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饶书琼
内容摘要: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根本,更是助力民族发展的核心,只有紧握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在愈发融合的世界环境中坚守自己国家、民族的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渊源历史中凝结中的重要产物,如何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让具备现代传承意义、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下文将针对这一焦点问题展开剖析,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思考其两者在社会发展中的关联性同时提出这一中国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化
伴随着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展脚步的推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难以满足当下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原有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将部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使其能够更适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就成为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背景下,将现代化的思维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使其能够获得更大意义上的传承、发展也就成为了当下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几年中国发展进程中被广泛提及的内容,就目前中国发展现状来看,当下中国社会建设中提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都是指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后的一种新发展理论。相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蕴含了更多具备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能够更有效助力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概述
就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理论而言,这一理论通常依托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实现的传统文化传承理论,在这一理论中首先应关注的就是理论中的“现代化”部分,通常情况下这一“现代化”概指了文化发展中最难以描述的历史变迁,是数百、数千年历史洪流冲刷后的产物。与此同时,就中国传统文化現代化来说,这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发展的难题,如何紧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也就成为了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能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
回顾中国数千年发展中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虽然其大都是群众智慧的凝结体,但是在现有的传统文化中已经有很多文化不适用于当下社会的主流观念,所以,在实际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这些不符合当下乃至未来发展趋势的传统文化内容就应被处以现代化的改良或剔除,以此确保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源远流长地传承下去。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只有将现代化的思维践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过程中,才能确保被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进而实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能夯实中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众所周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指导共产党发展的根本,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共产党才能在8年抗战中代表人民赢得胜利,但在时代发展、进步的今天,传统马克思主义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已经无法在本质意义上满足当下中国的发展态势,让具备更强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代替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们继续前行就成为了当下社会建设者们思考的主要问题。在这一问题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为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加了助力,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发展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能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速率
虽然我国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已经持续了数年时间,但受我国基层民众整体素质水平的影响,导致我国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速率仍旧相对较慢,基于这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有社会转型的速率,能够在保障人民群众基础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来,以此收获更好的社会建设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探究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建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传承环节中,工作人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尝试拓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以此收获更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效果:
(一)将多元思维贯彻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如果想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传承,第一步,工作人员就应从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出发,着重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确保被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够与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未来的发展相适配,从而保障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比如,在未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工作者们应将传统文化中理性爱国、多元包容等积极正面的内容传递给群众,避免将传统文化中的极端爱国、愚忠愚孝传递给群众,以此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传承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目标,助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第二步,工作人员应将更多元的思维落实到现代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最大限度激发群众自发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以此收获更好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传承效果,助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比如,在未来传承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环节,工作人员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这一传承过程中来,让符合现代人思想的传统文化以多媒体、新媒体的方式呈现在群众生活、娱乐中,以此实现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目标。最后,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短时间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将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平台应用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整合群体传统文化学习需求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可供其分享、交流的模块,以此助力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比如,在未来传承传统文化的环节,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对现有的传统文化传承平台进行优化的方式,强化现有平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此满足不同需求人们对现代化传统文化的学习、探索需求,为后续这一文化的普及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应尝试将当下社会中人们常用的微信、抖音等媒介应用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来,通过这些媒介拉近群众和现代化传统文化间的距离,以此实现对这一文化内容的有效传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
(二)将产业化的模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愈发地深入,由此,在未来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可以将产业化、流程化的模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过程中,助力这一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凸显这些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比如,以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故宫文创”系列为例,这一模式就是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将“故宫”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锦云、中国传统工艺等)延伸到各个领域(如家居用品、美妆等)中去,以此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传承,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一举措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现代化小镇,通过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内容的方式激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感悟。
(三)紧握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教育层面的优势
在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也应充分发挥自己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优势,将更专业、更系统的传承举措践行到实际工作中,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便了解到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容,借此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确保其能够在后续的生活、工作中将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作为其言行举止的标杆,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脚步,彰显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承的核心目标。比如,在未来高校教学环节,教师可以从语文学科出发,通过对语文课堂的整合、重塑空降传统文化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达到在点滴中为学生积累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目标,助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和传承。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也朝向着更富时代意义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未来传承传统文化的环节,工作人员应从被传承受众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传承传统内容的针对性,以此收获更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效果,助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逸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向互动关系[J].汉字文化,2020(16):179-180.
[2]刘挚成.中华传统文化视阈下再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4):96-100.
[3]余暖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相关性分析[J].知识文库,2020(13):184+186.
[4]于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融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9):3-4+31.
[5]裴立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向度[J].才智,2020(13):12.
[6]朱光亚,江峻任.从西学东渐到儒学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儒学现代化问题[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2):89-96.
[7]赵文旭.马克思主义中國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研究[J].现代交际,2020(01):210-211.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