,只在对手贴身防守时才可能用到,行进间更不会用到这种运球方式。因此,我们说,这一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之处便在于可能与实际的生活实战不相符,学生在习得了这一运动技术之后很难在现实比赛中得到应用。因此,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问题是指教学内容安排与最终的生活化目标或终身体育目标不相符,出现了无法学以致用的问题。
此外,最近有了关于“方法即内容”的讨论。对此,我们持认同态度,而且我们认为这里的方法包括了运动技术本身与运动技术的练习方法。《标准(2011)》在“课程性质”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程”[5]。众所周知,运动技术作为操作性知识,是某项运动某些动作的操作方法,运动技术本身作为内容无可争议。教学内容,顾名思义,便是教与学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不同的练习方法,学生便以这些练习方法为内容进行学习,以便习得或者巩固相关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正如语文,教给学生一个字或词,总要通过组词、写作或阅读来增加学生对该字或词的熟悉程度,这里,写作、阅读作为字或词的练习方法(巩固方法)都是语文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说“方法即内容”中的方法包括了运动技术本身与运动技术的练习方法。如此辩解,也是看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教案上教学内容一栏中填写有误,另外练习方法的安排无法为运动技能发展服务的情况(如篮球投篮练习,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没有机会投篮,何谈成功感体验,运动技能发展问题)。
(三)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尽管经验很重要,但是,亦应该从学理性与应用性方面考虑实效性与合理性问题,我们称之为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实效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具体表述如表1所示。
二、问题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
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评课中大家经常讨论重难点、课课练等部分的问题,却很少涉及教学法问题。当前,相比于讲解法、示范法等侧重“教”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侧重“学”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方法同样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差异进行选择,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不存在绝对的好或者不好,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能够体现教学需要,以及对这些方法的熟悉程度。现实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选择和应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时便存在着因对教学方法理解的不准确而导致教学方法应用上的科学性问题,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问题。
(一)教学案例三与反思:科学性问题
1.案例三课堂观察实录:健美操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该堂课教学对象为水平四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为健美操。教师由视频导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复习已学过的健美操动作,然后教师对新授健美操动作进行了讲解示范,学生2人一组练习,再过渡到小组整体练习,练习5分钟后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了同样的问题:各自根据前面学过的健美操动作小组自己创编一套健美操动作。各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了小组练习,5分钟后进行了练习效果的展示,教师进行评价,最后进行放松练习。
2.教学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贵在“求新”还是“求真”?
看得出来,这节健美操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便是小组合作学习法,从准备部分的小组合作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再到新授动作的小组合作练习,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从现实教学来看,效果也比较好,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很高。看完这节课后,笔者的一个疑问是:该教师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应用流程上是否准确呢?尽管作为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David Johnson和Frank 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应用于任何学科和任何学习任务当中”[6],但是,他们也指出,“合作学习应具备五项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互动、个体责任、人际交往和参与小组活动的技能、小组自评”[7]。以往研究与实践表明,对于合作学习法来讲,给小组提供合作学习情况及时的评价以及准确、清晰的合作学习标准至关重要。就本堂课而言,值得商榷的地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习学过的健美操动作后,并没有给学生小组展示复习效果的机会(实际上,这个环节也是认识学生所学运动技术,了解学生水平的机会);二是在布置小组练习任务时,并没有给各小组说明小组学习效果的标准,也就是没有让各小组清楚从哪些方面进行创编更加符合评判标准。如此一来,小组合作学习便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这也将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根据教学方法的要求进行严谨的教学设计,保证在理论层面保持教学方法的准确性,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单纯“求新”,更重要的还是要“求真”。
(二)教学案例四与反思:合理性问题
1.案例四课堂观察实录:前抛实心球的练习法
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实心球,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师带领学生慢跑后进行了“鞭打、压肩”专门性准备活动。基本部分,教师示范讲解两人对抗拉肩,肩关节充分拉开后,小臂快速鞭打;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3分钟后,教师提示“如何扔得更远”,然后示范讲解“肘关节弯曲做鞭打动作”,学生两人一组再次练习。3分钟后,学生间距10米,进行前抛实心球的练习,教师巡回纠错。5分钟后,教师指出“体育中超越器械的概念,目的是将器械扔得更远”,然后示范讲解并练习了“弓步振胸、对抗拉跳”等动作,每个动作练习3分钟左右。最后是体能练习与放松操部分。
2.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看得出来,以上案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练习法,再具体一些,可以说是反馈练习法,即“有目的地通过练习,意识到实际动作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纠正的方法”[8]。该方法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也为大家所广泛使用,对于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以上案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控是否过于频繁了,或者说过于主导了呢?学生的学习行为变成了“教师怎么说,学生便怎么做”的被动行为。如此一来,这是否与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相违背了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便在于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尽合理。实际上,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两个重要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即“如何扔得更远”,与“体育中超越器械的概念”,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转化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即给各小组在不同时机提出这两个问题——“如何才能扔得更远?”“如何才能超越器械?”然后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并进行尝试性练习(考虑到安全,可以用纸球或其他器械代替实心球),最后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进行点评后,再将问题答案告知大家,各小组再进行练习。如此一来,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与案例相比,哪个表现得更好已然显见,学生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培养。有人认为,“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本身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能力水平”[9],但是,我们却认为,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更关键的还是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熟知程度。
(三)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的教学建议
总的来看,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上存在问题亦属正常,无论刚刚入职的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但都应该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我们称之为科学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表2)。
三、结语
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与合理性问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结合相关案例进行了探讨,以上讨论也仅仅是我们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或结束后的所思所想,难免有以偏概全或不恰当之处,并且未能给出尽善的解决策略,但正如菲利普·库姆斯在《世界教育危机》中所言,我们不期望也不可能“成为提供所有答案的圣经,而是唤起人们对这些尖锐复杂的教育问题广泛的讨论,并对此作出贡献”[10]。若真能如此,也算为本研究增添了几分价值。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4.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3.
[4]李长吉.教学论思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4.
[6]盛群力,魏戈.聚焦五星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236.
[7]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8.
[8]程昕.新时期我国体育教学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90.
[9]《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编写组.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49.
[10]菲利普·库姆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